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豬仔魚又叫做紅豬魚、豬仔魚、尾星魚 、黑豬魚、星麗魚、地圖魚,常飼養在家庭
中供觀賞。野生魚有不規則的黑斑和鐵鏽色有斑紋,頭部為灰色,紅色不多,有唇部多肉的大嘴。魚鰭不僅僅有裝飾作用,還有實際用途。背鰭和臀鰭後沿更寬。尾鰭呈圓形槳狀。
麗魚科屬,常飼養在家庭中。豬仔魚是熱帶魚中體形較大的一種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達30厘米長,已有幾種不同變種。豬仔魚體形魁梧,寬厚,魚體呈橢圓形,體高而側扁,尾鰭扇形,口大,基本體色是黑色、黃褐色或青黑色,體側有不規則的橙黃色斑塊和紅色條紋,紅色的斑塊等,形似地圖。成熟的魚尾柄部出現紅黃色邊緣的大黑點,狀如眼睛,可作保護色及誘敵色,使其獵物分不清前後而不能逃走。因體色暗黑,又稱黑豬魚;其尾鰭基部還有一中間黑、周圍鑲金黃色邊的圓環,遊動時閃閃發光,因此又叫尾星魚。豬仔魚的背鰭很長,自胸鰭對應部位的背部起直達尾鰭基部,前半部鰭條由較短的鋸齒狀鰭棘組成,後半部由較長的鰭條組成;腹鰭長尖形;尾鰭外緣圓弧形。
分布範圍
棲息地在南美洲的亞馬遜和蓋亞那的河流中。委內瑞拉、巴西的亞馬遜河流域。
生活習性
地圖魚體型較大,行動遲緩,習性並不兇猛,只是食量驚人,非常貪吃,它們幾乎吞食任何可以接受的餌料,但 是最喜歡的食物還是鮮活的小魚、小蝦。在進食的時侯,甚至嘴裡含著一條還未吞咽下去的小魚就去追逐捕食另外的,它們的貪婪由此可見。所以,千萬不可將它們和體形較小的其他魚類一起混合飼養,以免成為它們的點心!在吃飽喝足以後,它們有時會側著身子平躺在水族箱的底部,這時,可不要以為它們有什麼不適,它們只是開始偷懶稍作休息而已。
地圖魚的生命是熱帶魚中較長的,據有關資料介紹,已經有地圖魚在水族箱中存活13年的記錄。同時,它們也是熱帶魚中最有感情的魚,它們甚至可以認出長期飼養它們的主人。當 地圖魚圖片欣賞(20張)陌生的人在觀賞它們時,它們會若無其事地做自己的事,而當它們的主人一旦靠近水族箱,它們即刻會游靠過來,轉動它們的大眼睛,搖著尾巴表示歡迎……它們也會接收主人的撫摸而沒用絲毫驚異的狀況,訓練有素的地圖魚甚至會從水族箱中躍起水面接受主人手中的餌料……總之,地圖魚是一種非常有趣的觀賞魚。
地圖魚的飼養非常容易,身強體壯的它們幾乎適應任何水質環境,只要將水溫控制在20℃左右,並提供充足的食物,它們就會生活的非常好,並不需要特殊的照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它們真的和豬一樣,會吃會睡,也會拉--會排泄大量糞便。所以,如果沒有一套很好的過濾系統,最好在飼養它們的水族箱中鋪設一層2CM以上的底砂, 用以給硝化細菌提供足夠著床來維持水族箱的生態平衡,以防止過多的糞便沉積,導致水質驟然惡化。
經過12-18個月,地圖魚進入性成熟期。雌雄鑑別特徵是:雄魚頭部厚而發達,背鰭、臀鰭尖而長,身體上的斑紋色彩較雌魚艷麗而多;雌魚總體較雄魚粗壯。
地圖魚的繁殖也比較簡單,經過自然配對後,它們會尋找一處光滑的表面,輪番啃食乾淨後開始產卵,數量根據種魚的大小從800-2000不等。產卵後,它們會和其他的慈鯛科魚一樣細心照料著魚卵直到經過36-48小時後孵化,仔魚在孵化後的前4-5天裡靠吸收自身的卵黃素生長發育,隨後就會自行攝食。
經過人工改良,地圖魚已經有了許多同類,體色、形態更變得多姿多彩。新近出現在水族市場上熱銷中的是一款長尾型的紅眼白化種地圖魚,稱為“彗星碧玉豬”。
地圖魚因為生長速度很快,而且味道鮮美,所以,一些地方甚至將它們作為高檔食用魚在餐廳里出售,供食客品嘗食用。無疑,這是它們的悲哀!
