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資訊時代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一種類型,出現於20世紀末資訊時代。資訊時代以生產知識產品為主,並以生產知識產品帶動物質產品的生產,即物質產品中的科技含量的比例大為提高,並占主導地位。特徵
信息可以共享,共有,知識產品和物質產品有本質上的不同,導致了發生於20世紀末(資訊時代)的經濟全球化。資訊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則完全不同於工業時代的經濟全球化。它不是由哪個國家發起的,它不是國家行為而是企業行為。它是由跨國公司發起的。作為跨國公司,之所以有能力發起經濟全球化浪潮,因為他們不是靠武力的掠奪,而是靠知識的共享。跨國公司不掠奪原材料和霸占市場,他們靠的是科學技術、科學管理和資金。由於科技和管理都是知識產品,是可以共享的,跨國公司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帶到世界各地,選擇合適的地點興建工廠;利用金融國際化,帶來了資金,因此當前的經濟全球化不僅是貿易自由化,而且是金融國際化和生產跨國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使掌握它的國家都可快速地向信息化、現代化發展。這樣就出現了“多羸”的局面,即跨國公司得利;跨國公司的所屬國(母國)得利;以及跨國公司的投資國(東道國)都能得利。為什麼都能得利?歸根結蒂在於知識產品是可以共享的。
經濟全球化與邊緣化
在工業時代由帝國主義發動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殖民地國家抵制、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帝國主義國家必須用軍艦、大炮打開殖民地國家的大門;而在資訊時代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不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則害怕“邊緣化”,怕自己被排斥在經濟全球化之外。落後地區的邊緣化反而成了當前全球化浪潮中急需解決的矛盾。
(本條目根據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的周戟專著<和諧哲學初探>而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