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故居

賽珍珠故居

早在清末民初,美國基督教北長老會(簡稱“差會),即派人來宿州。在城內購地建立福音堂。先後在東門大街關帝廟內,建立含美國小 (1906),只收男性;在大河南街建立啟秀女子國小。另在城外東南郊建立“農業科學試驗部”,簡稱“農事部”。1916年又在南關開辦“民愛醫院”。賽珍珠的丈夫美籍農業藝家約翰·卜凱,就是農事部最早的一位負責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賽珍珠故居賽珍珠故居

賽珍珠(1892—1973),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江度 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後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江稱為“中國故鄉”。

賽珍珠是以中文為母語之一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才華橫溢,一生創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產的作家之一,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對中國農民生活史詩般的描述”,得獎作品有《大地三部曲》、《異邦客》、《東風西風》等,主要描寫20世紀30年代中國人的生活。

1973年3月26日,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賽珍珠葬禮的悼詞中稱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一位敏感的富於同情心的人”。1998年美國前總統布希訪問中國時告訴中國朋友:“我當初對中國的了解,以至後來對中國產生愛慕之情,就是賽珍珠的影響,是從讀她的小說開始的。”

各地故居

安徽

賽珍珠故居賽珍珠故居

1917年5月,賽珍珠與卜凱結婚,婚後定居宿州。她倆燕爾新婚的蜜月,就是在宿城度過的。宿州城內,南小隅口稍東,大河南街路北,一所灰磚青瓦的四間中式平房,就是這對海燕雙棲之所。該處原為王氏公祠,也開過當典,有一較大的院落。西邊幾間房屋臨靠南門大街,是宿州基督教的布道所。院內住的人家,大多是教會的工作人員。從賽女士住地東行不遠,就是福音堂,教會辦的啟秀女校也在同一條街——大河南街的西頭。賽女士由家去學校步行不用十分鐘即或到達。大家都稱呼她為“卜師母”。“師母”一詞,是當時知識界、教會人士對已婚婦女的尊稱。那時,她還是一位雙十年華稍過的少婦,頎長、苗條的身材,一張橢圓形的臉上,鼻樑高高,兩道彎彎的濃眉下,一雙碧色的大眼睛,不時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人們眼中,她同樣具有東方的女性美。

南京

在現今的南京大學校園裡,有好幾處名人故居,除了北園的何應欽公館,南園的孫中山居所和拉貝故居外,還有北園西牆根下的賽珍珠故居,現在是南京大學科技實業集團公司和南京大學產業辦公室的辦公樓。1998年10月17日,美國前總統喬治·布希訪問南京大學並接受南京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次日上午曾專門參觀了賽珍珠故居,表達對這位以中國社會為作品主要內容的作家的懷念。他告訴中國朋友,像千千萬萬美國人一樣,他當初對中國的了解,以至後來對中國產生愛慕之情,就是受賽珍珠的影響,這些都是從讀她的小說開始的。美國波士頓大學教授傑姆斯·C·湯姆森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稱:“在她(賽珍珠)40年異乎尋常的多產的作家生涯里,賽珍珠贏得了千百萬忠實的美國及外國讀者。她向美國提供的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生動形象,一直延續至今。儘管政治氣候在不停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有了賽珍珠,一代代美國人才帶著同情、熱愛和尊敬的目光看待中國人。”“賽珍珠對美中兩國最大的功績還是她在美國人民的心目中創造了一個中國人民不可動搖的良好信念。”

賽珍珠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4歲時被任在華長老會傳教士的父母帶到了中國清江浦(今江蘇淮陰)。1894年隨父母移居鎮江,後來就在中國接受教育,先後在鎮江市私立女子中學(今鎮江第二中學)和上海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因崇拜中國清末名妓賽金花,自己取名賽珍珠。17歲時賽珍珠回到美國,進入維吉尼亞倫道夫-梅肯女子學院學習心理學,畢業後又回到中國,任教於母校——鎮江崇實女子學校(解放以後改稱鎮江市第二中學)。1917年春天,與美國農藝師約翰·布克(JohnBuck)結婚。之後,夫婦倆去安徽宿縣工作,後到南京定居,雙雙在金陵大學(南京大學的前身)任教,大多數時間就住在這座小洋樓里。1922年,賽珍珠在這幢洋樓里開始文學創作,尤其以反映20世紀上半葉中國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聞名於世。1932年獲得普利茲文學獎,1938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瑞典皇家學院在授予賽珍珠諾貝爾文學獎時,盛讚她通過自己質地精良的文學著作,使西方世界對中國人民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尊重,這些作品還賦予西方人一種中國精神和彌足珍貴的思想情感,“正是這樣的情感,才把人作為人類而在地球上連線在一起。”

