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皰疹病毒

貓皰疹病毒

貓皰疹病毒(FHV-1)是屬於大型的病毒( 100~130nm直徑 ),具有封套及雙股的DNA,於細胞核內進行增殖,並形成核內包涵體。 貓皰疹病毒於酸性下極度不穩定,對熱、乙醚、氯仿、福馬林和酚非常敏感,在乾燥的環境中存活不超過12小時,因此本病毒在環境中顯得相當脆弱,一般的消毒劑即能進行有效的消毒。感染對象FHV-1隻會感染貓科動物,也曾於犬分離到本病毒,但其重要性則尚未明了。

基本信息

感染途徑

病毒會出現於病畜的鼻、眼及喉嚨的分泌物中,但大部份是經由鼻子的接觸或打噴嚏而傳染,這種傳播方式的距離約為一公尺,在典型的感染下,病毒的排出約在感染14天之後。

潛伏過程

病毒在感染之後,可能會持續存在體內一段長時間,造成這種〝帶毒狀態〞的因素尚不明了,甚至有時病毒與中和抗體會同時存在於血清中,這其中的機制也仍不明了,感染皰疹病毒的帶毒者會斷斷續續從鼻部及咽喉部排出病毒,而這種帶毒者可能沒有任何的臨床症狀,或者呈現慢性感染的症狀,但並非呈現慢性感染的貓就是帶毒者。

致病機轉

經由鼻與鼻的接觸感染或者咳嗽的口沫傳染多造成局部口腔、眼睛或鼻部的上皮感染,感染通常都局限於上呼吸道,引起結膜炎、鼻炎、潰瘍性舌炎、和氣管炎,然而,如果病毒是經由空氣傳染( 主要是打噴嚏的分泌物 ),可能會深及肺部,並造成間質性肺炎;大部份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的貓,大多同時伴隨有肺部的病變,如鬱血和水腫,並可以於肺部分離出病毒,病毒於肺部或上呼吸道的細胞內增殖,可能會造成病毒血症和全身性的感染,例如於肺臟和肝臟內可發現局部的壞死區,其它的報告指出,如果貓皮膚上出現傷口,會經由舔毛而將病毒感染至傷口,而造成皮膚的潰瘍,或者臉部皮膚會經由鼻部和眼睛分泌物的感染而造成局部的潰瘍,另外也有病例發生會陰出現局部潰瘍的女陰陰道炎,病毒血症會使得懷孕母貓將病毒傳染給胎兒並造成流產。

臨床症狀

經過2~6天的潛伏期之後,早期的臨床症狀包括:沉鬱、打噴嚏、和咳嗽,接著就出現畏光、結膜炎、和漿液性的眼和鼻分泌物,體溫並且快速地提升,陣發性的打噴嚏、深部的氣管咳嗽、舌頭和上頷的潰瘍等症狀也常發生;如果再有細菌的繼發性感染,那么眼和鼻的分泌物就會呈現膿狀。慢性感染的病例可能會出現慢性鼻竇炎、潰瘍性角膜炎和全眼炎,年青的仔貓感染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結膜炎,潰瘍性的角膜炎最後可能導致全眼炎和失明。在急性的病例,症狀會持續10~14天,成貓死亡率低,而幼貓則可高達20%~30%。當感染只局限於上呼吸道時,通常就稱為病毒性鼻氣管炎( FVR )。

全身性的感染已於新生仔貓感染時發現,但新生仔貓感染並不代表母親曾經感染過此病毒,新生仔貓感染會呈現虛弱、昏睡及腹式呼吸,甚至臨床症狀尚未出現前就死亡。

診斷

以棉花棒抹取咽喉、眼睛、鼻分泌物或潰瘍傷口即可獲得病毒,再以細胞培養技術來培養病毒,也可以對結膜和舌部潰瘍進行加壓抹片,或許可以在細胞內找尋到核內包涵體。

病理解剖

在貓病毒性鼻氣管炎感染病例中可發現壞死性結膜炎、鼻炎、舌炎、和氣管炎,並可能在上皮細胞內發現核內包涵體;可能於慢性感染病例中發現鼻竇炎和鼻甲骨的再吸收,在肺部有時可見間質性肺炎,也可能出現氣管炎、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在某些切片中或許會發現支氣管、細支氣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細胞有非炎症性的塊狀壞死區域,在某些病例也曾發現肝臟血管周圍有點狀壞死出現。

治療

每日攝入500mg以上的賴氨酸鹽酸鹽(L-賴氨酸),可以有效的阻止貓皰疹病毒的複製,值得注意的是L-賴氨酸不宜空腹服用,因為高純度的L-賴氨酸有可能使貓發生嘔吐。當發生上呼吸道和肺部的繼發感染時,阿莫西林,鹽酸多西環素,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等均為理想藥物。疾病的早期給予良好的護理,除了眼藥的使用之外,應將眼鼻分泌物勤加去除,以棉花沾無菌生理食鹽水或硼酸水來清除黏附在眼睛周圍的分泌物,以小號的棉花棒沾溫水或溫生理鹽水來去除黏附在鼻孔周圍的鼻分泌物,再以0.025% oxymetazoline hydrochloride的點鼻製劑滴1~2滴到一個鼻孔內( 兩個鼻孔選擇一個,持續滴藥5~7天之後再換邊滴藥 ),每日1~2次,並餵予味道強烈的食物,以上的這些護理可以使得感染貓嗅覺稍微恢復,進而刺激其食慾,一般而言,只要患畜能進食的話,預後都相當不錯。

一般在臨床上對於貓的上呼吸道徵候群(皰疹病毒、卡里西病毒、披衣菌等 )是不須加以區別診斷的,因此眼藥的選擇大多採用不含類固醇的眼藥膏或眼藥水,如:gentamicin 、tetracycline、chloramphenicol、sulfamethoxazle,如果能確定為皰疹病毒時,則建議採用含idoxuridine的滴眼用藥物,因為idoxuridine可以抑制DNA病毒的增殖,但卻對卡里西病毒( calicivirus )無效。

控制

〝帶毒〞母貓不應做為種用,因為分娩或泌乳的緊迫狀況常常會使得病情惡化,使病毒於咽喉排出,並感染新生仔貓。

傳染的防治主要是依賴適當的飼養管理,基本的原則為〝以控制良好、通風良好的環境來將緊迫狀況減至最低,將出現的病毒稀釋至最低的接觸濃度〞,新進的成貓或仔貓應隔離觀察至少兩周;因為母貓可能成為〝帶毒者〞,且不容易測得,因此仔貓最好在4周齡時斷乳;每一個貓籠應至少隔一公尺以上,並且有所屏障,搬運籠子時應帶用手套,並且每一籠子都必須更換手套或消毒後再使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