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資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資源型政府:公共管理的新模式》是陣民編著的一本圖書。資源型政府是政府與資源關係的外在表現,是公共管理的一種模式。面對不容樂觀的資源態勢和工業化中期的資源消耗高峰,政府需要重視和最佳化政府模式。新中國政府經歷了管理體制初創期,基本完成經濟體制轉型期,開始跨入和諧社會構建期,政府模式經歷著從統治型向管制型、又向管理型、再向服務型的轉變。通過強化政府施政過程中的資源意識,秉持政府體系創新過程中的資源取向,運用政府管理手段中的資源政策,塑造資源管理型、資源服務型和資源導向型為特徵的資源型政府,完善政府對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信息資源和時空資源的管理,緩解資源問題,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作者簡介

陣民,遼寧省凌源市人,高級工程師,遼寧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兼任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先後獲瀋陽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學院工學士學位,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曾任營口經濟技術管委會副主任,營口市 人民政府市長助理,信息產業部電子信息產品管理司、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在《中國行政管理》、《中國農村經濟》、《科技導報》、《經濟學家》、《經濟問題》等刊物上發表文章50餘篇。著有《資源所有制論》一書。

目錄

導論

一. 可持續發展面臨資源制約

二. 資源視角的政府角色定位

三. 資源導向的政府職能定位及模式變遷

四.資源型政府的模式塑造

五.政 府管理服務的主要資源

上篇資源型政府:形態變遷的研究視角與模式塑造

第1章 資源型政府的研究視角及內容框架

1.1 問題的提出

1.1.1 政府與資源關係提供的研究視角

1.1.2 政府模式是政府與資源關係的表現形式

1.1.3 塑造資源型的政府模式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綜述

1.2.1 政府概念綜述

1.2.2 資源理論簡介

1.2.3 政府職能定位

1.2.4 政府模式類型

1.3 主要內容.基本框架和創新意義

1.3.1 主要內容

1.3.2 基本框架

1.3.3 創新意義

第2章 政府與資源的關係定位及基礎資源

2.1 政府與資源的關係

2.1.1 政府與資源的相互依賴

2.1.2 政府與資源產權制度及交易費用

2.1.3 政府在資源所有制中的主體地位

2.2 政府的職能和角色定位

2.2.1 政府公共管理職能定位

2.2.2 政府角色定位

2.3 政黨執政和政府施政的基礎資源

2.3.1 政治資源

2.3.2 經濟資源

2.3.3 社會資源

第3章 新中國政府模式的主流形態及變遷路徑

3.1 政府施政的期間劃分及其特徵

3.1.1 管理體制初創期

3.1.2 經濟體制轉型期

3.1.3 和諧社會構建期

3.2 政府模式的主流形態

3.2.1 統治型模式

3.2.2 管制型模式

3.2.3 管理型模式

3.2.4 服務型模式

3.3 政府模式的變遷路徑

3.3.1 統治型向管制型的轉變

3.3.2 管制型向管理型的轉變

3.3.3 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

第4章 政府模式變遷與塑造的現實背景

4.1 不容樂觀的資源態勢

4.1.1 自然資源態勢

4.1.2 社會資源態勢

4.2 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資源利用特點

4.2.1 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資源利用特點

4.2.2 工業化峰期的資源利用特點

4.3 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與資源配置

4.3.1 基於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4.3.2 面對國際化影響的資源配置

第5章 政府的角色定位及目標模式

5.1 政府對資源的角色定位

5.1.1 政府是國家資源的擁有者

5.1.2 政府是公共資源的管理者

5.1.3 政府是一切資源的保護者

5.2 政府模式借鑑

5.2.1 借鑑國外政府模式

5.2.2 中外政府主導模式的比較和啟示

5.3 政府體系創新與目標模式

5.3.1 政府體系創新面臨的機遇

5.3.2 黨政關係的創新和規範

5.3.3 資源型政府的資源定位

5.3.4 資源型政府的模式轉型

