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收入形式
目前我國財政收入形式主要包括稅收、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國債、政府收費和其他收入五大類。
1.稅收。稅收是國家依據其政治權力向納稅人強制徵收的收入,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的特徵。稅收是最主要的財政收入形式,除組織財政收入之外,還能對國民經濟運行、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起到重要的調節作用。
2.國有資產經營收益。國有資產經營收益是國家憑藉其對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而獲得的經營利潤、租金、股息紅利和資金占用費等收入。在現代企業制度下,國家與國有企業之間的分配關係,除依法徵稅之外,還有資產收益分配關係,即國家以資產所有者的身份要求企業繳納利潤或國家股的分紅等形式來取得一定的收益。
3.國債。國債是中央政府以國家信用的方式取得的一種收入,具有有償性、自願性、靈活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在彌補財政赤字、籌集建設資金、調節經濟運行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政府收費。規範意義上的政府收費包括規費和使用費兩種,前者是政府部門為公民個人或單位提供某些特定服務或實施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工本費和手續費,如工商執照費、結婚證書費等。後者是指政府部門對其所提供的公共設施的使用者按一定的標準收取的費用,如高速公路使用費。
5.其他收入。包括各種罰沒收入、公產收入及雜項收入。
主要內容
財政收入管理包括如何確定財政收入的規模、財政收入各種形式之間的分工與協調,以及各種收入的具體管理措施等。
1.確定財政收入的規模。這是財政收入管理的最基本問題,合理的財政收入規模,應考慮以下幾點:(1)財政收入的增長與經濟成長同步,即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與經濟總量增長速度之間保持合適的比例關係,不能為了追求財政收入的增長而抑制或妨礙國民經濟的增長和運行。(2)財政收入規模應以能滿足政府的最低支出標準為下限。政府取得財政收入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政府履行職能的需要,因此應該以能夠維持政府正常行使職能的經費支出和滿足經科學確定的社會公共需要的最基本供給的資金需要,作為財政收入規模的下限。(3)確定財政收入規模應考慮各種財政收入形式的協調,進行統籌安排。(4)財政收入規模應以一定時期的剩餘產品價值量為上限。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一定時期社會生產的剩餘產品價值,因此一定時期財政收入的規模不能超過同期勞動者所創造的剩餘產品價值總量。
2.明確財政收入各種形式之間的分工與協調。財政收入的各種形式之間應相互協調補充,但由於稅收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和固定性,能給政府帶來穩定可靠的收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財政的最佳資金來源,因此必須成為財政收入體系中的主力軍,成為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而其他各種收入形式由於受自身特點的限制,只能在財政收入體系中居補充或輔助地位。
3.財政收入形式的具體管理。主要包括:(1)稅收管理,即對稅收分配全過程的計畫、組織、協調和監督,由制度管理、核算管理和徵收管理三個環節組成。制度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完善必要的稅收制度對稅收分配全過程進行管理,這裡的制度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稅種的法律、法規、稅收管理體制、稅收徵收管理制度在內的各種制度的統稱。核算管理是指稅收的計畫、會計和統計管理,包括對組織稅收收入的事先預測、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徵收管理是稅務機關對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依法徵稅而開展的徵收、管理、檢查三方面的工作。(2)國債管理,包括確定國債發行的種類、規模和期限結構;確定國債發行與償還的方式;確定國債的發行價格與國債利率的高低;對國債市場包括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進行規範和管理;對國債收入的使用進行管理。(3)政府收費管理,主要包括收費項目的審批立項、收費標準的制定、收入的預算管理和收入的征管等方面。第一,我國政府收費項目和收費標準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兩級審批的管理辦法,省以下政府及其部門無權審批設立收費項目或提高收費標準,收費項目中的管理性收費、資源性收費、全國性的證照收費和涉及中央和其他地區的地方性收費,實行中央一級審批的管理辦法。收費標準的確定一般以費用補償為原則。第二,政府收費的預算管理採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或者實行財政專戶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財政預算內外資金統籌管理使用。第三,政府收費的收入征管,採用四種形式:一是收費單位與費款分離,收費統一繳存財政在銀行開設的專戶;二是由統一的收費機構收取;三是由主管部門辦理公務時一併徵收,然後繳存國庫或財政專戶;四是委託稅務部門代征。
原則
(一)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原則
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實現其國家職能,需要大量的、不斷增長的財政資金。這種巨額資金不可能從外部獲得,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本國人民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充分利用本國資源,發展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取得。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發展生產和擴大流通,開展對外貿易和勞務輸出,發展國內第三產業等,以增加各項收入,廣開財源,確保國家財政收入在生產發展基礎上不斷增加。同時,社會主義國家也不可能從外部得到更多的援助,能夠爭取到的援助只能是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有些國家給予我們一定的財力支持,無論是貸款還是進行投資大都是為了獲得平均利潤或超過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因此,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籌集財政收入。
