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圍魏救趙

資治通鑑·周紀·圍魏救趙

《資治通鑑·周紀·圍魏救趙》講的是公元前353年(周顯王十六年)圍魏救趙的故事。

原文

周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初,孫臏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乃召之。至,則以法斷其兩足而黥(1)之,欲使終身廢棄。齊使者至魏,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者。齊使者竊載與之齊。田忌善而客待之,進於威王。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於是威王謀救趙,以孫臏為將,辭以刑餘之人不可。乃以田忌為將而孫子為師,居輜車中,坐為計謀。

田忌欲引兵之趙。孫子曰:“夫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疲於內。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據其街路,沖其方虛,彼必釋趙以自救。是我一舉解趙之圍而收弊於魏也。”田忌從之。十月,邯鄲降魏。魏師還,與齊戰於桂陵,魏師大敗。

魏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蚤(2)救孰與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

孫臏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陰許韓使而遣之。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田盼將之,孫子為師,以救韓,直走魏都。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魏人大發兵,以太子申為將,以御齊師。孫子謂田忌曰:“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乃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二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此樹下!”於是令齊師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日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到斫木下,見白書,以火燭之。讀未畢,萬弩俱發,魏師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大破魏師,虜太子申。

注釋

(1)黥:在臉上刺字的一種刑罰。

(2)蚤:同“早”。

(3)折:夭折,滅亡。

(4)入:被……入,被……吞併。

(5)未弊:沒有毛病、害處。即士氣正旺。

(6)陰許:暗中答應。陰,暗的。

譯文

周顯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當初,孫臏與龐涓一起研習兵法。龐涓到魏國做了將軍,自己深知才能不如孫臏,便召孫臏前來魏國。孫臏剛到魏國,龐涓便設計以法砍斷孫臏的雙腳,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終身成為廢人。齊國使者出使魏國,孫臏以受刑待罪人的身份暗中與他相見,說動了齊國的使者,齊使偷偷地把孫臏裝在車上帶回了齊國。齊國的大臣田忌把他奉為座上客,後又把他引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討教兵法,於是請他當老師。這時齊威王打算出兵援救趙國,便任命孫臏為大將,孫臏以自己是個殘疾人堅決推辭,齊威王便改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讓他坐在簾車裡,為伯戰出謀劃策。

田忌將要率兵前往趙國,孫臏說:“排解雙方的爭鬥,不能用拳腳將他們打開,更不能出手幫著一方打,只能因勢利導,出其不意,緊張的形勢受到禁錮,就自然會解除。如今兩國攻戰正激烈,精兵圍魏救趙良將傾巢而出,國中只剩下老弱病殘。您不如率兵突襲魏國都城,占據有利地勢,衝擊魏國空虛的後方,魏軍一定會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援救。這樣我們就能一舉兩得,既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以痛擊。”田忌聽從了孫臏的謀劃。同年十月,趙國的邯鄲城投降魏國。而魏軍又急忙回師援救都城,在桂陵與齊國軍隊遭遇激戰,結果魏軍大敗。

魏國的龐涓領兵攻打韓國,韓國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便召集大臣商討道:“是早救好呢,還是晚救好呢?”成侯鄒忌建議道:“還不如不救好。”田忌不同意,說:“如果我們坐視不管,韓國很快就會滅亡,被魏國吞併,還是早點出兵救援為好。”

孫臏卻說:“如今韓國、魏國的軍隊士氣正旺,我們前去救援,其實是我們代替韓國承受魏國的打擊,反而顯得我們聽命於韓國了。這次魏國有一定要吞併韓國的野心,等到韓國感到亡國已經迫在眉睫時,必定會再向東懇求齊國,那時我們再發兵,一方面可以加深與韓國的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則可以趁魏國軍隊的疲弊給以痛擊,這正是一石二鳥之舉,名利兼收。”齊威王說:“說得好!”於是就暗中答應韓國使臣的求救,讓他先回去,卻遲遲不發兵。韓國自恃有齊國的援救,便奮力抵抗,但經過五次大戰都以失敗而終。不得已只好把國家全部希望寄托在齊國身上。

