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要件
貿易行業結構的構成要件是指構造貿易活動專業化的多種經營要素分工。這些經營要素分工主要有:
(1)勞動分工;
(2)資金配置;
(3)技術投入和無形資產。
影響因素
(一)商品分工趨勢
作為專業經營的組織聯繫方式,貿易行業是貿易分工的直接結果,是商品分工的直接結果。影響商品分工的因素有:(1)商品結構;(2)商品在流通中的自然屬性。
1、商品的結構因素。
千千萬萬個具有不同用途和性能的商品構成色彩紛呈的商品世界,組成了不同層次的商品結構。全社會的商品包括生產資料和消費品兩大部分。以產品基本的使用價值為標誌,生產資料可劃分為金屬、建材、木材、機電、燃料。金屬回收等大類;消費品劃分為紡織品、百貨、糧食、鹽業、土產、蔬菜、五金等大類,構成商品結構的第一個層次。根據商品性能和具體的使用價值,這些大類商品可繼續進行細分,如百貨類商品可細分為大百貨和價值低微的小百貨,由此構成商品結構的第二個層次。商品的具體種類則構成商品結構的第三個層次。在商品種類之後,商品品種還可以按不同的規格款式和花色一一細分,從而使得商品結構的內容更加豐富。一般說來,商業行業經營範圍只能在商品結構中的第一至第三層次進行選擇,即在商品種類範圍內確定主營品種方向。這是因為,一個種類的商品已構成獨立單元的使用價值,是一個基本的物質消費單位。儘管同一商品擁有多種不同的規格、款式和花色,但都不能改變同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只是對於消費各具不同的適用性。
各種商品的流通和經營都有不同的技術要求、經營特色、供應方式和服務規範。例如,副食品經營在倉儲保管和資金周轉速度,耐用消費品經營在維修保養及其他的售後服務方面顯然各有一系列的特殊要求。商品結構越豐富,尤其是那些採用新工藝。新材料的產品品種的增加,越是需要在商品流通中適當降低綜合經營的程度,根據合理的商品分工,實行專業化經營,以便發揮優勢,提高效率。當某類商品的專業化經營一經擴展,並形成經營同類商品的企業群體,一個新的貿易行業就會誕生。由此可見,商品結構是貿易行業結構的重要構成要素,貿易行業結構賴以形成的物質對象只能由一、二、三級商品結構決定。
2、商品的自然屬性因素。
商品分工不僅以直接生產過程形成的商品結構為物質前提,而且不受商品的自然屬性對流通的影響和制約。通過使用價值形態表現出來的商品流通是實體性的商品運動。在流通過程中,各種商品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學等自然屬性,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相關商品經營。一些商品不適合由一個單位綜合經營,其存放、運輸也有一系列特殊的技術要求;還有一些商品的經營需要採取獨特的流通渠道,必然要求相應的經營組織,實現一定程度的商品分工。從而使得上述商品經營從綜合經營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貿易行業。
(二)企業組織因素
企業組織(遏制細分)與商品結構(深化分工)共同構成貿易行業結構形成與變化的制約條件。包括:
(1)企業內部經營風險的制約因素;
(2)企業之間(縱向上不同流通環節之間)業務銜接的制約因素。
1、企業內部經營的制約因素。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貿易企業必須參與市場商品競爭。流通領域具有強烈的活性要素,使之在出現了大量市場機會的同時,又充滿經營風險。由於企業各種經營條件和外部因素的限制,如果單項商品經營所取得的規模效益低於綜合經營的成本,經營者就希望通過使用價值不同的多種商品分擔經營風險,降低經營失敗的機率,在一定程度上實行綜合經營。這就妨礙專業化經營程度的提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蔬菜和豬肉市場放開之後,某些國營菜場同時經營與主營品種毫不相干的商品,在個體攤販的小規模經營中,上述情況表現得更為普遍和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新興商業行業的生長極易受到遏制。相反,如果企業擁有優越的經營條件,可以取得明顯的規模效益,競爭又迫使企業集中力量專門研究某些商品的市場行情,就會大大減弱企業綜合經營的特徵。某種商品在社會范用內形成了專業經營的群體,一個新型的貿易行業就要逐步實現定型化。
2、企業之間業務銜接的制約因素。
貿易行業既需要在貿易企業之間建立橫向的相對穩定的商品分工關係,又需要在商品流通的各個環節按照行業的特點,建立縱向的企業組織機構,組成由產地批發、銷地批發、中轉批發和零售企業組成的行業系統。一方面,要保證行業分工關係的形成和發展獲得穩定的商品貨源;另一方面,又要保證行業分工關係最終貫徹實現。行業系統的形成主要在於各個環節之間經營業務的相互銜接。一般說來,專業批發商經營商品的種類較少,但規格、款式和花色比較齊全,零售商則種類較多,但規格、款式和花色則相對少些。建立縱向的行業系統,不可能保證各層次批發貿易之間及其與零售貿易企業之間的商品經營目最完全相同。但是,批發企業必須保證零售企業商品種類一級必備商品目錄的需要,零售企業的主要品種也應根據批發企業的商品目錄加以確定。當然,這並不否定專業批發企業在企業活動過程中發展適當的交叉經營,也不能排除零售企業通過靈活的購銷環節,取得補充貨源的意義。如果割裂了行業系統內批發與零售的密切關係,主要通過批發環節取得貨源的零售企業就會失去穩定的購銷關係,而以服務於零售企業為宗旨的批發企業也會失去了廣闊的銷貨渠道,從而使企業的經營方式重新回到綜合經營中去,商品經營的專業化水平不得不陷入低水平的循環,新興行業在波動中也難以實現定型化。
