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財政經濟穩定職能的含義主要包括:
(1)充分就業。指的是全社會有能力工作、願意工作且又在尋找工作的人的就業狀況。西方經濟學通常以失業率高低作為衡量就業是否充分的尺度,失業率是指失業人數占勞動力人數的比例。勞動力是指一定年齡範圍內有勞動能力且願意工作的人,失業者是勞動力中那些想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存在4%~6%的失業率是正常的,此時社會經濟處於充分就業狀態。
(2)物價穩定。物價穩定是指商品和勞務價格總水平的大體穩定,即短期內貨幣幣值不發生過度的上升或下跌,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表達物價水平的變化。一定時期內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稱之為通貨膨脹,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年度通貨膨脹率在3%~5%內可以視為物價穩定。與通貨膨脹相反的現象是通貨緊縮,即一定時期內一般價格水平的持續下降。通貨緊縮對國民經濟的危害並不亞於通貨膨脹,因此防止和治理通貨緊縮也是保持物價穩定的應有之意 。
(3)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經濟成長是指一個國家一定時期內商品和勞務產出在數量上的增加,通常由GNP或者GDP及其人均水平來衡量。而經濟發展不僅僅是產出數量的增加,還表現為隨產出增長而帶來的經濟運行質量的提高,產出與收入結構的變化以及經濟、政治和文化條件的變化,表現為第一產業比重的下降,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的相應上升,意味著人們基本需要的滿足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經濟成長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經濟成長的結果。
(4)國際收支平衡。即一國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維持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的收支合計大體平衡,不出現大的順差或逆差。隨著國際問經濟交往的密切,一國國際收支平衡狀態反映著該國國內經濟的穩定程度。在開放的經濟條件下,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就意味著該國國內收支的不平衡,或說國內經濟處於失衡狀態。
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就是財政通過巨觀領域內的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影響和調節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關係,解決市場不能自發解決的巨觀經濟問題,以達到充分就業、適度通貨穩定、平衡國際收支以及經濟穩定增長的職責和功能。
內容
財政經濟穩定職能的主要內容有:
(1)財政對總需求的影響。財政對總需求的影響是通過政府的收支活動實現的。政府的收支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從收入方面來看有稅收、資產收益和公債,從支出方面來看有購買支出和轉移支出。政府的購買支出是總需求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數量自然會直接影響總需求,政府的轉移支出、稅收、公債、定價政策也會問接地影響總需求。政府活動之所以會對總需求產生重大的影響,首先在於它的巨大規模。個人、家庭、企業的收支也是社會需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就某一個具體單位來說,它對總量的影響微乎其微,只有當從整個私人部門來考慮時,其收支才會成為影響總需求的決定性因素。
(2)財政對總供給的影響。財政對總供給的影響是通過政府對勞動供給和整個社會資本積累的影響而實現的。總供給取決於現有資源的數量以及使用這些資源的技術和組織能力。使用資源的技術及組織能力主要是微觀經濟討論的內容,因此,巨觀經濟對總供給的分析集中討論資源的供給數量。政府財政活動對資源供給的影響一方面通過稅收或者支出政策(如提供福利)對勞動供給施加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對私人投資和整個社會投資總量施加影響。
(3)財政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在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中,總需求不僅僅是國內需求,它還包括外國對本國產品的需求;總供給也不僅僅是國內的生產能力,從國外進口的產品也是總供給的一部分。政府財政活動對外貿和國際收支有著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為政府的關稅政策以及國家之間的稅收關係對進出口貿易、國際資本流動產生的影響。
政策手段
財政經濟穩定職能的政策手段主要是財政政策的自動穩定器和相機抉擇工具。自動穩定器是指建立在政府預算內的具有自動穩定機制的法規。例如在支出方面的失業保險支付規定,在收入方面的累進制所得稅法。因此當經濟發展下降(經濟蕭條)時,預算支出會因失業人數增長而自動增加;稅收收入會因個人收入下降而自動迅速下降,從而自動形成財政赤字,減緩總需求下降速度,從而具有實現經濟自動穩定的功能。相機抉擇是指政府通過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從需求管理出發,採用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箢措施來緩解經濟波動。所謂反經濟周期,是指當經濟陷入蕭條狀態,總需求小於充分就業產出水平時,政府就採用擴張性財政政策措施,即擴大政府支出,減少稅收,以促進總需求的擴大;當經濟處於過度繁榮時,則採取相反的措施。
實現機制
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主要體現為政府財政活動對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影響,這種影響將使整個社會的總產出水平和價格總水平發生變化。
(1)相機抉擇政策。經濟穩定的目標集中體現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財政政策根據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現實情況靈活改變稅收和公共支出,以達到實現總供求大體平衡的目標。當總需求非常低,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應通過削減稅收、降低稅率、增加支出以刺激總需求。反之,當總需求非常高,即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應當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以抑制總需求。
(2)自動穩定器政策。在財政實踐中,還可以通過一種制度性安排,發揮某種“自動穩定”作用。通過財政的制度性安排自動地促進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包括政府稅收的自動變化(累進稅率制度)和政府支出的自動變化(轉移支付制度)。一般而言,凡是業已規定了的,當經濟現象達到某一標準就必須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動穩定”作用。當然,這種“自動穩定”的機制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尚可存疑,更何況,在類似我國這樣的開發中國家,這種機制本身就是欠缺的。
(3)在總供給方面,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政策等手段,加快能源、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公共設施的發展,消除經濟成長的瓶頸問題,促進傳統工業向現代知識經濟的轉化,以信息產業為紐帶加快產業結構的轉換,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以保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在總需求方面,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宗旨,加大社會性、公益性支出的力度,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如支持治理污染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大公共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的投入,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等,使經濟的增長與社會的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協調,避免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或“沒有發展的增長”等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