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納雍大坪箐國家濕地公園位於貴州省納雍縣、總面積1074公頃。 距縣城約40公里,地理坐標東經105°26'19"~105°29'52",北緯26°40'01"~26°42'20"。地處烏江北源六衝河上游,山頂上的沼澤濕地是烏江上游的隱形水庫和碳庫,它與大坪箐水庫、溝谷及山頂緩丘上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互為補充,持續地為河流供給水源,發揮著強大的蓄水能力和碳匯功能。是一個蘚類沼澤、草本沼澤、灌叢沼澤、森林沼澤、庫塘組成的集合體,是典型的雲貴高原中山沼澤濕地。
為了落實國家濕地分類分級保護管理措施,有效保護濕地資源,2013年,納雍縣人民政府決定建設大坪箐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1074.0公頃,濕地面積551.4公頃,濕地率51.3%。所在地土地所有權屬國有,由國有納雍林場經營,沒有村莊分布其中;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土壤以黃棕壤為主,沼澤分布區多發育形成沼澤土或草甸土。
大坪箐火山玄武岩山頂波狀起伏的地貌,是海拔2000~2100米的平頂山地貌,與山下地形相對高差500~600米,整體屬侵蝕剝蝕中山地貌類型。濕地墊面為大量的飽水泥炭蘚或濕生植物,具有水汽蒸發充分和熱容量大的特點。公園山頂常年雲霧繚繞,形成獨特的局地氣候,表現出明顯常年水霧氣候的“水平降水”,匯合成烏江源頭的山頂濕地水源,與大坪箐水庫互為補充,山體溝谷有大量發育良好的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有強大的蓄水能力,在保障烏江及其下游長江水系的生態安全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裡主要濕地植物植物群落有多紋泥炭蘚群落、金髮蘚群落、曲尾蘚群落、燈心草+通泉草—多紋泥炭蘚群落、棒頭草+大理苔草群落、桃葉杜鵑+小果南燭—曲尾蘚、小果南燭+山礬+西南山茶—曲尾蘚等。
據統計,濕地公園分布有野生植物物種780種,有苔蘚植物43科75屬157種,主要種類有泥炭蘚、曲尾蘚、金髮蘚等;蕨類植物25科44屬80種;野生種子植物543種,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屬7種,被子植物111科331屬536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5科5屬5種,國家Ⅰ級保護植物有光葉珙桐、雲貴水韭、紅豆杉3種,濕地公園為我國特有瀕危水生蕨類植物雲貴水韭的新分布地。Ⅱ級保護植物有十齒花、香果樹2種。
濕地公園已知的脊椎動物有131種,隸屬45科98屬,其中獸類17科31屬3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穿山甲、斑靈狸等6種;鳥類20科51屬73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鳶、紅隼、白腹錦雞等4種;兩棲爬行動物8科16屬20種及亞種,受保護種類有3科3屬5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貴州疣螈。這裡是白鷺等侯鳥的重要遷徙路線。
納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大坪箐濕地公園建設工作,成立了國家濕地公園建設領導小組,並於2013年編制完成了《貴州納雍大坪箐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3年12月31日國家林業局同意貴州大坪箐濕地公園試點工作。《規劃》從功能上將濕地公園劃分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管理服務區五大功能區。其中:
保育區面積951.4公頃,占公園總面積88.6%;該區域以森林沼澤保護與保育為核心,加強區域內林草植被的保護與恢復;有效保護獸類、鳥類等動物良好的棲息地,維持濕地—森林複合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增強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
恢復重建區面積29.2公頃,占公園總面積的2.7%;通過濕地基底和植被恢復建設,全面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宣教展示區面積44.8公頃,占公園總面積4.2%;在該區域內充分利用濕地資源和景觀,通過科普宣教和宣傳畫廊等工程建設,全面宣傳濕地、介紹濕地,提高人們對濕地的保護意識。是濕地教育、宣傳展示的場所。
合理利用區面積29.4公頃,占公園總面積2.7%;;通過開展登山、攀岩等競技活動及生態觀光活動,發揮濕地多重效益,保障公園可持續發展。
管理服務區面積19.2公頃,占公園總面積1.8%。是公園綜合管理、服務接待的區域。
大坪箐濕地公園有獨特的高中山沼澤濕地,五彩繽紛的四季野花,涼爽宜人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的民俗文化,其中民族精粹“滾山珠”更是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坪箐濕地是一個走近濕地、了解濕地、休閒旅遊的絕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