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貝青喬(1810~1863),近代詩人。字子木,號無咎,又自署木居士。江蘇吳縣人。出身於低層士人家庭,科場不利,一生過著幕客生活。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效奕經軍幕,參加浙東抗英軍的鬥爭,曾潛入敵占之寧波刺探軍情,並親臨戰陣。軍幕結束論功時,他援引《大清會典》,求為功貢生,所以世亦稱他"貝明經"。道光末,游幕黔西。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後,先後入浙西及安徽戎幕。同治二年(1863)就直隸總督劉長佑之聘,卒於北上途中。
詩歌創作
貝青喬的詩多寫親身所歷情事,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鴉片戰爭中,除《過餘姚縣》、《駱駝橋紀事》等,真切地反映了浙東地區的戰事和侵略軍戰火洗劫的慘象外,《咄咄吟》兩卷,則是系統地反映奕經軍幕及浙東軍事的一組史詩。作者在奕經幕中聽睹所及,凡屬軍中重要舉措及所歷主要戰事,無不攝入詩中,深刻地暴露了軍府內幕種種"不可解"之"怪事",以及軍吏的貪黷、庸懦和愚昧。兩卷共120首,全為七言絕句,每詩一注,詩詠其事,註明本末。貝青喬還寫下了不少揭露官府敲剝、民不聊生的詩篇,如《流民謠》、《鬻女謠》等,選擇典型事例,深切感人。《哀甬東》等詩寫出了官逼民反的現實。他游幕黔西時,寫有《跳月歌》等反映苗民風俗的詩篇。刻畫山水的詩篇,也有獨到之處。
貝青喬的詩較少傳統格調的拘束,以平易的詩風紀事抒懷,雖然有時語欠圓熟,卻骨力堅實,古詩尤能曲盡情態。黃富民說他"語奇而卓,筆紆能達"。紀事絕句則往往具有冷雋的諷刺風格。由於作者提劍從戎,詩中激盪一種從征戰士的豪壯情懷,也是當時他人詩中罕見的。
貝青喬的詩結集為《半行庵詩存稿》8卷,共800餘首,由葉廷□等於同治五年刊刻。《咄咄吟》 2卷單行,有1914年嘉業堂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