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東部享有“烏江明珠”美譽的思南縣,該地質公園於2003年被批准為省級地質公園,2009年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由思唐、思林、長壩、鸚鵡溪、文家店、板橋、青槓坡等7個集中景區組成。地質公園內以喀斯特地貌為主體,兼有典型的地質構造遺蹟、峽谷地貌等自然景觀和古建築、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觀,石林、穿洞、天坑、殘丘、喀斯特泉、洞穴堆積等喀斯特景觀發育完備,間歇泉、溫泉、冷泉、熱泉等喀斯特泉一應俱全,景觀類型獨特而豐富,景色優美而秀麗,類型多樣秀美,具有稀缺性。

基本信息

公園概況

基本地理信息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貴州省思南縣境內,占地面積202.99km2,地理坐標為:東經107°52‘ ——108° 28’,北緯27° 32‘ —28° 09’。公園東距國家森林公園梵淨山70km,西離歷史文化名城遵義160km,南至石阡風景區30km,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公園類型與特色

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是以喀斯特地貌景觀為主體,結合峽谷地貌、水體景觀、生態景觀和人文景觀,集地學資源的獨特性、系統性、科學型和觀賞性於一身的、大型喀斯特類型地質公園。它有四大特色,一是喀斯特地貌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在國內外是罕見的,二是喀斯特地貌景觀沿烏江兩岸分布,它們的形成與烏江的演化存在密切的聯繫,三是中國同緯度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四是喀斯特類型眾多,各階段的地貌形態都有,完整地展示出思南境內烏江兩岸喀斯特發育的全過程,是研究喀斯特的理想場所。

公園景區劃分

長壩景區——以典型的、類型眾多的喀斯特石林為主要景觀;

文家店—荊竹園景區——以婉蜒曲折的溶洞及千姿百態的洞穴堆積物景觀為特色;

思林景區——以喀斯特組合景觀為主要特徵;

青槓坡景區——以象形石為主要景觀;

鸚鵡溪景區——以喀斯特泉、瀑為主要景觀;

板橋景區——主要景觀為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古建藝術、文化等;

思塘景區——以歷史、人文景觀為主要特徵。

地質歷史

物質基礎

經地質學家調查考證,思南喀斯特地貌主要發育在距今2.95—2.5億年(二疊紀)間形成的厚層石灰岩中。由於受到多次地殼運動影響,石灰岩中存在很多斷裂和裂隙。這種布滿斷裂和裂隙的石灰岩,正是思南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

水動力條件

可溶性岩石和具有溶蝕能力的水流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基本條件;水資源豐富的烏江及其思南境內的支流是水動力的主要來源。

地貌形成過程

石林景觀 石林景觀

1.石林景觀的形成

石林形成的初期,流水在產狀平緩的厚層石灰岩坡面上流動,沿石灰岩的裂隙溶蝕,形成縱橫交錯的溝槽和脊狀岩石塊體,即溶溝和石芽。新近紀晚期,早期形成的石芽被抬升,流水不斷往下切割,石芽不斷發育成長為高大的、彼此相互隔開的石林。

2.溶洞景觀的形成

溶洞石瀑布 溶洞石瀑布

思南溶洞景觀的形成有兩個方面的內容,即洞體的形成和洞內景觀的形成。溶洞洞體的形成:洞是由地下水對可溶性岩石的溶蝕、侵蝕、崩墜共同作用的結果。思南地區的溶洞洞體是在地殼相對穩定的時期,地下水沿著石灰岩岩層層面和裂隙進行溶蝕和侵蝕,使裂隙不斷擴大形成的,在貴州高原台升的拉動下,思南地區地殼出現多次間歇性升降,因而形成多層溶洞。洞內景觀的形成:思南地區溶洞洞內千姿百態,玲瓏剔透的景觀是由洞穴水堆積形成的。洞穴水有幾種運動形式:滲透水、流動水、噴霧水,不同運動形式的洞穴水,形成不同的堆積物,形成不同形態的景觀。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貴州思南烏江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

3.烏江峽谷的形成

思南境內的烏江峽谷地貌是在新構造運動驅動下,從距今6500萬年的古近紀以來,在碳酸鹽岩發育區,經過4次抬升和流水下切、溶蝕、雕塑形成的,是園區重要景觀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