飼養要點
地圖魚,屬於輻鰭魚綱鱸形目慈鯛科麗魚科屬,俗稱星麗魚,豬仔魚,黑豬魚
等。地圖魚在如今的熱帶魚市場並不算昂貴,價格從十幾元到幾十元不等。此魚生命力極強,容易飼養,是水族市場上的搶手貨
。
地圖魚食譜較廣,幾乎什麼都吃(個人感覺的確如此 ),而且它真的和豬一樣,能吃能拉(這也是種福嘛~ ),還能睡:只要吃得太飽,就會橫躺著睡覺(可不要誤以為是這傢伙不舒服喔)。
開缸
個人經驗認為在正式飼養喜歡的魚之前,先要養幾條闖缸的。為什麼養闖缸魚呢?因為可以用它來搞實驗,如測試水質等等。養闖缸魚的話不需要養水多長時間,只養了一天(付出了一定代價:兩天死了兩條! )。闖缸魚推薦品種:小型錦鯉。理由:該魚生命力強,食量小,價格低,體型小(體型小的話,將來養地圖還可以當活食 )。闖缸一周之後,開始請魚啦!
請魚
諸位都知道奸商的狡猾吧?這裡就不多說了。選魚一定要選同齡魚中個頭較大的(為什麼?因為個頭大的說明食量大,胃口好,也比較好養活)。還有就是要注意有沒有外傷啦,顏色正不正啦之類的,這裡我就不多廢話了。也可以和鸚鵡,戰船,龍魚,七星刀魚等一起混養。(注意!以上所說的魚之間體型差異均不能過大。)
餵食
地圖能吃,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要有強大的過濾,不然你就等著BB把你的魚缸填滿吧!
還有就是要注意餵的飼料種類。不推薦餵活魚,因為地圖貪心,這一條還沒咽就追另一條。推薦餵食:顆粒飼料和冷凍乾蝦(要小的那種!)餵食前,可以搖晃食物盒子,用發出的聲音吸引地圖前來。
相關資料
常見病及其治療方法
(一)地圖魚的白點病是由原生動物所引起,病原體名為白點蟲,它會深入皮膚的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形成白色的小點狀胞囊。患有此病的魚全身滿布白點,每個白點胞囊內含有許多幼小白點蟲,白點蟲吸取魚體組織的營養而長大並增加數目,後來破囊而出,游到水中,再返回魚體上侵襲皮膚,形成更多的小白點。白點病的症狀?在患病初期,病魚會用身體磨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討厭的病原體。病魚體表、鰭條和鰓上可見許多小白點。病魚消瘦,浮於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動。後期體表如同復蓋一層白色薄膜,粘液增多,體色暗淡無光。白點病的發生環境?有明顯的季節性,水溫15—20℃最適於白點蟲繁殖。白點病的治療方法?
1。可利用白點蟲不耐高溫的方法,提高水溫到30度。促使產生在魚體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長速度,使他們自魚體表面脫落後。
2。用硝酸亞汞、孔雀石綠治療(註:一些書籍上常提到這兩種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卻是劇毒產品,會對人體產生巨大傷害,極易至癌。故不推薦使用,在此提到也是提醒大家在其他病害的治療上也應避免使用!!
3。紅藥水治療。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不要加多,水色曾微紅即可,寧少勿多!浸泡5-10分鐘,每天1-2次。以上這些資料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如有不確切或遺漏的地方也請魚友指正補足。
(二)病原體-小瓜蟲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鏇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布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後),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後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鑽孔器。剛從胞囊內鑽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後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於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後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鑽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後,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
小瓜蟲的生殖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另一種是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後,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並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胞囊形成2~3小時後開始分裂,但受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後之別。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
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小瓜蟲病流行情況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