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0年9月,賀克斌考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 。1985年9月,本科畢業後繼續在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進行研究生學習,分別於1987年12月獲得環境工程碩士學位,1990年7月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8月,博士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任教,先後擔任講師(1990年8月- 1992年11月)、副教授(1992年12月- 1996年7月)、教授(1996年7月)。
1993年1月,前往丹麥技術大學環境工程系擔任環境工程訪問學者(至1994年1月)。
1996年1月,前往美國哈佛大學環境研究中心擔任環境健康訪問學者(至1996年4月)。
1998年6月,前往英國利茲大學燃料與能源系擔任燃料與能源科學訪問學者(至1998年8月)。
2013年2月,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複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成立,擔任實驗室主任 。7月,擔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
201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
2017年,當選北京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賀克斌致力於大氣複合污染與控制研究,以高解析度排放清單技術-複合污染來源識別的多維溯源技術-多污染物協同控制的系統分析技術為核心,推動區域空氣品質動態調控新技術系統的發展與套用 。
2001年6月,針對全球機動車排放和燃料技術標準與政策制定,賀克斌與全球18位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在義大利共同提出了《貝拉吉奧準則》,並以此為標誌,創立了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
2006年,賀克斌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大氣顆粒物碳質組分與複合污染形成機制”的支持 。
2009年,擔任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畫“區域複合大氣污染與控制”創新團隊的帶頭人。
2012年,賀克斌牽頭開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介質複合污染與控制化學”創新群體研究,多個團隊從大氣、水、土壤全方位全過程來研究霧霾污染髮生規律 。
•項目承擔
截至2013年,賀克斌承擔多項國家973計畫、863計畫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下面列舉具有代表性質的項目名錄: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2013-2016 | 機動車近排放口區域二次顆粒物生成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
2013-2014 | PM2.5源排放控制和監管體系研究 | 環保部公益性項目 |
2012-2014 | 典型黑碳氣溶膠源排放特徵及控制對策研究 | 環保部公益性項目 |
2012-2015 | 多介質複合污染與控制化學 | 國家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 |
2012-2016 | 大氣二次顆粒物的化學組分特徵及形成機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
2010.1-2012.12 | 能源-排放-環境複雜系統模擬與控制機制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 |
2010-2015 | 全球大氣氣溶膠源匯機制研究及模式研製 | 國家973計畫課題 |
2009.9-2012.9 | 基於環境影響的中國NOx排放總量控制研究 | 環保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
2009.1-2011.12 | 區域複合大氣污染與控制 | 長江學者與創新團隊發展計畫 |
2007.1-2010.12 | 大氣顆粒物碳質組分與複合污染形成機制 |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2007.1-2009.12 | 北京含碳細顆粒物來源的穩定碳同位素識別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2006.11-2010.12 | 區域大氣污染源識別與動態源清單技術及套用 | 國家“863”計畫課題 |
2006.12-2010.12 | 區域路網交通排放的診斷調控及大氣複合污染前體物源排 | 國家“863”計畫課題 |
2005.11-2010.11 | 我國酸沉降相關物質的排放特徵及強度研究 | 國家“973”計畫項目二級課題 |
2005.1-2007.12 | 典型城市霧過程對大氣顆粒物物理化學特徵的影響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2004.1-2004.12 | 城市大氣PM2.5水溶性有機物分析方法及污染特徵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
2003.5-2005.5 | 大氣細粒子採樣技術與設備 | 國家“863”計畫課題 |
2001.12-2002.12 | 大氣細粒子連續監測技術與設備 | 國家“863”計畫課題 |
2000.12-2004.12 | 局地大氣污染物和GHG減排的共同效益 | 國家環保總局與美國環保署合作計畫項目 |
1998.1-2004.12 | 北京大氣PM2.5研究 |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資助項目 |
1996.1-1999.12 | 典型城市汽車污染綜合控制示範研究 | 國家“九五”攻關專題 |
1996.1-1998.12 | 酸沉降臨界負荷與控制區劃研究 |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 |
1992.1-1994.12 | 乾法脫硫工藝對燃煤飛灰電除塵特性影響的機理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
1991.1-1995.12 | 致酸物質適用控制技術的分析、篩選與評價 | 國家“八五”攻關子專題 |
1991.1-1995.12 | 柳州地區酸沉降管理系統研究 | 國家“八五”攻關子專題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5年,賀克斌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和省部級科技獎勵10 項。
時間 | 項目 | 獎項 |
1997年 |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一等獎 | |
1997年 |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 |
1999年 | 國家環保總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 |
1999年 | 我國酸雨及二氧化硫控制區劃分研究 | 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套用類)一等獎(第三完成人) |
2000年 | 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第四完成人) | |
2001年 | 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
2007年 | 大氣顆粒物及其前體物排放與複合污染特徵 | 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第一完成人) |
2009年 | 特大城市空氣品質改善理論與技術及其套用 |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第二完成人) |
