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心亭

賞心亭

賞心亭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廣場西側外,是一處歷史名勝,宋代的金陵勝跡,歷代文人均有登臨懷古。賞心亭始建於宋代,由丁謂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門內一處名勝,曾數毀數建。陸游和辛棄疾等古代文學大家都曾登臨覽勝,賦詩填詞。 在歷史考證和現場調查的基礎上,並經專家論證,並參照《營造法式》等宋代建築書籍和現存宋代建築的建造手法,在水西門西廣場復建賞心亭,建築風格延續秦淮風光帶的明清建築風格,採用宋代官式風格,八角歇山頂,灰筒瓦屋面。

歷史沿革

賞心亭 賞心亭

賞心亭,舊時“為金陵第一勝概”。據南宋《景定建康志》云:“賞心亭在(南京城西)下水門(即今西水關)之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覽之勝。”歷代詩人詞家吟詠者不計其數。但至元末明初此亭遺蹟蕩然無存,令人惋惜。

清代上元(今南京)人馬功儀在《八聲甘州》題序中說:“賞心亭懷古。亭為徐常寺(侍)所建,中懸(袁安)臥雪圖。”

另一說是南宋張敦頤在《六朝事跡編類》中云:“賞心亭,丁晉公謂所建也。”考丁謂在太宗時進士,真宗景德時為右諫議大夫,權三司使。天禧三年(1019)為參知政事,次年擠寇準去位,升為宰相,封晉國公,獨攬朝政。乾興元年(1022),仁宗即位後,被貶為崖州司戶參軍,後授秘書監,死於光州。然南宋周應合纂《景定建康志》引“《湘山野錄》《苕溪漁隱》及《金陵事跡》皆云:‘丁晉公鎮金陵,重建賞心亭’。”

《景定建康志》還提及:“景定庚申(1260)四月二十一日,龍王廟災,風盛焰熾,其東正接大軍廣濟諸倉,積貯之命也,而風焰向之。馬公光祖至倉所,叩頭祈天,風反而西,倉廩得全。舊賞心亭在龍王廟西,正當風反之處,不免煨燼。公曰:‘倉毀則食難足,亭毀易建也。’亟命工度材,重建斯亭,不日而成,視舊觀雄偉過之,為金陵第一勝概。”

賞心亭先後歷經多次毀壞與重建,至民國時已損毀殆盡。2006年起,南京市在水西門外、秦淮河畔、西水關頭重建賞心亭,這不由引發人們“思古之幽情”,開始在水西門西廣場進行圍擋,重建賞心亭和另一歷史名勝孫楚酒樓。對賞心亭的復原,主要依據《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等古籍中對賞心亭的描述,並參照《營造法式》等宋代建築書籍和現存宋代建築的建造手法,是古典建築技法和現代建築技術相融合的產物。

賞心亭 賞心亭

亭內裝飾

賞心亭 賞心亭

張敦頤在《六朝事跡編類》中云:“公(指丁謂)以家藏《袁安臥雪圖》張於(賞心亭)其屏,乃唐周昉筆,經十四太守無敢覬覦者,後為一太守以凡筆畫蘆雁易之。”考周昉,唐畫家,字景雲,又字仲朗,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顯貴,官宣州長史。袁安,東漢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邵公。明帝時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後歷任太僕、司空、司徒。據《後漢書·袁安傳》“後舉孝廉”句注引《汝南先賢傳》云:“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問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餓,不宜乾人’。令以為賢,舉為孝廉也。”周昉的《臥雪圖》即據此故事而繪製。

賞心亭 賞心亭

然《景定建康志》據祝穆編《方輿勝覽》引《續志》云:“丁始典金陵,陛辭之日,真宗出八幅袁安《臥雪圖》付丁謂,曰:‘卿到金陵,可選絕景處張此圖。’謂遂張於賞心亭。”“按:《乾道舊志》及《湘山野錄》《苕溪集》《金陵記》《王密學詩序》,皆言賞心亭《臥雪圖》出於晉公家藏,不言御賜。唯晉公(此”晉公“非丁謂,而是指山西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以此圖為真宗所賜”。“考之宋朝《史傳會要紀聞》等書,皆無賜圖之事,而僅見於晉公所作《圖畫志》中。或謂晉公(指丁謂)既張此圖,慮為好事者取去,故設為御賜之說以保之,而卒不能保勝覽,殆為《圖畫志》所誤也,未詳孰是,姑兩存之。”因此,賞心亭張掛之《臥雪圖》,究出自真宗御賜,抑或丁謂家藏,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鑒於周昉的《袁安臥雪圖》“為一太守以凡筆畫蘆雁易之”,不見流傳於世。但唐代另一畫家、著名詩人王維也曾繪有《袁安臥雪》圖存世。後來這一典故作為繪畫的傳統題材,被歷史上許多著名畫家都畫過。

