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是於2000年在河南豫北紡織廠基礎上改革所成的新公司,為國有大型紡織企業、國家二級企業。 公司前身廣益紗廠,建於1903年。公司毗鄰殷墟博物苑,距市中心5華里,廠區占地面積52萬平方米。素有中原紡織工業基地之稱的豫北紗城,迎來了她的百年華誕。

基本信息

發展歷史

1903年,標誌著中國民族工業的崛起,廣益紗廠在這裡誕生了。

斗轉星移,滄桑巨變。這家民族資本的紡織企業,經歷了由滿清敗落、軍閥混戰、日寇侵略、國民黨黑暗統治,到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新中國等歷史時期,由官僚資本、商辦,到國營、民營的經營體制的變革。如今的豫紡公司,猶如一棵參天大樹,雖經百年風霜雨雪,依然挺拔,枝繁葉茂,以她獨具震撼的神奇力量,成為鑲嵌在殷商古都安陽的一顆璀璨的世紀明珠。實現了生產經營、產品裝備穩定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雙豐收。

百年風雷激盪,百年經緯情長。豫紡的歷史,是一部興衰史、創業史、發展史,透過豫紡偉岸的背影,世紀紗城的腳步鏗鏘有力。一個世紀的變遷,記載了幾代人的艱辛, 百年紗城,宣示著一種艱苦奮鬥的企業精神。

百年豫紡為中國紡織工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

內地建廠 實施實業救國

老辦公樓 老辦公樓

據《中國棉紡織史》記載,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依據不平等條約,外商紛紛在沿海辦廠,僅上海就有16萬紗錠,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侵略,洋商肆虐排擠我民族工業,使中國陷入更加殖民地的境地。面對被壓迫、被擠兌的局面,清朝鹹豐狀元孫家鼐與馬吉森等3人集資200萬元,徐仙洲為總辦興建,引進近代紡織機械,規模為22344錠。占地330畝,房屋2724間。時為河南省機器紡紗工業最早、規模最大的紗廠,居全國民族資本紡紗廠第六位,是豫北棉紡廠的前身。現存一處布局完整的院落,房屋建築對稱,西洋式風格,主樓帶迴廊,院落寬敞,保存完好,位於現安陽豫北紗廠內。

會議室 會議室

1903年開工後,由於洋貨傾銷,國貨受制,連連賠累,至1908年歇業。後經清政府批准,以全廠房屋和設備做抵押,向大清銀行貸白銀30萬兩,重新開工。1914年,廣益紗廠易主袁毓英,據安陽市志記載,袁毓英系袁世凱的侄兒,據說1909年袁世凱下野時,曾重金聘一老道人勘測風水,認為彰德府廣益紗廠周圍是塊風水寶地,因此圈購了800畝土地,在近鄰廣益紗廠及京廣線東側修建巨宅,名曰“洹上村”,在此隱居2年。受其叔的影響,袁毓英等人在京津登報,大肆收買廣益紗廠舊股,掌握了廣益紗廠的實權。1923年袁心臣取代袁毓英當上總辦。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全國反帝高潮聲勢浩大,廣益紗廠工人在工會的領導下,開展了罷工運動,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工作條件。業主袁心臣迫於局勢,於1928年將廣益紗廠出租與他人,更名豫新紗廠。豫新紗廠因經營有方,日產量50大包,工人增到1567人,年盈利20多萬元,成為建廠以來的鼎盛時期。

1934年袁心臣收回自辦。1939年被日商接收為日軍管理第一工廠。工人飽受著資本家、日本侵略者的欺壓。原有73台細紗機被迫運往天津改做軍火,只剩下12台和相應的前後紡設備。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河南省第三行政廳督察專員公署接收了廣益紗廠。1947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劉、鄧部隊攻克了廣益紗廠。將僅剩的12台細紗機及相應設備遷至武安縣和村。

