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唐紀·馬嵬事變

資治通鑑·唐紀·馬嵬事變

馬嵬事變是資治通鑑中記載唐王朝時期的一部分內容。

原文

(天寶十五載六月九日),及暮,平安火①不至,上始懼。壬辰,召宰相謀之。楊國忠自以身領劍南②,聞安祿山反,即令副使崔圓陰具儲偫③,以備有急投之,至是首唱幸蜀之策。上然之。癸巳,國忠集百官於朝堂,惶慷④流涕;問以策略,皆唯唯不對。國忠曰:“人告祿山反狀已十年,上不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過。”仗下,士民掠擾奔走,不知所之,市里蕭條。國忠使韓、虢⑤入宮,勸上人蜀。

甲午,百官朝者什無一二。上御勤政樓,下制,雲欲親征,聞者皆莫之信。以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①崔光遠為京兆尹,充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宮闈管鑰。托以劍南節度大使潁王墩將赴鎮,令本道設儲偫。是日,上移仗北內②。既夕,命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比六軍③,厚賜錢帛,選閒廄馬④九百餘匹,外人皆莫之知。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上過左藏⑤,楊國忠請焚之,曰:“無為賊守。”上愀然⑥曰:“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⑦。”是日,百官猶有入朝者,至宮門,猶聞漏聲⑧,三衛⑨立仗儼然。門既啟,則宮人亂出,中外擾攘,焚左藏大盈庫⑩。崔光遠、邊令誠帥人救火,又募人攝府、縣官分守之,殺十餘人,乃稍定。光遠遣其子東見祿山,令誠亦以管鑰獻之。

上過便橋①,楊國忠使人焚橋。上曰:“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留內侍監高力士,使撲滅乃來。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告諭郡縣置頓。食時,至鹹陽望賢宮②,洛卿與縣令俱逃,中使徵召,吏民莫有應者。日向中③,上猶未食,楊國忠自市胡餅④以獻。於是民爭獻糲飯⑤,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⑥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上皆酬其直⑦,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有老父郭從謹進言曰:“祿山包藏禍心,固非一日;亦有詣闕告其謀者,陛下往往誅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⑧。是以先王務延訪忠良以廣聰明⑨,蓋為此也。臣猶記宋璟為相,數進直言,天下賴以安平。自頃以來,在廷之臣以言為諱,惟阿諛取容,是以闕門之外,陛下皆不得而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⑩嚴邃,區區之心,無路上達。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訴之乎!”上曰:“此朕之不明,悔無所及!”慰諭而遣之。俄而尚食舉御膳以至,上命先賜從官,然後食之。命軍士散詣村落求食,期未時皆集而行,夜將半,乃至金城。縣令亦逃,縣民皆脫身走,飲食器皿具在,士卒得以自給。時從者多逃,內侍監袁思藝亦亡去,驛中無燈,人相枕藉而寢,貴賤無以復分辨。

丙申,至馬嵬驛①,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②,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③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④,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曰:“汝曹何敢害宰相!”眾又殺之。韋見素⑤聞亂而出,為亂兵所撾⑥,腦血流地。眾曰:“勿傷韋相公。”救之,得免。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屨⑦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使高力士問之,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當自處之。”入門,倚杖傾首⑧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⑨,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高力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⑩屍置驛庭,召玄禮等人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皆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諤,見素之子也。國忠妻裴柔與其幼子唏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陳倉,縣令薛景仙帥吏士追捕,誅之。

