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孫莘老

贈孫莘老

《贈孫莘老》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出他對現實政治的不滿與失望,寄情於與孫覺的友誼,寄情於安興的佳山秀水,重新得到溫暖和力量。詩寫得感情至深,真切動人。

作品原文

贈孫莘老

嗟予與子久離群 ,耳冷心灰百不聞。

若對青山談世事,當須舉白便浮君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孫莘(xīn)老:孫覺(1028-1090年),字莘老,高郵(今屬江蘇)人。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熙寧二年(1069年)召知諫院、審官院。忤王安石,出知廣德軍。四年,徙知湖州。蘇軾好友。

⑵嗟(jiē):嘆息。

⑶當須:必須。白:大白,海杯名。浮:罰酒,引申為滿飲一大杯。

白話譯文

嘆息我和你長久地索居離群,耳邊清靜心意灰懶百事不聽。若是有人面對青山還談論世事,舉起大杯酒就罰他滿飲。

創作背景

熙寧五年(1072年)詩人在杭州通判任上,作七首絕句贈給孫覺,此是其中一首。王文誥《烏台詩案》云:“熙寧五年十二月作詩,因任杭州通判日,蒙運司差往湖州相度堤堰利害,因與湖州知州相見。軾作詩與孫覺云:‘若對青山······’軾是時約孫覺並坐客,如有言及時事者,罰一大盞。雖不指時事,是亦軾意言時事多不便,更不可說,說亦不盡也。”由此可知蘇軾在地方官任上了解新法不便於民、不利於民的流弊,卻又不能直言進諫,只好裝聾作啞,心中苦悶卻是很深的,這首詩就寫出他對現實政治的不滿與失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蘇軾接到出差湖州任務時書贈在那兒做太守的孫覺的。作者本來是要視察湖州水利的,但因為有老朋友在那兒,公務就變得次要了。兩人分別太久了,長太息於孤寂生活的不幸,沒有友情的日子令作者心冷意灰,耳目塞聽,幾平與世隔絕。現在兩人總算可以馬上見面了,該好好暢談一下別後相思的情懷。面對美麗的山川,暫且把世間的一切俗務和不平都擱置一邊,這一切也不要再去提它了,“當須舉白便浮君”了。

蘇軾並不是一個不關心國事、人民命運的人,只是對王安石新法的操之過急不滿,但他對“談世事"是厭惡的。在黨爭激烈、文網森嚴的當時,作者對腐敗的政局失去了信心,這就更使他寄情於與孫覺的友誼,寄情於安興的佳山秀水,他要遠離鬥爭的旋渦,使緊張的心情緩解下來,不平衡的心態得到平伏,受傷的心靈能得到愛的安慰,使冰冷的心,重新得到溫暖和力量。但事與願違,在他寫此詩後的若干年,蘇軾終因寫詩得罪了皇上,在權要的誣陷下,被繫於獄,這就是有名的“烏台詩案”。

蘇軾的詩集中,還有不少蘇軾寫給孫覺的詩,如《將至湖州戲贈莘老》、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等,足見兩人知心。蘇軾的另一首《和孫莘老次韻》詩:“雖去友朋親吏卒,卻辭讒謗得風謠。明年我亦江南去,不問雄繁與寂寥。”那么,對這首詩歌頌友情可貫的真諦就更可體會了。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此作憤懣之詞,以快利出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