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東花鼓戲

豫東花鼓戲

豫東花鼓戲是豫東平原極具民間特色演唱風格的稀有曲目劇種之一,表演形式較為特殊,有歌有舞,有說有唱。花鼓戲的最初說唱形式,以民歌、小調為基礎,是藝人用來上門乞討的演唱形式,演唱者自敲自唱,裝扮簡單,女角(由男扮演),頭頂彩球,男角身側挎鼓,二人對唱,以鼓為樂,因而得名“花鼓戲”。

腔調特色

豫東花鼓戲演出現場 豫東花鼓戲演出現場

永城茴村,有“花鼓村”之稱的盛營村,一批花鼓愛好者正堅守著豫東花鼓戲這最後的陣地。

豫東花鼓戲是豫東平原極具民間特色演唱風格的稀有曲目劇種之一,表演形式較為特殊,有歌有舞,有說有唱。花鼓戲的最初說唱形式,以民歌、小調為基礎,是藝人用來上門乞討的演唱形式,演唱者自敲自唱,裝扮簡單,女角(由男扮演),頭頂彩球,男角身側挎鼓,二人對唱,以鼓為樂,因而得名“花鼓戲”。

歷史源流

豫東花鼓戲傳承人 豫東花鼓戲傳承人

解放前,在永城演唱的花鼓戲,以大盛營花鼓戲最為出名。解放前後,方圓百里都知盛營有“花鼓戲”之稱。

建國後,盛營的花鼓戲得到了飛躍的發展,特別是1952年,有大批的外地學員慕名前來學唱花鼓戲,進入八十年代,又湧現出一大批花鼓新秀,有李文書、田長軍、盛素蘭、王海榮、秦秀俠、顧振偉等,大部分還都活躍在花鼓戲的舞台上。

演出發展

在市文化局、文化館、鎮文化站的關懷下,加入樂器演唱的形式,是花鼓戲的一大發展,現在積極學習現代戲“三代人”等自編自演節目。幾年來劇團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多次下鄉演出任務,並於重陽節在永城市老城演出,幫助友鄰劇團到蕭縣、碭山、芒山、條河、薛湖演出,受到了民眾的歡迎和一致好評。

發展困境

如今的盛營花鼓隊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局面,由於受到新的文化傳播形式的衝擊和人民民眾的文化消費觀念的改變,演出場次逐年減少,以及經費的缺失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許多有培養前途的青年改學他業,一些德高望重的花鼓戲老演員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豫東花鼓戲這一古老的曲目劇種,面臨瀕危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