丁酉,上將發馬嵬,朝臣惟韋見素一人,乃以韋諤為御史中丞,充置頓使。將士皆曰:“國忠謀反,其將吏皆在蜀,不可往。”或請之河、隴①,或請之靈武②,或請之太原,或言還京師。上意在入蜀,慮違眾心,竟不言所向。韋諤曰:“還京,當有御賊之備。今兵少,未易東向,不如且至扶風③,徐圖去就④。”上詢於眾,眾以為然,乃從之。及行,父老皆遮道請留,曰:“宮闕,陛下家居;陵寢,陛下墳墓,今舍此,欲何之?”上為之按轡⑤久之,乃命太子於後宣慰父老。父老因曰:“至尊既不肯留,某等願帥子弟從殿下東破賊,取長安。若殿下與至尊皆入蜀,使中原百姓誰為之主?”須臾,眾至數千人。太子不可,曰:“至尊遠冒險阻,吾豈忍朝夕離左右。且吾尚未面辭,當還白至尊,更稟進止。”涕泣,跋馬欲西。建寧王倓與李輔國執鞚⑥諫曰:“逆胡犯闕,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今殿下從至尊入蜀,若賊兵燒絕棧道⑦,則中原之地拱手授賊矣。人情既離,不可複合,雖欲復至此,其可得乎!不如收西北守邊之兵,召郭、李⑧於河北,與之併力東討逆賊,克復二京⑨,削平四海,使社稷危而復安,宗廟毀而更存,掃除宮禁以迎至尊,豈非孝之大者乎?何必區區溫情,為兒女之戀乎!”廣平王俶亦勸太子留。父老共擁太子馬,不得行。太子乃使修治馳白上。上總轡⑩待太子,久不至,使人偵之,還白狀,上曰:“天也!”乃命分後軍二千人及飛龍廄馬從太子,且諭將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廟,汝曹善輔佐之。”又諭太子曰:“汝勉之,勿以吾為念。西北諸胡,吾撫之素厚,汝必得其用。”太子南向號泣而已。又使送東宮內人於太子,且宣旨欲傳位,太子不受。

注釋

①平安火:唐制,每隔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舉烽火報無事,稱之為“平安火”。

②劍南:今四川地區。

③儲偫(zhì):儲備,特指存儲物資以備需用。

④惶慷(jù):驚慌害怕。慷,焦急懼怕。

⑤韓、虢:韓國夫人、虢國夫人,楊貴妃的堂姐妹。

①靈昌:今河南滑縣。

②移仗北內:移住到北內,唐長安宮城太極宮為西內,興慶宮為南內,大明宮為東內,北內究竟何指,似有分歧,有認為是太極宮北部的宮苑。

③整比六軍:整頓禁軍。當時只有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合稱北門四軍,這裡記載有誤。