第6章 政府市政過程中的資源意識

6.1 政府定位中的資源意識

6.1.1 政府對資源的主體意識

6.1.2 政府對資源的主權意識

6.1.3 政府對資源的產權意識

6.1.4 政府對資源的民權意識

6.2 政府運行中的資源意識

6.2.1 資源節約意識

6.2.2 資源成本意識

6.2.3 資源效益意識

6.3 國家發展戰略中的資源意識

6.3.1 資源憂患意識

6.3.2 資源危機意識

6.3.3 資源安全意識

第7章 政府體系創新中的資源取向

7.1 政府體系中的互動機制

7.1.1 政府體系構成

7.1.2 政府體系的秩序與維持

7.2 行政區劃調整中的資源取向

7.2.1 行政區劃與資源配置

7.2.2 行政層級設定的現狀及問題

7.2.3 基於資源的行政區劃調整

7.2.4 省轄和直轄體制的改革實踐

7.3 政府管理體制創新中的資源取向

7.3.1 創新資源導向型的政府職能

7.3.2 政府管理體制改革的切入點

7.3.3 大部制改革中的資源因素

第8章 政府管理手段中的資源政策

8.1 資源管理中的政策手段

8.1.1 政府的政策定位

8.1.2 現行資源政策分析

8.1.3 對應產權關係的資源政策

8.2 資源政策的所有制基礎

8.2.1 明晰資源的權屬關係

8.2.2 資財之源的國家所有

8.2.3 自然資源的“國有民用”

8.3 巨觀資源政策的推進範例

8.3.1 推進循環經濟快速發展

8.3.2 倡導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8.3.3 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下篇資源型政府:利用管理的主要資源與相關問題

第9章 人力資源的基本內涵產權界定及價值體現

9.1 人力資源概述

9.1.1 人力資源內涵

9.1.2 人力資源特性

9.1.3 人力資源的作用及地位

9.2 人力資源的管理基礎

9.2.1 人力資源的產權構成

9.2.2 人力資源的權屬關係

9.2.3 人力資源所有制的體現

9.3 人力資源的價值體現

9.3.1 最佳化人力資源配置

9.3.2 發揮人力資源作用

9.3.3 提高人力資源質量

9.3.4 強化人力資源保護

第10章 財力資源的功能定位、稅收理論及利用管理

10.1 創新公共財政的功能定位

10.1.1 公共財政是公有制經濟的主體

10.1.2 公共財政與共有資產的關係

10.1.3 公共財政與社會制度的關係

10.2 基於資源所有制的收稅理論

10.2.1 傳統稅收理論概述

10.2.2 資源視角的稅收起源及其本質

10.2.3 基於資源權的稅收依據

10.2.4 考慮資源因素的課稅對象

10.2.5 資源導向型的稅收體制

10.3 強化貨幣資源的利用和管理

10.3.1 發揮貨幣資源的作用

10.3.2 完善貨幣資源市場體系

10.3.3 促進資本資源個人擁有權的實現

10.3.4 加強外資的利用和管理

第11章 物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礦產開發及土地改革

11.1 人造形態的物質資源:基本內涵及最佳化配置

11.1.1 人造形態的有形物質資源

11.1.2 人造形態的無形物質資源

11.1.3 有形物質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11.1.4 無形物質資源的最佳化配置

11.2 自然形態的礦產資源:建立安全開發的長效機制

11.2.1 採礦安全中的政府責任

11.2.2 規範採礦權是治本之道

11.2.3 完善保障安全的長效機制

11.3 複合形態的土地資源:“國有民用”乃治本之道

11.3.1 土地資源的所有制構成及根本性問題

11.3.2 土地資源“國有民用”是改革農村土地制度的有效途徑

11.3.3 完善土地資源管理體制和配套機制

第12章 信息資源與信息業及信息化

12.1 信息及信息資源概述

12.1.1 信息及信息的作用

12.1.2 信息資源及其管理的任務和目標

12.1.3 信息資源管理的方法和層次

12.2 公共信息資源的特性及管理

12.2.1 公共信息資源的內涵及管理特性

12.2.2 公共信息資源的多視角管理

12.3 發展信息業及完善信息市場監管

12.3.1 信息業發展及信息經濟

12.3.2 信息市場及市場信息

12.3.3 完善信息工程市場監管

12.4 信息化及其作用與進程

12.4.1 信息化及其作用

12.4.2 抓住機遇推進信息化建設

12.4.3 促進信息化與產業化融合

第13章 時空資源的概念.配置及管理

13.1 時空資源概念及其配置

13.1.1 時空資源概念

13.1.2 時間資源配置

13.1.3 時空資源配置

13.2 時間資源管理

13.2.1 管理個人時間資源

13.2.2 管理企業時間資源

13.2.3 管理政府時間資源

13.2.4 管理社會時間資源

13.3 空間資源管理

13.3.1 管理空間位置資源

13.3.2 管理空間航道資源

13.3.3 管理空間頻率資源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