2009年 | 大氣顆粒物及其前體物排放和複合污染特徵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第一完成人) |
2010年 | 特大城市空氣品質改善理論與技術及其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
2011年 | 我國二氧化硫減排理論與關鍵技術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
2011年 | 全國機動車污染源排放係數研究與套用 | 環境保護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六完成人) |
2015年 | 區域大氣污染源高解析度排放清單關鍵技術與套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論文專著
截至2015年,賀克斌在Nature、PNAS、ES&T、ACP和JGR和“中國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20多篇,被SCI 收錄140多篇,總他引5306次(SCI他引2137次),SCI單篇他引最高280次,9篇論文進入ESI資料庫“高引用論文” ,2篇分別入選2011年度,2012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 。在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方面的成果以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出版《大氣顆粒物與區域複合污染》等專著6部 。
出版著作
出版時間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1991年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 | 參加編寫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年 | 《環境與貿易》 | 第二譯者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1年 | 《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控制》 | 第三作者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2002年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 | 參加編寫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1年5月 | 《大氣顆粒物與區域複合污染》 | 賀克斌等 | 科學出版社 |
2014年3月 | 《道路機動車排放模型技術方法與套用》 | 賀克斌、霍紅 | 科學出版社 |
人才培養
1990年賀克斌進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任教以來,先後開設本科生課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生課程《大氣污染控制原理》、《氣溶膠力學》和《能源與環境》 。2007年指導博士生段鳳魁的論文《北京市含碳氣溶膠污染特徵及來源研究》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擔任清華大學國際處處長期間的賀克斌認為在全球化浪潮下,大學的開放不僅僅是面向中國社會,而是面向整個國際社會,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培養出世界一流的學生,因此,清華越來越多地關注以在校生為主要目標的方方面面的國際合作,以培養具有國際意識的世界公民,懂得國際競爭的規則,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博弈,清華大學需要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全英文授課的課程,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來清華學習 。擔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期間的賀克斌認為清華大學應該培養高層次套用型人才,適應國家戰略需求 。賀克斌指出在經歷研究生教育規模的跨越式發展之後,中國開始進入研究生教育的結構調整和轉型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需要從招生質量、培養質量、就業與發展質量等三方面加強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實踐,結合國家、地區特需發展的需要來統籌培養目標、培養要求、培養規模和培養結構,保障工程碩士人才培養質量 。
榮譽表彰
時間 | 獎項/榮譽 | 參考資料 |
2012年11月 | 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創立貢獻獎 | |
2015年 | 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 | |
2018年6月5日 | “2016-201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 |
社會任職
時間 | 擔任職務 |
2001年6月- | 國際清潔交通技術委員會(ICCT)理事 |
—— | 亞洲城市清潔空氣行動中心(CAI-Asia)理事會理事 |
—— | 全球排放研究計畫(GEIA)中國工作委員會主席 |
—— | 全球能源評估研究計畫(GEA)環境組組長 |
—— | 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副主任 |
——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地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
—— | 環保部“清潔空氣研究計畫”技術副總師 |
—— | 科技部“藍天科技工程重點專項”總體專家組副組長 |
—— | 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和廣州亞運等空氣品質保障專家 |
2013年2月 | 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複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 |
2016年12月 | 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 |
2017年-2020年 | 中國生態發展論壇指導委員會主任 |
人物事跡
賀克斌院士長期致力於大氣複合污染特別是PM2.5 的研究,以高解析度排放清單技術-複合污染多維溯源技術-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為核心,推動區域空氣品質動態調控新技術系統的發展與套用。他主持建立了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線上技術平台,為我國空氣品質管理在精細溯源和定量評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
2017年,他擔任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牽頭指導2+26城市統一編制精細化污染源排放清單,牽頭組織研究提出冶金、建材、燃煤、柴油機和VOC等重點領域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為秋冬季空氣重污染科學應對發揮關鍵作用,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濃度近5年實現35%以上的下降和北京實現58微克/立方米做出重要貢獻。
作為核心專家,他在2016年杭州G20峰會、2017年廈門金磚國峰會等空氣品質保障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人物評價
賀克斌主持建立了中國多尺度排放清單線上技術平台,在動態排放清單技術領域成為國際引領的研究團隊,為我國空氣品質管理在精細溯源和定量評估方面技術水平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 。 (清華大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