④閒廄馬:宮中馬匹。閒廄,武則天時期,有六閒廄,後又置閒廄使專掌乘輿車馬事。閒廄中除了馬以外,還養象、駝及其他動物,

⑤左藏:唐代國庫,掌錢帛、雜彩、天下賦調。

⑥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

⑦赤子:比喻百姓。

⑧漏聲:漏壺的聲音。漏是指古代滴水計時的儀器。

⑨三衛:唐禁衛軍,有親衛、勛衛、翊衛,合稱“三衛”。⑩左藏大盈庫:唐玄宗私庫,王每歲進錢百億,以供皇帝宮廷享樂及賞賜之用。

①便橋:在長安城外渭水上。

②鹹陽望賢宮:距長安四十里。

③日向中:近午。

④胡餅:類似於今天的燒餅。

⑤糲(lì)飯:糙米飯。

⑥掬(jū):雙手捧著。

⑦酬其直:償還所值價錢。直,值,價值。

⑧播越:流亡。

⑨以廣聰明:以擴展自己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使自己耳聰目明。

⑩九重:指天子所居住的地方,天子。

尚食:掌管皇帝膳食的官署。

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

金城:金城縣,今陝西興平。

枕藉(jiè):縱橫交錯地躺臥在一起。

①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北。

②李輔國:本名靜忠,後改名輔國。幼年進宮,曾經侍奉高力士,後掌閒廄,入東宮侍候太子李亨。馬嵬事變後建議太子分兵北上,因功漸漸掌握大權,聲勢顯赫。

③遮:攔住。

④支體:即“肢體”。

⑤韋見素:左相。

⑥撾(zhuā):敲打,擊打。

⑦杖屨(jù):手杖和鞋子。屨,鞋子。

⑧傾首:低頭。

⑨晷(ɡuǐ)刻:片刻,頃刻。

⑩輿(yú):抬。

陳倉:今陝西寶雞。

譯文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九日,到晚上,沒有看到平安火,玄宗開始害怕了。壬辰,召集宰相商量。楊國忠因為自己領劍南節度使,聽說安祿山造反,立即讓副使崔圓暗中儲備物資,以備危急時投奔那裡。到此時他首先提出入蜀避難的計策。玄宗同意。癸巳,楊國忠在朝堂上召集百官,驚慌害怕以至於流淚;向眾人問策,都支吾著說不出來。楊國忠說:“有人告安祿山謀反已經有十年了,上下都不相信。今日之事,不能說是宰相之過。”朝散以後,士民驚慌失措地到處奔走,市場蕭條。楊國忠派韓國夫人和虢國夫人入宮,勸上入蜀。

甲午,百官上朝的不到平時的十分一二。玄宗駕臨勤政樓,下制書說要親征,聽到的人沒有相信的。玄宗派京兆尹魏方進為御史大夫兼置頓使;京兆少尹靈昌崔光遠為京兆尹,充任西京留守;將軍邊令誠掌管皇宮鑰匙。藉口說劍南節度大使潁王李墩將到四川赴鎮,下令本道準備物資儲備。當天玄宗移居北內。到了晚上,下令龍武大將軍陳玄禮整頓禁軍,賞賜給將士豐厚的錢帛,選出閒廄馬九百餘匹,這些準備外人沒有知道的。第二天黎明,只有玄宗獨自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及貼身宦官、宮人出延秋門,妃、主、皇孫在外的,都不顧而去。玄宗經過左藏庫時,楊國忠請求燒掉,說:“不要落到叛軍手裡。”玄宗憂悶地說:“叛軍要是得不到什麼,一定會重新從百姓處征斂,不如留給他們,這樣可以不必增加百姓的負擔。”當天百官還有照常入朝的,到宮門時,還聽到計時的滴漏聲,禁軍宿衛的儀仗整齊依然。宮門打開以後,宮人亂紛紛地跑出來,朝廷內外擾攘,不知玄宗到什麼地方去了。於是王公士民四處逃難,平民百姓爭相進入宮禁和王公府第,盜取金銀珠寶,有人乘驢上殿,又有人在左藏大盈庫縱火。崔光遠、邊令誠帶人救火,又招募人員暫時代理府、縣官以備守衛,殺了十餘人,局面才稍稍安定。崔光遠派兒子向東去見安祿山,邊令誠也把負責的宮闈管鑰獻給了安祿山。

玄宗過便橋,楊國忠讓人將橋燒毀。玄宗說:“士庶各自避賊逃難,怎么能把人家求生的路斷掉呢!”留下內侍監高力士,讓他滅了火再跟上來。玄宗派宦官王洛卿前行,告知郡縣準備安頓皇帝一行。午飯時分到了鹹陽望賢宮,王洛卿和縣令都已經逃走,中使徵召,官員百姓沒有奉命應召的。將近正午,玄宗仍然沒有進食,楊國忠親自去買了胡餅進上。於是百姓爭相進獻摻雜了麥豆的糙米飯;皇孫們爭著用手捧著吃,一會兒就吃光了,還沒能吃飽。玄宗都付給了他們錢,並慰勞了他們。百姓都難過得哭了,玄宗也遮住了臉流淚。有老人郭從謹進言說:“安祿山包藏禍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有人到宮門口去告發他,往往被陛下所殺,使得安祿山的奸謀得逞,致使陛下不得不流亡。先王務必要尋找忠良之士來讓自己耳聰目明,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臣還記得宋璟為相時,屢進直言,天下得以太平。後來廷臣忌諱直言,只有阿諛奉承,因此宮門之外的情形,陛下都不能夠知道。草野臣民曉得一定有今天,但天子深居九重之上,我們的拳拳心意,沒有辦法上達。事情不到這個田地,臣哪能見到陛下當面向陛下說這些話呢?”玄宗說:“這都是朕造成的,真是後悔不及。”安慰曉諭之後將大家送走。不久尚食將御膳送到,玄宗下令先賜從官,然後自己再吃。令軍士分散到村落中求食,約定下午未時集合出發。將近夜半時分才到金城縣。縣令逃走,當地百姓也都已逃離,但飲食器皿還在,因此士卒得到供給。當時隨從多有逃跑的,內侍監袁思藝也逃走了,驛中沒有燈火,人們縱橫交錯地躺臥在一起,無法再分辨貴賤。

