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腳盆

赤壁腳盆鼓的型制極為形象、簡潔,幾乎就是當地民間一種日常生活用品的真實複製。據史料記載,這種型制的特定歷史背景便是赤壁之戰時,周瑜動員和組織駐地耕戰合一的八大烏堡積極參與對魏作戰。在其後的演變進化中,儘管它的演奏場合得到了很大擴充,裝飾也融入了其它多門類藝術,但其“腳盆”型制卻一成不變,以至形成具有廣泛基礎和高度認同的傳承遺風,迄今近1800年。現在市內城鄉擁有百面以上腳盆鼓的社區十分普及,全市腳盆鼓存量可達數萬面。

壁市位於長江中游南岸,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國赤壁之戰遺址所在地。赤壁腳盆鼓是赤壁市流傳達3000多年的一種民間打擊樂器。史載可證,赤壁腳盆鼓起源於商、周、戰國時期的故楚之地,伴隨著楚民生產、生活、禮儀習俗的演變和歷史變遷,逐步由孕育、產生,走向成熟和發展。它是楚文化不斷發展演變的歷史見證,又富含著與赤壁之戰相互印證的傳奇色彩。

赤壁腳盆鼓的演奏場合由生產勞動、日常生活到禮儀習俗、文化娛樂,尤以民間的舞龍燈為最典型。無論是獨龍燈、群龍燈,還是婦女燈、草把燈(兒童玩的龍燈),都有陣營可觀的打鼓隊,每次鼓的數量多達十幾、數十面不等,鼓聲震耳欲聾,迴蕩十里。演奏曲牌多種多樣,異彩紛呈。如[龍絞柱]、[臥龍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書]、[八卦布陣]、[周瑜點將]、[赤壁鏖兵]等多達八十多種。這些曲牌的形成都是歷代藝人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赤壁地方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以赤壁腳盆鼓為題材創作的舞蹈、器樂演奏和大型廣場藝術團體表演,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在省內外影響很大,深受好評。
由於社會發展的快速多變,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多元文化的匯合交織,赤壁腳盆鼓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也發生了深刻變革,以致活動空間日漸縮小;傳統民間藝人的不斷老化,造成了這一民間藝術的嚴重斷層,其製作技藝和演奏技巧也漸淪入後繼乏人的艱難困境,加強這一民間器樂藝術的搶救、保護工作已迫在眉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