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的基本概念與知識

貧困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貧困是經濟、社會、文化貧困落後現象的總稱。貧困可分為兩個層面的。

貧困的分類

物質層面貧困是指個人的基本生活條件(衣、食、住、行)無法得到滿足的狀態,例如:冬天穿不暖,一日三餐滿足不了。是比較基本的貧困。而精神層面的貧困則是指在物質層面的貧困得到滿足之後,渴望學到一些知識或者能力的渴求狀態,希望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豐富的狀態。例如:某些人渴望知識的學習與技能的學習,或者更高的追求。還有一些特例。如某些人的終日惶惶,無所事事,其實他已經處於一種精神貧窮的狀態;或者某些人追求低級趣味的東西,也表明其處於精神貧窮的狀態。

什麼是貧困

首先是指經濟範疇的貧困,即物質生活貧困,可定義為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貧困的存在有著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原因,因而,貧困又是一個歷史性的範疇。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貧困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區域型貧困和個體型貧困,城市貧困和農村貧困,狹義貧困和廣義貧困,精神貧困等等。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

絕對貧困又叫生存貧困.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下,個人和家庭依靠其勞動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維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這樣的個人或家庭就稱之為貧困人口或貧困戶。從生產方面看,勞動力缺乏再生產的物資條件,難以維持自身的簡單再生產,生產者只能進行萎縮再生產;從消費方面看,人們無法得到滿足衣、食、住等人類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條件,也即人們常說的“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住不避風寒”的狀況。

相對貧困是指與社會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時維持的那種社會生活狀況,各個社會階層之間和各階層內部的收入差異。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確定生活在相對的貧困之中。比如,有些國家把低於平均收入40%的人口歸於相對貧困組別;世界銀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於)平均收入的1/3的社會成員便可以視為相對貧困。

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是貧困的最常見的劃分。這種從貧困程度的角度的劃分明確地反映了接近人類生存臨界點最基本的貧困類型,儘管相對貧困在發展程度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解釋,但絕對貧困的確定對於緩解、維持貧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存型貧困、溫飽型貧困和發展型貧困

生存型貧困是指生產資料匱乏,滿足不了基本需要,解決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奮鬥目標;基本生活沒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脅。

溫飽型貧困是指在正常條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夠得到供給,但經濟發展還很困難,生活水平還很低,抵禦災害的能力還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給還缺乏可靠的基礎,收入水平制約著進一步的發展,實現小康的道路還很漫長。

發展型貧困是指在解決吃飯、穿衣等基本生存問題之後進一步發展過程中的相對貧困。

這種對貧困類型的劃分側重於貧困地區的發展,有利於我們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貧困問題;而不僅僅滿足於人口的基本生存問題。

區域型貧困和個體(包括家庭)型貧困

區域型貧困是指根源於不同的自然條件、人口素質和歷史機遇的區域連片分布的貧困。

個體型貧困則是指由於個體之間的素質差異和機會不均等原因導致的貧困,這種貧困的發生與區域無關。

這種從貧困分布角度的劃分揭示了貧困發生與區域、個體(包括家庭)之間的關係;對於反貧困戰略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