很多人認為,無論那張臥雪圖是否真的是宋真宗御賜,它被丁謂張之於賞心亭之後,使得當年賞心亭聲名大噪。

名家爭吟

賞心亭 賞心亭

數百年前,賞心亭曾引來眾多詩人詞家前來觀瞻並為之吟詠。

蘇東坡(1037—1101)於元豐年間自黃州移汝州過金陵時,作有《漁家傲·金陵賞心亭送王勝之龍圖。王守金陵,視事一日移南都》,中云:“千古龍蟠並虎踞,從公一吊興亡處,渺渺斜風吹細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可知,當日的賞心亭乃是一座著名的宴客和送別之所。

范成大(1126—1193)帥金陵時,曾作有《重九獨登賞心亭》《賞心亭再題》。後一首云:“天險東南重,兵雄百二尊。拂雲千雉繞,截水萬崖奔。赤日吳波動,蒼煙楚樹昏。向無形勝地,何以控乾坤。”

張孝祥(1132—1170)在去建康留守後,作有《水調歌頭·桂林中秋》,中云:“今夕復何夕,此地過中秋。賞心亭上喚客,追憶去年游。”“去年明月依舊,還照我登樓。樓下水明沙靜,樓外參橫斗轉,搔首思悠悠。”此詩寫中秋桂林賞月,更難忘去年今夕建康(今南京)賞心亭賞月之游,撫今追昔。

陸放翁(1125—1210)於淳熙五年(1178)由川陝東下,路過建康,有感於他當年請求經建設康為國都的主張未能實現,痛心不已,情不自禁地寫下了《登賞心亭》:“蜀棧秦關歲月遒,今年乘興卻東遊。全家穩下黃牛峽,半醉來尋白鷺洲。黯黯江雲瓜步雨,蕭蕭木葉石城秋。孤臣老抱憂時意,欲請遷都涕已流。”

賞心亭 賞心亭

對賞心亭最具情懷的當屬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1140—1207)。乾道四年(1168),辛棄疾被南宋政府派任建康府(今南京)通判。建康是南宋長江下游的重要戰略據點,在這裡既有行宮留守,又有軍馬錢糧總領所。當辛棄疾到建康就任時,行宮留守是史正志,軍馬錢糧總領是葉衡。他們在當時都算是很顯赫的人物。此外,這時在建康任江東路的監司等職的,還有趙彥瑞、韓元吉、嚴煥和丘密等人,也都是很有才名的。

負荷一路軍民財賦重任的大官僚既都聚集在建康,一個做通判的人物便顯得微不足道。在商洽一路軍政大計時,不論是“官守”或“言責”來說,全都沒有他的份兒。因此,這個閒散職務所實際安排在辛棄疾身上的,便只是參與大官們的游從宴會,酬答唱和,以及諸如此類的幫閒工作。然而這給了辛棄疾一個很好的抒發其詩詞創作才能的機會,也確定了他長短句的寫作方向。當時他從游蔣(鍾)山,過青溪,訪桃葉渡,登賞心亭,並且一腔忠憤,都寄於詞。他在《念奴嬌·登建康賞心亭,呈留守史致道》中吟道:“我來弔古,上危樓,贏得閒愁千斛。虎踞龍蟠何處是?只有興亡滿目。柳外斜陽,水邊歸鳥,隴上吹喬木。片帆西去,一聲誰噴霜竹。卻憶安石風流,東山歲晚,淚落哀箏曲。兒輩功名都付與,長日惟消棋局。寶鏡難尋,碧雲將暮,誰勸杯中綠?江頭風怒,朝來波浪翻屋。”此詞嘆國勢江河日下,弔古傷今,愛國之情言於溢表。

賞心亭 賞心亭

辛棄疾在建康通判任上不到3年,改知滁州。淳熙元年(1174),再度來到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為留守葉衡雅重。其時他再登賞心亭,並作有《菩薩蠻·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和《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發出了:“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之慨。從而又引發後來登賞心亭者如劉克莊的共鳴:“夢與諸賢會賞心,恍然佳日共登臨。酒邊多說烏衣事,曲里猶殘玉樹音。江水淮山明歷歷,孫陵晉廟冷沉沉。曉鍾呼覺俱忘卻,獨記千門柳色深。”

詩歌文化

賞心亭 賞心亭

賞心亭是宋朝人丁謂所建,曾是南京水西門內一處名勝。歷史上該亭數毀數建,其址也不在一處,但都在水西門內。南京市秦淮區地誌辦人士介紹,此亭最後一次毀敗在清朝,其後未再重建。李白、陸游、辛棄疾等都曾登臨覽勝,賦詩填詞,其中辛棄疾三登賞心亭,並寫下了《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

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宋·王辟之 《澠水燕談錄·書畫》:“ 祥符中,丁晉公出典金陵,真宗以《袁安臥雪圖》賜之,真古妙手,或言周昉筆,亦莫可辨。至金陵,擇城之西南隅曠絕之地,建賞心亭 ,中設巨屏,置圖其上,遂為金陵奇觀。”

宋·張孝祥 《水調歌頭·桂林中秋》詞:“今夕復何夕,此地過中秋。 賞心亭上喚客,追憶去年游。”

明·劉基 《漁父詞》之二:“白鷺洲邊好月明, 賞心亭 下暮潮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