現今的南京大學北園的圍牆是後砌的,賽珍珠故居正好在西牆根,是北園最偏僻的所在。這座小洋樓座西朝東(暗合了賽珍珠這位西人對東方中國的態度),兩層,磚混結構,坡屋頂,屋頂有老虎窗。大門入口處有門廊,有四根西方古典風格的圓柱支撐。正是在這所普通的洋房裡,賽珍珠和她的丈夫布克(時任金陵大學農學院教授,賽珍珠任金陵大學外文系教授)帶著他們的女兒度過了十多年的時光,也就是在這所房子裡,賽珍珠寫出了她的處女作《放逐》和後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地》等眾多作品。

在這所房子裡,賽珍珠也就是布克夫人一邊做著家庭主婦(據說她連縫紉和烹調也常常是親自動手的),一邊寫作。1933年11月28日,中國作家兼翻譯家章伯雨曾來拜訪賽珍珠,後來寫成《布克夫人訪問記》,文中較詳細地記載了見到賽珍珠以及這所房子的情況。那是一個連綿陰雨後的爽晴天,“在夕陽渲染的整個西天通紅的下午,我獨個兒攜著一封譯過她的《青年革命家》的我的介紹信,站在一座因為生了白蟻而在大加修理的,還有兩個油漆匠在戶外修飾窗欞的精美洋房前。”但當時賽珍珠不在家,她家的女傭說女主人每天上午在樓上寫作,什麼人也不準上樓,外出辦事、訪友通常在下午。章伯雨正要離去時,賽珍珠正好回來了,“一個戴著寬邊帽子,穿著一件夾大衣的看來不過三十左右的西洋少婦模樣的女人慢步地走來……”當章伯雨自我介紹後,賽珍珠“親切而愉悅地”接待了他,並將他引進會客室,“這間精緻的會客室,裡邊四周圍的書架上擺滿了很整齊的硬皮書籍,壁上掛著幾幅中國畫,一個靠在燭台下的桌上排列著一堆大的小的各種顏色的印章,她請我坐下後便在我對面的一張椅上坐下,這裡的溫暖好似4月天氣,是沿著四面牆壁上爬伏著的熱水汀發出的暖氣。她已脫去大衣和帽子,她更顯著不如我想像的那樣蒼老,雖然她已是過了40歲的人,但年歲好像並沒有折磨了她的使我驚奇的美麗容貌,而且從她幽靜的態度和從容的談吐中增加了我認為她是真實的具有東方女性的性情的心理。”章伯雨的文字雖然現在讀起來不怎么順當,歐化得厲害,但他對賽珍珠和她的住所感覺是相當好的,這仍然可以從他文章的字裡行間看出來。

傳聞與賽珍珠有戀情的徐志摩也曾到這所房子裡拜訪她。如果確有此事,那應該是1924年,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為其擔任翻譯,在南京一次歡迎泰戈爾的宴會上,賽珍珠與徐志摩相識並開始他們的交往,後來徐志摩曾到賽珍珠家中拜訪。關於這段交往,據說賽珍珠生前曾透露給她的兩位好友莎拉·布頓和諾拉·史迪琳。賽珍珠去世後,她們公布了這段“風流韻事”。莎拉說:“賽珍珠有箇中國情人,這就是有中國拜倫之稱的徐志摩。”諾拉寫的《賽珍珠傳》更是將賽珍珠和徐志摩之間的交往大加渲染。事實究竟怎樣,當事人生前並未明確說及,其他人也就只好猜想和揣摩了。

鎮江

鎮江賽珍珠故居鎮江賽珍珠故居

位於鎮江市區西北風車山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占地約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為“鎮江市友好交流館”,用以收存陳列賽珍珠的著作和相關物品、資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義的展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