上述兩方面的因素,對行業形成或行業結構的變動構成方向完全不同的約束,即商品結構的變化使商業行業具有細分的必要性,需要不斷地深化商品分工;企業經營的內部與外部因素則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綜合經營,遏制行業細分的發展趨向。這兩種因素都是影響行業結構細分化的直接因素。後者是一個更為複雜的變數,它對行業結構變化的推動作用遲於前者,使貿易行業結構的變化相對遲緩。
(三)生產的專業化和消費的細分化
是影響貿易行業結構變動的深層因素。生產的專業化使更多的新產品加入貿易系列,提供了行業細分的基礎;消費的細分化使企業通過單項商品的規模經營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提供了行業形成的條件。消費的多樣化,為新的貿易行業的產生提供了市場條件。
生產的專業化和消費的細分化是商品結構和企業經營要素變動的深層制約因素。生產的專業化使商品結構越來越豐富,且生產的專業化總是伴隨著工藝的改革和技術的進步,使商品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於其中銷售服務技術要求複雜、占用資金較多的某些商品,應當進行專業化經營,形成新的行業。例如,隨著家用電器生產向大批量和專業化方面發展,家用電器商品的經營就會從五金交電行業中分離出來,形成新的商業行業,這是生產專業化的必然要求。
消費細分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消費細分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消費者在對各類商品產生不同需求的同時,還大大強化了對於同種商品的不同款式、花色及品質的選擇傾向。這種選擇傾向不僅僅受消費者貨幣收入等經濟因素的影響,而且還明顯地受制於人們的心理偏好因素,尤其是在現代物質文明進程中,人們對發展享受資料產生的心理追求。在這種情況下,以適應人們對商品質量、企業信譽和售後服務更高要求為主要內容的非價格競爭更多地引入市場交易活動。企業為了占有較多的市場份額,不得不集中精力研究少數品種的經營,以便在競爭中取勝,從而降低綜合經營的程度,發展適當的商品分工。
這說明,生產的專業化和消費的細分化是影響貿易行業結構變動的深層要素。一方面,生產的專業化,刷新了商品結構的具體內容,使更多的新產品加入產品交換系列,提供了新興行業形成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消費的細分化形成相對穩定的購買需求,為企業通過單項商品的規模經營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創造新興行業形成理想條件。同時,在消費細分化的過程中,人們的選擇性也不允許經營者實行包攬各種商品的綜合經營。
合理化
(一)貿易行業結構最佳化原則
1、合理化標誌之一:各類商品生產的分工程度和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
生產的專業化過程首先表現了實現大批量生產的過程,其條件是實現大批量銷售。因此,必然要求流通領域發生相應的變革。由於生產的專業化是各種性質的生產分工的直接結果,而生產分工能否通過生產專業化獲得穩定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達到最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的生產批量,即經濟批量。從長期動態過程來看,商貿組織結構實行與生產相適應的分工,不僅應與生產的社會分工程度相適應,而且還應與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因為穩定的社會分工總是存在一個固有的經濟批量,在直接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體現為工廠規模經濟的經濟批量,不一定保證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貿易行業新分工都能實行規模經營,取得顯著的流通經濟效益。顯然,家電專業生產線和經營批量剛剛形成,在流通中不可能出現一個經營家電商品的商業行業與之相適應,只能在各地開展特約經銷和其他形式的推銷活動,使其成為綜合經營的一部分。只有產量達到一定規模,需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實行專業經營,才能形成新的商業行業。所以,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新興貿易行業的形成應與相關產品生產的分工程度和一定起點的經濟批量相適應。