白手起家 展現豫紡人創業精神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廣益紗廠在建國前的46年中,幾經戰亂,備嘗艱辛,一易廠名,幾易廠主,到建國前夕,已到處是槍痕彈跡,一片荒涼。所謂的廠區僅存有幾根工字鋼柱和一些彎曲殘缺的屋架,4個殘破不堪的“藍開夏”鍋爐在廢墟中搖曳,空曠的地坪上,僅有一座年代已久的2層樓房和無窗少門的兩排平房。1950年春,時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部後勤部副部長的李甲寅同志帶領華北炮司、邯鄲軍分區60多名剛離開硝煙瀰漫戰場的戰士,投入到新的戰場——重建紗廠,以解決部隊給養問題,並更名為豫北紡織廠。上海、無錫等地的工人、技術人員318人回響黨和政府的號召,離開環境優越的家鄉,在一面支援北上建設的旗幟引導下,千里迢迢來到安陽,成為豫北紡織廠的開廠元勛。

他們在首任經理李甲寅的帶領下,在一無資金、二無技術工人、三無設備的情況下,不等不靠,艱苦創業。多方籌措資金從上海申新九廠購置12000錠英國生產的舊機器,修復四台破鍋爐,購置一台240kw蒸氣發電機組,並在洹河岸邊修建了一座簡易水泵站。機器運到安陽火車站,當時無房可住的護廠戰士在大樹下,風雨無阻,站崗放哨,保護機器設備不被特務破壞。搬運機器又遇到了難題,當時的運輸工具只有馬車,戰士和工人們硬是靠著僅有的幾輛大馬車和肩扛手抬,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努力,終於把一台台“龐然大物”搬進了廠房。

1950年12月28日,全廠沸騰了。這一天的早班,安裝完畢的細紗機,用縫衣線代替生頭紗試生產成功,紡出了20支“和平鴿”牌棉紗。大家手捧紗線高興地像過年一樣。轟鳴的細紗機聲,奏響了豫棉新的凱歌。隨著職工食堂、宿舍、花園、澡堂、茶爐、電影院等生活設施的完善,豫北紡織廠一時成了安陽人的驕傲,安陽人嚮往的天堂。紗廠工人拿工作證購物可賒賬,成為當時商場的一道風景。“閨女閨 女快快長,長大了進紗廠。”這句廣為流傳的歌謠是最好的明證。

“三大法寶” 奠基大型企業管理基礎

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指出,新中國的前途 是穩步地由 農業國轉為工業國。1952年,原屬軍隊經營的豫北紡織廠移交政府。1955年改名為“地方國營豫北紗廠”,1959年定為河南省豫北棉紡織廠,成為河南省7大紡織企業之一。如何管理現代化的大企業,是豫紡發展史上從未遇到的新課題。但是,當時豫棉的領頭人十分清楚,必須根據本廠情況走自己的道路。他們靠著“勤儉辦企業 ,管理嚴細,基層班組工作紮實”這三大治廠法寶,加強基礎管理,集中力量發展生產,開闢出一條適合國家計畫經濟特點的企業管理之路。在企業推廣郝建秀工作法,推廣“五三”保全工作法,推廣“三定一頂”勞動制度,即:定崗位、定時間、定職責,頂勞動崗位。開展勞動競賽,實行計畫管理,積累了一套具有自身特點的管理經驗,為推行標準化管理、全面 質量管理、目標成本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河南省工交戰線“五面紅旗”之一。

十年文化大革命,企業管理出現大倒退。粉碎“四人幫”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幾次大的整頓,企業才全面恢復了各項管理制度。

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革命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儘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1986年—1988年,豫北棉紡織廠連續3年獲河南省紡織工業升擋升級先進單位;1991年榮獲“國家二級企業”稱號。

