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二戰末期,中國東北仍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之下悲慘呻吟,森田波子 (常盤貴子飾)和丈夫森田勇太郎 (香川照之飾)早年從日本的小樽來到東北以開設酒廠為生,由於波子昔日戀人——軍官大杉 (布袋寅泰飾)的幫助,酒廠生意甚是紅火。
波子非一般傳統的日本女性,她自主獨立,激情而感性。向來忠於自己真情實感的波子雖然已經有了三個孩子,但還是常常回憶起過去的戀人,與大杉的重遇激起了她心中的漣漪,同時她也對秘密情報機關的諜報員冰室 (伊勢谷友介飾)萌生了情愫。
日本戰敗前夕,森田酒廠也在戰火中化為灰燼。慌亂中波子抱著兩個孩子擠上軍列,前往哈爾濱去尋找外出未歸的丈夫。然而,歷經周折同丈夫重逢後不久,勇太郎便離她而去。一無所有的波子遇見了因殺人如麻而飽受良心譴責繼而吸食鴉片成癮的冰室,波子為救冰室決定將他留在身邊,然而,亂世中一個柔弱的女子該如何面對接下來的生存考驗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常盤貴子 | 森田波子 | |
香川照之 | 森田勇太郎 | |
布袋寅泰 | 大杉寬治 | |
伊勢谷友介 | 冰室啟介 | |
山本太郎 | 牧田將一 | |
Ryushin Tei | 翻譯 |
職員表
原著 | 中西禮 |
導演 | 降旗康男 |
編劇 | 降旗康男、井上由美子 |
攝影 | 木村大作 |
配樂 | 朝川朋之 |
剪輯 | 川島章正 |
美術設計 | 福澤勝弘 |
(以上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該片是日本國內首部反思侵華戰爭的影片。
•常盤貴子在讀完原作後即愛不釋手,甚至到了“感動得令人無法自已”的地步,於是決定挑戰“波子”這一角色。
•常盤貴子被定為“波子”的人選後,還特意給原著作者中西禮打電話,希望去中西的母親(波子的原型人物)墓前參拜一下,這令中西禮感動萬分。
•由於該片大部分在哈爾濱、漠河等地取景,當地的百姓對那段悲慘的歷史都有銘心刻骨的痛感與仇恨,為了不挑起民族情緒,所有的日方工作人員在拍攝時都努力學習國語,就連導演、攝影師開機時也不說“action”,而是說“開始”。
•影片在哈爾濱、漠河一帶拍攝時恰逢SARS肆虐,曾一度中斷拍攝。
(以上參考資料)
獲獎記錄
時間 | 獎項名稱 | 提名/獲獎 | 提名/獲獎方 |
2005年 | 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 提名 | 常盤貴子 |
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 提名 | 香川照之 | |
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攝影 | 提名 | 木村大作 | |
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美術 | 提名 | 福澤勝弘 | |
第28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燈光 | 提名 | Mitsuo Watanabe |
(以上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劇情改編自日本通俗文學獎項——直木獎的獲得者中西禮的同名小說,小說根據他母親在中國東北的親身經歷為原型所撰寫而成。影片由東寶映畫公司製作,耗資12億日元。
道具布景
該片不但是日本電影史上首次在中國東北哈爾濱等地取景拍攝,為了營造劇中森田酒廠當年的氣勢,以求逼真的效果,製作方還斥資搭建片中重要場景森田酒廠,此外,盛大的舞會上波子與冰室翩翩起舞的場面以及戰亂中動盪的場景等,都動用超過千人以上的臨時演員。
影片評價
《赤月》刻畫了戰爭中人性的積極與堅忍,更重要的是該片是一部旨在向中國人民謝罪的電影,劇中有很多反戰的台詞:“戰爭不是誰都願意的”、“因為政府、個別人的原因,我們對中國人民犯了罪,我要留在這自首”,影片嘗試對歷史、戰爭本身以及人性等元素進行深層的拷問。 (紅網評)
影片的第一主角常盤貴子其實只是做為影片宣傳的噱頭而已,因為縱觀全片就會發現,影片所要表現的不僅僅是這個日本女人的故事,而是以日本人的立場對中日戰爭做了一次較為深刻的反省,但是反戰和謝罪只是影片的一部分,並非全片的主鏇律。影片對戰爭和個人命運的著墨齊頭並進,除此以外,片中更多的部分就是以日方的視角來看待這場戰爭,關注的是歷史洪流中的日本民眾。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