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Karl Ernst Von Baer 卡爾·安斯特·馮·貝爾(1792—1876)
德裔俄國生物學家、人類學家和地理學家,比較胚胎學的創始人。
1792年 2月17日生於愛沙尼亞的皮普,1876年11月28日卒於愛沙尼亞的多爾帕特。
1814年在多爾帕特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後 赴德國柏林、維爾茨堡等地深造。
1817~1834年在柯尼 斯堡大學曾先後擔任過解剖學副教授、動物學教授、醫學院院長和校長等職務。
1826年被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通訊院士。
1834年到彼得堡科學院工作。
1846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院士。
1867年回到多爾帕特。
1876年在多帕特逝世。
他對胚胎學的貢獻,大多是1817~1834年在柯尼斯 堡期間完成的。他對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有深入的研究。他最早發現了脊索,提出神經褶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原基,並闡明了胚膜(羊膜、絨毛膜、尿囊膜)的發育和功能,而最大的貢獻則是1827年發現了哺乳類的卵。
他研究了雞的胚胎髮育、胚層形成過程和脊椎動物器官發生的主 要階段,發現了脊椎動物的胚胎在早期極其相似。他於1828、1837年先後發表《動物發生史──觀察與思考》 一書系統地總結了有關脊椎動物胚胎髮育的知識。
他通過精細的比較研究,指出所有脊椎動物的胚胎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在分類上親緣關係愈近,胚胎的相似程度愈大;在發育過程中,門的特徵最先出現,綱、目、科、屬、種的特徵隨後依次出現。這就是胚胎學上的“貝爾法則”。他強調胚胎髮育是漸成的而不是預成的(見胚胎學)。通過他的研究漸成論才又抬起頭來。1834年後 主要致力於人類學和地理學的研究。
Embryologist. Developed germ-layer theory of development. His "biogenetic law" of recapitulation was a major reference point for 19th century evolutionary theory. Overextended by Meckel to imply that embryonic forms were exactly equivalent to adult forms of more primitive species, it actually only concerned progressive specialization of organs and, therefore, progressive divergence of embryonic forms during development. Discovered the notochord; first to observe the mammalian ovum (1827). The leading scientific opponent of Darwinism in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1860's and 70's. Ironically, he encouraged Anton Dohrn's founding of the Stazione Zoologica in Naples.
主要貢獻
(1)在反覆解剖的基礎上,發現哺乳動物的卵是在卵巢內的格拉夫氏濾泡(Graafian- follicle)中形成的,經輸卵管進入子宮腔。
(2)通過觀察雞胚以及兩棲類、爬行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發育過程,指出胚胎髮育必須經過胚層,胚層是形成身體各器官的基礎。
(3)在比較了幾種脊椎動物的胚胎髮育後指出,各種脊椎動物的早期胚胎非常相似。在胚胎髮育過程中先出現一般性狀,後出現特殊性狀,首先是“門”的特徵,以後依次出現“綱”、“目”、“科”、“屬”的特徵,最後才出現“種”的特徵。這就是有名的“貝爾定律”。
(4)貝爾晚年從事人類學研究,提出了頭骨的分類法。他的研究為物種的變異和進化提供了證據。他主張人種統一起源,反對黑人與白人異源的謬論。所有這些都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影響。
貝爾的著作主要有《論哺乳動物和人卵的起源》(1827)和《動物的發育》(1828)等。
馮·拜爾對胚胎學的研究持續了一生,揭示了從鳥類到人類等物種的發育過程。他指出,在胚胎髮育的不同階段,不同生物體的外形可以非常相似。事實上,正是他開啟了胚胎學領域的研究。不過,他也花了一些時間在地質學上,並提出了有關河流侵蝕的理論。拜爾定律在河流中的體現相當於科里奧利效應,後者指出長距離運動的物體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
地球本身是一個旋轉體系。想像一下你站在北極點,朝設定在赤道上的靶子投擲一個球體。由於你基本上處於靜止狀態,而靶子會因地球自轉而一直高速移動——一天就能繞地球一圈——因此從你的角度看去,靶子向左移動,而球的運行軌跡向右彎曲。
科里奧利效應的奇妙之處就在於,當你急速跑到赤道上,接住這個球,往北極方向再扔過去的時候,球的軌跡還是向右彎曲。這是什麼原理呢?當你在赤道上向北極點望去的時候,看起來是在一條直線上,但實際上你一直處在不斷地向右移動中,你拋出的球在高速運動中也會向右偏,因而其軌跡看起來向右彎曲。在南半球也是同樣的情況,只是物體會向左偏離。
馮·巴爾——和愛因斯坦——提出,不單單只有空氣和固體具有會出現這種現象,河流也會受到這種拉力的影響。在北半球,河流流向右側受到的侵蝕通常較嚴重,而左側河岸則較為平緩。南半球的情況則與此相反。這就是拜爾定律的內容,但當時人們並不清楚其中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