自力更生不等於不要外援。當今世界發展的趨勢是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世界經濟的大循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條件和資金條件方面都有不少差距。為了發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技術基礎,我們應當吸收外國資金和引進外國技術,以增強我國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利用了一定數量的外資。外商投資結構改善,境外大公司、大財團來華投資增多,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外資繼續增多,這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加快經濟發展。
(二)發展經濟、廣開財源的原則
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生產力。生產發展水平和經濟狀況決定一國的財政收入狀況。因此,發展經濟,開闢財源,培養後續財源,是增加財政收入的根本。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財政收入的基礎。農業的發展,不僅使農業稅增長,直接增加財政收入,而且能為輕工業提供更多的原料,使輕工業創造更多的稅收、利潤。此外,農業的發展還會帶動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引起財政收入結構上的變化。因此,要大力加強農業,增加農業收入,逐步放開農產品價格,以提高農業部門的盈利率,增加來自農業部門的財政收入。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工業部門不斷生產出先進技術設備裝備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豐富多彩的日常消費品,為出口創匯提供各類工業品,還為財政提供大量的稅收和利潤。建國以來,來自工業部門的財政收入在財政總收入中的數量不斷增加,比重逐步提高。工業部門是提供財政收入最重要的部門,“九五”期間,財政總收入中來自工業部門的收入18538.6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51.3%。因此,加速工業的技術改造,努力實現工業現代化,提高工業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國家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
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支柱產業,是一個特殊的工業部門,它也能夠創造產品和實現價值。因此,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要逐步推進建築產品商品化,大力發展房地產市場,以大幅度地提高來自建築業的財政收入。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要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相應地提高交通運輸業的收費價格,加強交通運輸業的管理,使來自交通運輸業的財政收入明顯增長。
發展商業,也是取得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必須認真抓好國內商業和對外貿易,加強對流通領域的稅收征管。
。旅遊業、金融保險業、信息產業等,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要重視這些行業的發展,加強稅收等方面的管理,使其成為有發展前途的財政收入來源。
(三)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原則
社會主義財政分配,是以國家為分配主體,國家為實現其社會職能而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活動。如果在財政分配活動中,國家不能取得必要的財政收入,經濟建設和其他事業的發展將失去資金保證,人民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安全也將會失去保證。但是,如果國家集中的財政收入過多,就會損害集體和個人應有的利益,不利於充分調動地方、企業、個人的積極性,最終將造成財源枯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針對原有的集中過多、管得過死的財政管理體制,進行了以放權讓利為特徵的財政體制改革。在各級財政之間,擴大了地方財權;在國家與企業之間,增加了企業鬻利;在國家、集體、個人之間,提高了個人收入水平。現在,地方財政占國家財政的比重有很大提高,中央財政占國家財政的比重相對下降,這調動了地方當家理財的積極性,但也出現了不該分散的財力卻分散了的現象。在我國目前條件下,為了保證重點建設需要和全局需要,中央財政應當集中必要的資金,提高中央財政在國家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這是近年來財政收入管理中應堅持的一條重要原則。
(四)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原則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於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社會各階層收入必然有差別,甚至高低懸殊;由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生產條件和物質技術水平不同,各部門的盈利率高低不同;由於歷史原因和自然條件不同,各地區之間的生產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籌集財政收入時,必須貫徹區別對待、合理負擔的原則,以利於發揮財政收入的調節作用,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區別對待,就是在組織和管理財政收入時,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對不同經濟成分、不同部門、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和個人的收入性質與收入狀況加以區別,進行調節。合理負擔,就是量力負擔。這是在具體分析和區別各方面的收入性質與收入狀況之後,確定各方面應為財政做出多少貢獻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