2、合理化標誌之二:應基本滿足細分化的市場需要。
細分化的市場需求使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帶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並分離出種種特殊消費需求,各個消費需求又具有一定程度的連帶性。因此,需要獨立的銷售機構,提供專門的售後服務。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資金終究要受到預算硬約束的限制。面對消費者的貿易行業,只有在勤進快銷原則的規範下,才能擴大經營規模。例如,在西方國家以增加品種、擴大銷售為經營原則的百貨商品,面對多樣化消費需求浪潮的衝擊,正在逐步轉向體現分工要求的高檔名牌產品和奢侈品的經營和服務;市場作為現代銷售方法,從普遍的廉價的大眾服務轉向專戶的高級個別服務。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能在多大程度上實行分工,訓練銷售人員,向消費者提供信貸、送貨上門和其他服務,進而在社會範圍內形成多少獨立的貿易行業,關係到細分化的消費需要能否得到完好的實現。所以,能否滿足細分化的消費需求,是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重要標誌
3、合理化標誌之三:應實現行業內部配置的相互協調。
貿易行業結構的合理化,不僅表現為貿易行業結構與外部環境的相互適應,還應表現為實現貿易部門內部行業配置的相互協調。實行行業配置的相互協調,既要保證經營新產品行業及時地分離出來,實行專業化經營,又要合理地配置物質產品經營的行業與勞務行業的比例,並使物流行業與其他貿易行業並駕齊驅。
(二)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保證體系
1、在批發和零售環節實行不同程度的專業經營。在原來的商品流通體制下,按照專業公司系統組織行業活動,又把專業公司作為管理商品流通的行政主體,並以批發公司為“龍頭”,設定零售公司。這不僅使行業劃分過粗,而且強調批零公司的對口設定。零售公司把企業的進貨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使批發和零售環節的專業經營處在同一水平上,影響行業結構的合理化。在新型商品流通體制的過程中,確定商業行業結構合理化的保證體系,首先應明確批發和零售環節商品分工的不同程度。
從總體上講,批發環節應實行較高程度的商品分工。具體說來,產地批發企業主要是收購產地產品或在外埠接收進口商品,專業化經營程度較高,以適應生產專業化,而銷地批發企業次之。銷地批發企業不僅向一地的產地批發企業採購商品,而且從各地產地批發企業多渠道進貨,必然降低銷地批發企業的商品分工程度。與產地批發企業不同,零售企業固然存在著實行商品分工、滿足多樣化消費需求的必要性,但零售企業面對的多種需求可能屬於同一主體,即消費者,為了滿足相互聯繫的消費需求,又需要實行一定程度的綜合經營,從而抵消了商品分工程度,而產地批發企業所面對的專業化生產則是由不同的主體承擔,因而葉以實行更高程度的商品分工,由此形成批發零售環節不同分工程度的梯型結構。
在此基礎上,實現不同商品分工程度的批發一零售機構體系,形成貿易行業結構合理化的組織體系。
2、形成行業間勞動配置的有效機制。貿易行業形成的關鍵是一定數量的貿易企業組織,因而經濟資源在以專業分工為特徵的各類商品經營中的有效配置是行業結構合理化的另一保證因素。確定這一保證因素應做到以下幾點:(1)運用最佳化方法,確定各行業之間資源配置的目標定額,有效配置具有一定素質的人力資源,實現商品資金的合理布局;(2)以行業間經濟資源的有效配置為目的,通過控制各行業的毛利率參與商業價格的形成,並根據行業發展的優先目標加以調整,以此刺激行業間的資源存量和投入方向,形成行業間資源配置的利益引導機制。
3、建立行業協會,增強政府在貿易行業發展與布局中的巨觀調控能力。行業組織是同一行業各種經濟形式和經濟組織的集合。保持企業的整體性及協調發展需要建立行業協會。在流通領域經濟形式多樣化和橫向經濟聯合深化的條件下,行業協會可以協調全社會商貿行業的發展,這是政府部門難以取代的。它通過政府授權和本行業企業確認的聯絡、協調、服務和指導等職能,實現政府的企業發展的巨觀意圖,從而大大增強政府在行業發展布局中的整體調控能力。
作為國家巨觀調控的中介傳導環節,行業協會具有巨觀管理的某些特徵,不同於橫向聯合中形成的、由少數企業構成的經濟實體;作為企業鬆散的橫向經濟聯繫和交流市場信息的工具,行業協會又具有民間協調的作用,不同於政府部門的行業管理機構。行業協會應明確自己的服務對象,可按商品結構的第一個層次設定行業協會,按第二個層次設定行業協會分會或單項商品的行業協會。服務對象的範圍依次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