赤玉

赤玉

赤玉,古玉的稱謂,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改稱“瑪瑙”,是瑪瑙中的一種,因色紅而得名。可理解為紅色瑪瑙。 詞典辭書一般解釋為漢代以前的“赤玉”,指“瑪瑙”。《說文解字》寫道:“瑪瑙,石之次玉者也!”但瑪瑙非玉石,長時間赤玉都被誤認為是瑪瑙。漢代以後,赤玉多指雞血玉、雞血赤玉。 《後漢書·東夷列傳》:“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土地多山險。人形似夫余,而言語各異。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 南紅古時稱之為“赤玉”此論點,考證時所引用的著作及論據只可證為瑪瑙,未可證為赤玉。 關於南紅的介紹參考百度南紅瑪瑙詞條。

基本信息

歷史傳說

五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許多氏族部落中,有兩位領袖人物最為突出,一位是炎帝(也稱神農氏),一位是黃帝。黃帝和炎帝各轄一方,兩部落活動範圍較廣。黃帝部落大致分布於黃河以北和西北區域,炎帝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區域,在中原黃河一代有部落領地交叉區域。

炎帝與黃帝為了爭奪中原統治的權力,矛盾日益尖銳,於阪泉之野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經過三天的浴血奮戰,炎帝部落一敗塗地,黃帝最終取得中原各部落盟主的地位。炎帝戰敗後,退回到中原更為南部地域。

連日戰爭過後,遍野橫屍,後天降大雨,導致細菌蔓延,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整個黃帝部落民不聊生。

炎帝戰敗後,無心再戰,苦心反思自己的作為,關注民生疾苦。看到黃帝的中原領域瘟疫橫行,哀鴻遍野,炎帝心憐蒼生,決心發揮自己的醫學特長(炎帝也稱嘗百草的神農氏),拯救黃帝部落的民眾蒼生。

為尋找解藥,炎帝嘗百草之滋味,為此多次中毒,險些喪命。炎帝苦心研究瘟疫患者的病症,根據患病者晝夜發熱的特徵,推斷冰寒區域生長的植物可能會對患者的病症有效。於是炎帝深入到黃帝的領域——西北區域一帶尋找解藥,在西北冰寒山脈地帶發現一種紅色根莖植物,炎帝親自試藥,發現此種植物內熱外寒,寒熱相容,對體內寒熱調節有很大作用。

在炎帝挖出草藥之時,發現植物生長的紅色土壤下面埋藏著一層血紅色岩石,因為岩石紅色礦物成分的浸透,岩石上面覆蓋的土壤和植物的根莖也被染成深紅色,植物中火寒相容的藥性便是來自土壤下的紅色玉石。

但環境嚴寒,此種植物數量極少,炎帝在山間晝夜不停的採集了三天三夜,迅速帶回中原熬製成中藥,並派人火速送給黃帝境內的瘟疫患者服用。患者雖然對於炎帝送來的藥物心存疑慮,但為保命無奈之下只好嘗試,服用後,發熱症狀迅速減退,大部分患者都被治癒。

黃帝部落的人民對炎帝感激不盡,黃帝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決定與炎帝和好,共治華夏,在領土西北一代發現的紅色玉石也以炎帝和黃帝的名字,被命名為炎黃赤玉。自此紅色的赤玉也便成為了華夏文明融合和傳承的象徵之玉,代表著國家間的友誼、聯合,華夏和諧文化的傳承以及健康長壽和高貴的象徵。

產地考證

挹婁,古肅慎、扶餘地圖 挹婁,古肅慎、扶餘地圖

最早見於《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載 :

“挹婁,古肅慎之國也。在夫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極。土地多山險。人形似夫余,而言語各異。有五穀、麻布,出赤玉、好貂。”

南朝·宋范曄所撰《後漢書·卷八十五·東夷列傳》記載:

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 ,“扶餘國,在玄菟北千里。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濊地也。……出名馬、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棗。”

非單晶寶石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洛烏弗爾博士於1913年在《東方綠松石考》認為這裡的“火玉”或者“赤玉”(根據《後漢書》記載)“即今黑火石,曰火玉者,殆以出火山而得名,黑火石亦火山石也。《杜陽雜編》謂可燃鼎,今黑火石熱之易熔,成多孔黑灰霧,殆取此意。”

美國兩位東方學家錯誤理解“火玉”,是因為不了解中國古人關於火玉顏色紅艷似火記述的語境。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赤玉是指紅寶石,這個筆者考證和判斷認為不可信。

古書記載有赤玉簫

《太平御覽》引《涼州記》載:346年七月,西北前涼國國王張駿死後葬於武威境內大陵,50多年後大陵被盜,舉世震驚。後涼王下令緝捕盜賊,盜首胡安璩歸案後,搜獲一批稀世之寶。其中,真珠簾箔、雲母屏風、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簫、紫玉篴、珊瑚鞭、瑪瑙鍾、黃金勒等數種墓葬品,雖在公元五世紀後下落不明,但因其“國寶中之國寶”的傳奇地位,至今仍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顯然紅寶石不足以做簫。

上古赤玉

詞典辭書一般解釋為漢代以前的“赤玉”,指“瑪瑙”。《說文解字》寫道:“瑪瑙,石之次玉者也!”但瑪瑙非玉石,長時間赤玉都被誤認為是瑪瑙。漢代以後,赤玉多指雞血玉、雞血赤玉。

赤玉的產出極少,故此,才有“玉石掛紅,價值連城”一說。真正的華美赤玉,在古代也只有宮廷皇室內才流傳。赤玉近年來以瑞兆、喜慶的紅色逐漸走俏市場,因其極強的稀缺性,身價日臻月異,增值迅猛,並仍有巨大的升值空間。收藏、裝飾、珠寶、工藝品等市場對赤玉的需求十分旺盛,成為市場競相爭搶的新寵。3年之間,一塊高材質的赤玉價格漲幅大約在10至15倍之間。

當世戰國紅

赤玉在歷史變遷及實際流通中與瑪瑙產生了混淆合併。解放後考古學蓬勃發展,發掘的許多戰國墓中出現了紅黃色玉禮器,世人不識,遂以“戰國紅瑪瑙”為名。 所幸隨著考古學的發展,收藏界的興盛,人們逐步認識到了戰國紅也就是赤玉那與眾不同的美感。但與此同時,早期以“蒙料”為名出現在戰國紅市場,而今自稱“上谷戰國紅”的宣化蛋瑪瑙借憑部分“類似戰國紅”的表現形式,以廣告商標活動等商業行為,不論歷史,不考文證,在市場上以幾十倍的差價混淆其中,自稱戰國紅。

真正分辨赤玉,應當依史實,依年代,依產地,依文物為考據。

史實上,沒有先秦文獻的支撐不能稱為赤玉。

年代上,沒有戰國同料玉器使用的,不能稱為赤玉。

產地上,非古之肅慎、扶餘,也就是現今朝陽出產者不能稱為赤玉。

文物上,沒有同料憑證的也不能稱為赤玉。

這樣才能嚴肅古之赤玉與赤瓊,今之赤玉與瑪瑙的差別,才能讓魚目不混於珠中。

最早的赤玉應該產自東北地區的戰國紅,後來逐漸發現新的礦場,如甘肅迭部,雲南保山,四川涼山。。。甚至還有非洲。因後發現的所謂礦場出產的瑪瑙顏色皆紅,便先稱為赤玉。而戰國紅礦場發現較晚,開發較晚,又有蒙料衝擊市場,考證工作舉步維艱,多方壓力之下,竟舉步維艱,使得明珠蒙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