科技興紡 為百年豫紡注入活力

生產區大門 生產區大門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建國初期到1984年,豫棉先後在初建廠的基礎上進行了三次較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擴建,使設備現代化程度初具規模,由單一的棉紡廠變為具有11萬紗錠、1000多台織機的紡織全能廠。發展才是硬道理。從1984年到1997年,總投資8325.8萬元,引進更新了國際、國內先進設備,用科學技術為企業“輸氧補血”,增添企業後勁。先後實施了“1.25萬錠全流程設備配套技術改造”,“增加出口產品能力的2.5萬錠技術改造”,“壓縮紗錠規模引進國際先進織機”和“更新國產梳棉、並條、粗紗、細紗機的綜合技改”等4個項目的全方位技改工程。在引進德國氣流紡紗機後,又引進瑞士立達清鋼聯一套、義大利自動絡筒機8台、日本噴氣織機68台、比利時空壓機3台以及分絞機、接經機、烏斯特條幹均勻度儀、單紗強力試驗儀等。更新改造並消化吸收國產紡部全流程設備和國內先進水平的漿紗機、整經機,槽筒增加電子清紗器和空氣捻接器,實現無接頭紗。梳棉、粗紗改為光電自停。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豫紡的裝備躍上一個新的台階,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裝備所占比例,提高了8個百分點。

產品是進入市場的武器。自1978年試紡短滌綸21支紗成功之後,豫紡從此走上一條利用棉紡設備紡化纖的新路。1982年,開始色紡色織。 隨著市場供求關係變化,產品結構不斷調整,實現了由單一的低支低密低檔品種發展到8大系列、100多個高支高密高檔品種。其中,中長仿鉤紗裝飾織物獲國家金龍獎。絲渣OE紗填補省內空白。精細化黃紅麻棉混紡紗及織物填補了國家空白,並開創了棉紡設備紡制麻類植物纖維的先河。平紋和斜紋織物踏盤開口聯合通用裝置、YBS型機械式定位剎車裝置分別獲國家專利,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些科技成果再次證明民眾是真正的英雄這一千真萬確的真理。

銳意改革 經歷新舊體制的考驗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時代的鐘聲飛揚著改革的旋律。當中國歷史的年輪馳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快車道時,改革的大潮正涌動著企業變革的足跡。1985年,開始實行廠長負責制,推動經濟承包責任制和全員勞動契約制。1991年,政府對紡織工業採取限產壓庫,把企業推向了市場。中國開始了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由於受計畫經濟影響,企業運行機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變化,贏利狀況也開始下降。1992年後開始出現虧損,連續8年直到2000年4月才出現微利。這期間,歷任廠領導痛下決心,從轉變內部機制入手,加強內部管理,依靠全廠職工奮力“爬坡”,從方方面面去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在深化改革扭虧解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勞動用工方面,實行全員契約制。1996年,首次簽定了集體勞動契約,進一步規範了企業與職工雙方的勞動關係。全員勞動生產率由1990年的18563元/人,提高到2000年的44853元/人,提高了142%。在分配機制上,實行崗位技能工資制,職工人均年收入由1990年的2588元/人,提高到2000年的5672元/人,提高了119%;在人事制度上,實行幹部聘任制,把憑黨性乾工作、憑政績用幹部落在實處;在減人增效、盤活資產、剝離分流方面,先後對12個非生產經營性部門進行整體或部分剝離分流。800多名富餘人員全部自我消化。1999年,落實國家壓錠政策,完成紡織工業3年扭虧任務,職工眼裡含著淚花,忍痛砸掉11424枚紗錠,因此有70名職工離開了自己工作多年的崗位,又一次展示了豫紡職工顧大局、識大體的寬大胸襟。

改革促進發展,發展提高了職工生活質量。特別是職工住房情況,從1992年起發生了巨大變化。歷任領導都把職工住房與生產經營作為同等大事來抓,短短10年,紗城樓房群起,徹底改變了過去“三代九平方,進門就上床”的狀況。人均住房面積由80年代的4.1平方米,增長到今天的15平方米。今天的紗城已逐步形成設計新穎、布局合理的商業文化區和職工住宅區和諧統一的生活社區。豫棉大樓兩旁的商業住宅綜合樓,圍廠地段別致的典式樓與廠區相臨的第二生活區,鱗次櫛比的幢幢高樓為紗城添了一道新風景。

