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同志革命活動遺址位於涼城縣西南方向三公里處的荊溝村教堂。1945年冬,賀龍率部駐紮在荊溝村,當年的土台子是賀龍的指揮部,荊溝村是政治部所在地,教堂的正房為賀龍住的地方,直到1946年3月份部隊轉移。如今教堂牆上仍保存楷繁體,字跡比較清楚,內容為“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向功臣的長處學習”等口號。賀龍革命活動舊址由國家撥款,於1987年6月開工,經過兩個多月緊張施工,於同年8月18日修復完工,向各族民眾開放。賀龍革命活動紀念館為二廳式,一廳為賀龍居住時的陳列,另一廳為賀龍革命活動的史實、圖片、歷史資料陳列。反映了賀龍元帥的生平事跡。紀念館的建成對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極好的教材。現為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概況
賀龍革命活動舊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鎮井溝子村教堂院內,涼左公路通過該村,舊址距縣城2.5公里,占地面積約2畝,整體建築為歐式教堂風格,古香古色。夏季綠樹成蔭,鮮花滿院;冬季松柏相映,一片綠色;環境優雅怡人。
歷史背景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賀龍同志命許光達旅由晉西北北上,於8月27日首次攻克涼城。同年10月19日,賀龍同志親自率部北上,二次解放涼城,並發起卓子山戰役,於25日告捷。接著與聶榮臻同志率領的晉察冀部隊一起,打響綏包戰役。12月中旬,賀龍同志重返涼城,在井溝子、土台子修整時,住在教堂神甫的居室里,並在教堂中多次舉行革命集會,柱子上留下了當年張貼的“毛主席萬歲”、“朱總司令萬歲”等十多條革命標語。1946年1月中旬,在離開井溝子村前,賀龍同志請當地民眾同吃“八大碗”,充分體現了軍民魚水情。賀龍同志在涼城人民心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為了紀念賀龍同志在涼城、內蒙以至整個革命歷程中的豐功偉績,在發現當年留下的革命標語後,縣政府以及上級文化文物主管部門對教堂進行了維修和保護,並將其闢為“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其中分設賀龍革命活動歷程、涼城革命鬥爭史和歷史文物陳列三部分,在陳列中復原了當年賀龍同志的居室與辦公室。展覽主要通過歷史照片和有關資料以及徵集到的文物,簡要介紹賀龍同志的革命事跡。賀龍革命活動歷程陳列部分分為:早期革命活動、創建紅二軍團、開闢晉綏革命根據地、三駐涼城以及建國後的主要活動,其中以介紹晉西北和三駐涼城的資料與文物為主,生動展示了賀龍同志的革命歷程和豐功偉績。
文化價值
涼城縣是大青山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蠻漢山、馬頭山根據地,起著連線大青山與晉西北以至延安的樞紐作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涼城的革命文物陳列,深刻反映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發動民眾,依靠民眾,建黨、建政,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的全過程。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灑遍涼城大地,象壯麗的馬頭山、蠻漢山一樣,將長駐人間,光輝永存。
涼城縣不僅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還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歷史文物陳列從新石器到元、明、清,序列完整,祖先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燦爛的岱海文化和古老文明。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賀龍革命活動舊址是涼城縣的一個綜合性文化設施,它真實的記錄了涼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展示了近代涼城人民英勇奮鬥的壯麗篇章,是激發人們愛國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育場所。近年來,縣政府提出了“以老區精神為依託、以賀龍革命活動舊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載體,大力發展紅色旅遊”的戰略構想,紀念館正以此為契機,全力打造這一紅色旅遊景區,每年接待參觀者逾萬人,並經常邀請一些當年參加過革命戰爭的老同志,開展重溫革命歷程活動,同時對未成年人免費開放。為了加強賀龍舊址的保護工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精神,縣文化主管部門配備了專人進行管理,在保持原貌的前提下,每年對舊址進行粉刷和維修,對文物和照片進行科學保護,實行24小時值班制,制定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應急管理工作預案,有效地杜絕了文物被盜現象的發生。1991年賀龍革命活動舊址被確定為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5年被確定為烏蘭察布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公布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改造
為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建設和諧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涼城縣構想在舊址的基礎上,建設賀龍公園,將賀龍革命活動舊址建設為研究賀龍同志在華北地區革命活動的基地,進一步完善和改進陳列方法,增加聲、光、電現代化高科技陳列技術,使其真實地體現貼近民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陳列特點,以滿足廣大參觀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