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賣刀買犢拼音:mài dāo mǎi dú
解釋:刀:武器;犢:牛犢。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
典源
《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列傳·龔遂傳〉~3639~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歲飢,盜賊並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選能治者,丞相御史舉遂可用,上以為渤海太守。時遂年七十餘,召見,形貌短小,宣帝望見,不副所聞,心內輕焉,謂遂曰:「渤海廢亂,朕甚憂之。君欲何以息其盜賊,以稱朕意?」遂對曰:「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饑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今欲使臣勝之邪,將安之也?」上聞遂對,甚說,答曰:「選用賢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聞治亂民猶治亂繩,不可急也;唯緩之,然後可治。臣願丞相御史且無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從事。」上許焉,加賜黃金,贈遣乘傳。至渤海界,郡聞新太守至,發兵以迎,遂皆遣還,移書敕屬縣悉罷逐捕盜賊吏。諸持鋤鉤田器者皆為良民,吏無得問,持兵者乃為盜賊。遂腳踏車獨行至府,郡中翕然,盜賊亦皆罷。渤海又多劫略相隨,聞遂教令,即時解散,棄其兵弩而持鉤鋤。盜賊於是悉平,民安土樂業。遂乃開倉廩假貧民,選用良吏,尉安牧養焉。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勸民務農桑,令口種一樹榆、百本薤、五十本、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雞。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困實菱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釋義
“遂見齊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儉約,勤民務農桑……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後因以“賣刀買犢”指賣掉武器,從事農業生產。後亦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同源典故
令人買牛 佩刀買犢 佩劍博牛羊 佩牛 佩犢 刀劍化耕蠶 刀換犢 刀買犢 勸買耕牛 帶牛 帶牛佩犢 憑劍換牛 戴牛佩犢 易牛以劍 犢佩 腰下牛閒 腰劍不換牛 腰無犢 解劍換牛示例
唐·武元衡《兵行褒斜谷作》詩:“三川頓使氣象清,賣刀買犢消憂患。”宋·陳亮《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詞:“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
宋 蘇軾《張作詩送硯反劍乃和其詩卒以劍歸之》:“斬蛟刺虎老無力,帶牛佩犢吏所訶。”
《陳書·世祖紀》:“自頃寇戎,游手者眾,民失分地之業,士有佩犢之譏。” 宋 曾鞏 《閱武堂》詩:“柳間自詫投壺樂,桑下方安佩犢行。”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丟下兵器,拿把鋤兒,學那古人‘賣刀買犢’的故事,豈不是綠林中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