管理是企業振興的基礎。為適應市場經濟,我廠從1995年開始學習邯鋼經驗,推動目標成本管理,建立了原料管理、行銷管理、質量管理、節能降耗管理、成本否決管理等保證體系,實行細化管理、科學管理。豫棉正是以不斷創新的管理,突出重圍的自信,向上的精神狀態,迎來了新世紀的春天。

鳳凰涅槃 經受再生的陣痛

按照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有資產逐步從競爭性行業退出的要求,凝聚職工意志,根據安發[2000]1號檔案精神,結合我廠實際情況,遵照等額資產承擔等額債務的原則,實行分立改制,成立“河南豫北紡織有限責任公司”,保留河南省豫北棉紡織廠法人地位。新公司於2000年12月18日揭牌成立。這一天是值得載入豫紡公司青史的日子,這一天標誌著豫紡又一次順應歷史完成了自身巨大的變革。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曾記得1998年之夏,企業內外交困,年僅35歲畢業於東華大學的梁中波臨危受命,承擔起振興豫紡百年基業的重任。“三個依靠”的工作思路,表現出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決心和信心。全心全意依靠職工辦好企業,依靠科學的方法管理企業,依靠各級領導班子帶頭創業。梁中波和他的新班子英姿勃發、精誠團結。2000年4月,豫棉終於走出8年的低谷,扭虧為盈。

豫紡卓立 張揚復興的勇氣

改制後的豫紡公司,產權制度發生了變化。企業從工廠制轉向公司制,職工由國有身份轉向民營身份,員工的思想觀念由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梁中波為董事長的首屆董事會,提出了3年突出3個重點的管理思路,把企業管理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豫北棉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第一年為制度年,公司全面建立了符合公司制運作要求的各級崗位責任制及工作標準;完善了經營體制和銷售管理辦法;建立了質量與服務投訴制度;實行崗效工資結構,全公司人員工資分為4個崗系、21個檔次。人均收入與改制前相比,增加15%至20%。管理人員實行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關鍵崗位竟聘上崗。在管理制度的約束下,員工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生產現場井然有序,過去的長明燈滅了,長流水斷了,掉到地上的紗線、白花有人揀了,遺漏在地上的鐵釘、螺絲有人拾了,洗機器的廢油澄清後再用,把幾個廢毛刷拆了,組成一個重新使用,修舊利廢、節能降耗蔚然成風。2001年,在全國4成紡織企業返虧的嚴峻形勢下,豫紡公司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年利稅同比增長75%。第二年為質量年。這一年,公司實現了ISO9000認證計畫,建立了質量管理體系和經營決策體系,確定了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制定了質量管理程式,對各分廠、部門質量工作職責許可權進行了量化,對質量記錄報表進行了整頓,確定了538個質量記錄,制定了公司質量手冊。建立了供方檔案和顧客滿意度測量程式,實行原材料比價採購。技術創新以銷售為龍頭,進一步完善了“產品聯繫單”、“工藝設計單”、“質量反饋單”等質量管理措施,使產品生產全過程始終處於受控狀態。不斷開發新品種是企業走向市場的通行證。豫紡人嘗試了企校產學研一體化新產品開發和攻克技術難關的新路。先後攻克了紗線毛羽、強力不勻、坯布緯縮、布面棉球等技術難題。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他們不斷採取新工藝、新材料,研製開發出適應市場的新產品,做到“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其中,新品種“麻棉混紡紗”、“麻棉混紡織物”、“色紡色織斜紋布”等為公司開拓市場打下了基礎,精梳棉滌80支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新產品的產值占總產值的50%。

第三年為效益年。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經營企業的目的。這一年,公司在完善制度、提高質量的基礎上,科學決策、苦練內功、搶抓商機,上半年實現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利755萬元。