齊國這時才發兵,任田忌、田嬰、田盼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前去救援韓國,他們仍舊採用老辦法,直搗魏國的都城。龐涓聽說後,急忙放棄攻打韓國,而回兵援救國都。魏國集中了所有兵力,任太子申為將軍,抵抗齊國軍隊。孫臏對田忌說:“魏、趙、韓一帶的兵士素來剽悍勇猛,輕視齊國士兵,不過齊國士兵的口碑也確實不佳。善於指揮作戰的將軍必須做到因勢利導,取長補短。《孫子兵法》說:‘從一百里外去奔襲會損失上將軍,從五十里外去奔襲則只有一半軍隊能到達。’”於是就下令齊國軍隊進入魏國地界後,做飯修造十萬個灶,第二天則減為五萬個,第三天再減為兩萬個。龐涓率兵追擊齊軍三天,見到如此情形,便大喜過望,說道:“我早就知道齊兵生性膽怯,剛進入我國境內三天時間,士兵就已逃散了一多半。”於是捨棄步兵,親自率領精銳輕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孫臏估計魏軍當晚將到達馬陵。馬陵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而多險關隘口,可以埋伏重兵,孫臏於是派人颳去一棵大樹的樹皮,在白白的樹幹上寫龐涓之死上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又從齊國軍隊中挑選萬名優秀射箭手沿路埋伏,相約天黑後看見有火把亮光就萬箭齊發。龐涓果然在夜裡趕到了那棵樹下,看見白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字,便令人舉火把照看,還未讀完,便見兩邊矢如雨下,突遭亂箭,魏軍頓時亂作一團,潰不成軍。龐涓深知大勢已去,便拔劍自刎,臨死前嘆息道:“到底讓孫臏這小子出頭了!”齊軍趁機痛擊魏軍,俘虜了魏國大將太子申。

評析

孫臏和龐涓是同門師兄弟,兩人同時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後來,龐涓到了魏國,孫臏來到了齊國。兩個人不可避免地在戰場上相見了。齊國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大獲全勝,從根本上削弱了魏國的作戰實力。“孫臏減灶滅龐涓”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從此,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失去了中原的霸權。

出處簡介

《資治通鑑》(Comprehensive Mirror to Aid in Government )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 司馬光(1019-1086)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范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實。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資治通鑑》所記歷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1362年。全書按朝代分為十六紀,即《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後梁紀》六卷、《後唐紀》八卷、《後晉紀》六卷、《後漢紀》四卷、《後周紀》五卷。

《資治通鑑》的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目的是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

司馬光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欽賜此名的。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資政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學為政治服務自覺意識增強的表現。

作者簡介

司馬光像 司馬光像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自幼聰慧,七歲時,以石破瓮搶救墜水兒童,傳為佳話。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中進士甲科。四十歲前歷任蘇州、武成軍、鄆州、并州判官等職。四十歲召還為開封府推官,累除知制誥、天章閣侍制、知諫院。神宗即位,擢為翰林學士,力辭曰“臣不能為四六”,不獲辭。神宗任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司馬光因與變法派政見不合而又無力抗拒,力求外補。1071年(熙寧四年),以西京留守退居洛陽,築獨樂園,專意編著《資治通鑑》。哲宗即位,高太后垂簾聽政,召還主國政,將新法廢除殆盡。1086年(元祐元年),拜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是年九月,卒於位,當政僅一年多。贈溫國公,諡文正。

司馬光在政治上,始終與變法派對立。在為人方面,他正直磊落,務實敢言,律己嚴謹,正如其自稱:“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耳!”(《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八)

司馬光著述宏富,有《資治通鑑》二百九十四卷,《續詩話》一卷,筆記《涑水紀聞》十六卷等等。其詩文集名《傳家集》,有八十卷。司馬光自謂:“光素無文,於詩尤拙”(《答齊州司法張秘校正彥書》)。這其實是他的自謙之辭。其集中存詩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其中律詩近九百首。他的詩質樸充實,不事華藻,卻又能寓情於辭,言盡其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