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位於浙江省海寧市市區東南,石路高豐村四組,它占地約10餘畝,高度約有四五層樓,贊山一帶有很悠久的文化,當地也有“先有贊山街,後有硤石鎮”的說法。
文化類型
贊山屬於良渚文化遺址。上世紀50年代被發現,上層為印紋陶 文化類型,下層屬良渚文化類型,距今3000—4000餘年,標本有丁字形、圓錐形、牛舌形夾砂紅陶鼎足,泥質灰陶罐、簋、缽、壺、豆、圈足盆、雙鼻壺、青銅斧、矛以及石奔、石矛、石鏃、石斧、印紋陶等。遺址屬良渚---印紋陶文化類型。1982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海寧州志稿》載:“山高五丈,周二里。上有深潭,水極澄清,俗稱錢王磨劍池。鄉人
以水繅絲,色逾皎潔,更堪瀹敬”。
《海寧縣地名志》載:(岩池)俗稱龍潭,環山有六口漊潭;南坡原有贊山廟,並百年櫸樹一棵,高10餘米。
傳說
關於贊山流傳的民間故事很多,比如贊山北麓有座規模很大的金墩寺(此寺在1958年“大躍進”時被剷平。)既是《西廂記》中相國千金崔鶯鶯燒香拜佛的寺廟,書生張生是距此地不遠的橫山東張家埭人。村民又向我們提起了龍潭的神話傳說:古代,一條大蛇在此潭修練,得道後化龍升天,人們為紀念這傳說稱此潭為龍潭。龍潭之所以在當地家喻戶曉,其間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民國23年(1934年)本市乾旱,河道內沒一滴水可令大家感到奇怪的是,龍潭仍水源充足,當地村民挑水到鎮上販賣。為了解開龍潭水終年不乾的謎團,1958年,人們用水泵將龍潭水抽乾,只見潭底有個方桌大的洞,此洞不見底,第二天,龍潭水又滿滿的。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此洞是龍潭的源泉所在。事隔多年,人們又在潭底發現了做陶瓷的材料,曾兩次開挖,但未成功,反而開挖時把潭底的“無底洞”給堵住了,至使龍潭變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