丙申,玄宗一行到馬嵬驛,將士又累又餓,都很憤怒。陳玄禮認為禍患是由楊國忠造成的,想要殺掉他,通過東宮宦官李輔國告知太子,太子不能決定。正在此時,吐蕃使者二十餘人攔著楊國忠的馬,哭訴沒有食物,楊國忠還沒來得及回答,軍士便高喊道:“國忠與胡人謀反。”有人向他射箭,射中了馬鞍。楊國忠下馬逃到驛站西門內,軍士追上去殺了他,將他分屍,用槍挑著他的首級掛在驛門外,又殺了他的兒子戶部侍郎楊暄及韓國、秦國夫人。御史大夫魏方進說:“你們怎么敢殺害宰相?”將士又殺了魏方進。韋見素聽到騷亂聲出來查看,被亂兵擊打,腦部受傷,血流滿地。有人說:“別傷了韋相公。”韋見素被人救起,才得以倖免。軍士圍在驛外,玄宗聽到喧譁聲,詢問外面發生了什麼事,左右回報說楊國忠謀反。玄宗拄杖出了驛門,慰勞軍士,下令收隊,軍士無人回響。玄宗派高力士詢問原因,陳玄禮答道:“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侍奉陛下左右,願陛下割斷恩情正法。”玄宗說:“朕自會處理這件事。”入門,拄著手杖低頭而立。過了很久,京兆司錄韋諤上前進言:“如今眾怒難犯,安危就在頃刻之間,願陛下速決。”叩頭流血不止。玄宗說:“貴妃久居深宮,怎么會知道國忠謀反的陰謀呢?”高力士說:“貴妃誠然無罪,但將士已經殺了國忠,而貴妃仍然在陛下左右侍奉,怎么敢安心跟隨陛下呢?願陛下三思,只有將士安心,則陛下才會安全。”玄宗於是就讓高力士帶貴妃到佛堂,將她縊死。屍體抬放在驛庭,召陳玄禮等進入觀看。陳玄禮等這才脫下盔甲,磕頭請罪,玄宗慰勞他們,讓他們曉諭軍士。陳玄禮等高呼萬歲,兩拜後出了驛庭,於是開始整理隊伍準備繼續前行。韋諤是韋見素之子。楊國忠的妻子裴柔與其幼子楊唏及虢國夫人、夫人子裴徽都逃跑了,逃到陳倉,縣令薛景仙率吏士追捕,加以誅殺。

評析

“安史之亂”對於天寶朝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數。

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九日,哥舒翰大敗,潼關失守。六月十日,玄宗接受楊國忠的建議,決定出亡蜀地。六月十二日,玄宗下制親征,當天移居北內。六月十三日黎明時分,玄宗一行從延秋門離開,從行的只有楊貴妃姐妹、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等,以及太子、親王。其餘的皇族多不及隨行。天亮後長安大亂。十三日在鹹陽望賢驛和金城驛都遇到了糧食短缺的問題,可見出這次行動的倉皇,人心惶惶的氣氛無所不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