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再生產,資本主義生產經常重複和不斷更新的過程。它包括物質資料即社會總產品的再生產、勞動力的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再生產,一般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簡單再生產是指生產過程以不變的規模更新。在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以不斷擴大的規模更新。社會總產品的再生產,作為社會總資本的運動,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物質表現。它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環節。其中,生產和消費是兩個終端環節,彼此互為條件。再生產的正常進行要以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適合於社會需要為前提。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由C+V+m(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餘價值)構成,在實物上可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整個社會生產由此分為兩大部類: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第Ⅱ部類——消費品的生產。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資本家購買第Ⅰ類產品用以補償企業已消耗的原、燃料和已磨損的機器設備,購買第Ⅱ類產品用以工人和資本家的消費。這樣,第Ⅰ部類產品既用於補償第Ⅰ部類的消耗,也用於補償第Ⅱ部類消耗的不變資本。第Ⅱ部類產品被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所購買,其數額為(V+m),也就是國民收入額。兩大部類之間的交換:生產資料從第Ⅰ部類進入第Ⅱ部類,以便交換消費品,這些消費品由第Ⅰ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從第Ⅱ部類購買。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是Ⅰ(V+m)=IIC。生產資料必須按照補償他們在兩大部類的消耗所要求的數量生產:Ⅰ(C+V+m)=IC+IIC。消費品必須按照兩大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所能買到的數量生產:Ⅱ(C+V+m)=Ⅰ(V+m)+Ⅱ(V+m)。遵守這些條件,就能在社會生產規模不變的情況下保證整個社會再生產按比例進行,並使全部產品完全實現。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不同於簡單再生產,其區別在於一部分剩餘價值資本化,轉化為資本積累,用於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其擴大比例取決於社會平均的資本有機構成水平。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的比例關係:Ⅰ(V+M)>ⅡC,大於的數額應等於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積累所必需的生產資料追加量:Ⅰ(c+v+m)>IC+Ⅱc,其多出部分等於第Ⅰ部類和第Ⅱ部類積累的C的量,而全部國民收入也應該比第Ⅱ部類的產品多出一個相等的量Ⅰ(V+m)+Ⅱ(V+m)>Ⅱ(C+V+m),因為一部分國民收入用於積累,而不是用於消費。由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經常受到破壞,因而出現經濟成長的波動,甚至發生危機,形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特點。
相關詞條
-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從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可以看出,資本家的可變資本是由工人自己創造出來的。 從資本主義的簡單再生產可以看出,資本家的全部資本都是由工人創造出來的。 從資本...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經濟危機周期性的具體表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爆發一次,是一種周期重演的經濟現象。從一次經濟危機開始到另一次經濟危機開始,構成資本主義...
再生產周期的四個階段 再生產周期的物質基礎 戰後再生產周期的主要特點 再生產周期縮短 -
社會主義再生產
社會主義再生產,社會主義條件下以經常的聯繫和不斷更新來看的社會生產過程,可區分為單個企業的再生產和社會的再生產。
社會主義再生產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再生產公式
擴大再生產的這個基本關係表明,社會總資本怎樣能脫離任何市場需要和有效需求問題而增長。這種可能性可以被擴大適用於固定資本的情況,更為重要的是,也可能引進生...
馬克思的兩種再生產關係 再生產公式的假設 簡單再生產的基本條件 擴大再生產的條件 -
社會資本再生產
社會資本再生產是指各個互為條件、互相交錯的個別資本再生產的總和。是社會資本的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勞動力的再生產和生產關係再生產的...
內容 核心 現實意義 -
簡單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是指在原有規模上重複進行的生產過程。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剩餘產品或剩餘價值全部用於非生產性消費。簡單再生產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和出發點,是擴大再...
《資本論》 觀點考察 假定 其中規律 變價值革命 -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理論由卡爾·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是指以社會化的機器大生產為物質條件、以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私有制為基礎主要特徵的社會經濟制度。
基本特徵 產生初期 發展過程 歷史地位 -
再生產過程
再生產過程是生產過程的不斷重複和不斷更新。不管生產過程的社會形式怎樣,必須連續不斷地、周而復始地經過同樣一些階段。一個社會如同不能停止消費一樣不能停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