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始建於1957年,1965年發展成為完全中學,1980年成為省級重點中學,2001年被評為省級示範高中。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占地40餘畝,學校校園面積28285平方米,建築面積20548平方米,綠化面積4000平方米。教學區以人工噴泉和花圃為中心,四周建有國中教學樓、高中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建築總面積達近1萬平方米。學校36個教學班的均安裝有29英寸互動式多媒體閉路電化教學網路終端,圖書室、閱覽室、理化生實驗室、語音室、計算機室、多媒體電教室、心理諮詢室、生物基地、氣象基地、1萬多平方米的可進行各種體育活動的田徑運動場等場地等一應俱全。
教學規模
有教學班47個,在校學生2700餘人。
師資力量
學校有教職員工176人,在校學生2400多人,教師中有特級教師2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省級名師2人,省級骨幹教師7人,市級學科帶頭人2人,市中青年骨幹教師4人,高級教師66人,中級教師49人,高中級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1%。
獲得榮譽
學校曾多次榮獲貴陽市教育質量評比一等獎和教育教學課題獎。學校在開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綠色環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頗具特色。
1998年學校黨總支被評為貴陽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0年學校離退休支部被評為教委系統先進基層組織;2006年榮獲市教育局黨委黨建目標考核三等獎,被市教育局黨委授予“黨建工作示範點”光榮稱號;
2000年被評為“全國創建綠色學校先進單位”;
2001年被命名為“貴州省綠色學校”、“貴州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台科技教育頻道、《貴州日報》、貴州電視台、貴陽電視台、《貴陽日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學校做過多次報導和評論,肯定了學校的辦學特色。
2003年入編《中國名校六百家》。
2004年初,在中國與瑞典合作的“環境小碩士”項目中,貴陽九中成為省內唯一一家加入該項目的學校,8名學生成為首期參與者,他們正通過瑞典隆德大學的遠程教育網進行該國際合作項目的學習,並以全英文的方式與指導老師和其他學員保持聯繫。
2007年榮獲市教育局黨委黨建目標考核二等獎,學校退休支部獲貴陽市“老幹部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校史地教研組獲得“貴陽市五一紅旗班組”光榮稱號:
2008年7月獲得中共貴陽市教育局系統“五好基層黨組織”稱號;
2009年5月獲得中共貴陽市委表彰“五好基層黨組織”光榮稱號。
教學方法
抓中間,促兩頭
關注大多數中等生的目的,是激勵優秀的,帶動落後的
針對整體水平位居全省中等的生源特徵,貴陽九中制定了“抓中間,促兩頭”的教學策略。老師通過強調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占大多數的中等水平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強化指導,即使優等生感到壓力,努力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又在學生中形成良好氛圍,激勵落後生奮起直追。
作為貴陽九中頗具特色的高考備考工作策略,“抓中間,促兩頭”涵蓋了心理調整、分類指導等具體方案。與全省中學較為普遍的分班措施相比,這一方式讓因材施教得到更細緻的落實,同時,學校在高考中越來越可喜的表現,充分證明了這一方式對促進學生整體提高的顯著作用。
在“抓中間,促兩頭”策略實施之初,以較低分數進入九中的學生高考時的升學率,就高出全市同等情況學生高考升學率二三十個百分點。學校高考升學率更是連年攀升,多次獲全市統招中學高中教育質量評估一等獎和教學課題獎。貴陽九中的高考升學率均在90%以上,其中實驗班達到100%,實驗班的重點大學升學率更達到了70%以上。
資助
是貴陽市唯一能享受香港愛國實業家田家炳先生的田家炳基金會優秀畢業生獎學金的學校。凡就讀貴陽九中的高中學生考上全國8所著名高等院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經田家炳基金會按分配的名額評審,有機會獲得每年本科4000元,碩士6000元,博士8000元的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