科學決策,把握市場,顯現了以梁中波為董事長的領導班子 駕馭全局的能力。元月份,公司根據市場分析,準確判斷,果斷採購來一千餘噸棉花,在棉紗銷售嚴重受阻的情況下,他們沒有急於低價銷售,而是等棉紗價格上揚時,抓住機遇,全線出擊,這一買一賣,為企業贏得了利潤。

非典肆虐時期,公司出奇制勝搶商機,再次表現出世紀企業領導人的勇氣和膽略。他們沒有象其他企業那樣迅速轉產生產口罩布,而是通過分析市場後,認為防護服和工作服市場壽命比口罩布長。於是,他們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用布的贏利抵消了紗的虧損。降低成本、苦練內功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這一年,公司改變過去的考核辦法,設計並實施了一套與市場接軌的考核模式——“成本倒推”管理模式。把全年經營指標科學分解到經營、生產兩大系統。經營指標以考核增加值為主,生產指標以考核工費成本為主。為降成本增效益,他們調整了噸紗用工標準,清理了長休、掛靠等不規範的用人現象,精簡壓縮人員。對辦公費用、機物料消耗根據每噸紗所需費用定額控制。通過方方面面的增收節支,2003年上半年與上年同期相比每月降低工費成本40——50萬元。製造費用同比節約10%,而產品質量穩步提高。

企業文化

百年豫紡,勵精圖治,幾度 坎坷,幾度輝煌。其背後是誠信經營的理念奠基著豫紡百年基業,是團結務實、拼搏創新的企業文化、企業精神在凝聚、化育著豫紡人萬眾一心。董事長梁中波的“三個依靠”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詮釋和運用。自1998年以來,公司堅持以誠為本、以信興業這一準則,與社會各界、客戶之間、周邊鄰居等均建立了穩定的關係,在社會上有良好的信譽。職工工資雖然不高,但從來沒有拖欠過;對銀行、供電局等債權人的債務,公司改制後,絕大部分帶到了新公司,並分期逐步清償;對客戶凡是承諾的東西,寧肯自己受損失,也要不折不扣的兌現,良好的信譽贏得了客戶的認可。有的原料商把豫紡當成了他們的原料儲備庫。遇到公司資金周轉困難時,有的客戶主動將款提前打入公司賬戶。2002年,與北關公安分局聯合創建了“警企共建”單位。誠信經營為企業拓寬了發展空間。

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司黨委始終堅持的治企法寶,各級黨組織以創建五好黨組織為載體,創造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推進企業精神文明建設。每當企業面臨重大困難時刻,領導幹部帶頭,黨團員垂範,全廠職工無不奮勇爭先。節假日後開冷車,酷暑盛夏送清涼,處處演繹著“豫紡團隊”的理念。難忘那1998年6月21日星期日的深夜,當特大暴風雨從天而降,狂襲紗城時,豫紡人沒有動員,沒有號召,在電閃雷鳴中頂著十級大風,淌著齊腰深的水,紛紛湧向生產區,湧向倉庫,湧向有險情的地方。用士氣撼人的行動譜寫了一曲眾志成城朝天歌的奮鬥篇章。

作為企業文化的有形載體,精神文明的傳播陣地,公司由建廠初期的一台擴音器發展到今天的“三台兩報”,即:豫紡電視台、黨員教育台、有線廣播、公司報、車間黑板報。以豐富多彩的欄目內容,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企業發展進程,傳播文明知識,溝通企業與職工的關係,謳歌先進,弘揚正氣,為企業改革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每四年一屆的職工運動會,脫穎出許多體育健兒,籃球、桌球、門球、舞蹈、秧歌、書畫等在各級大型比賽中頻頻得獎,充分展示了企業形象和豫紡人的風采。圖書館、閱覽室、俱樂部、職工技校、業大成為職工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好去處。多姿多彩的職工業餘文化生活,成為世紀紗城的又一亮點。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50年代全國勞模奚阿泉之後,2000年準備車間穿筘工朱瑞萍又喜獲“全國勞動模範”殊榮。在他們身後,湧現出一個又一個省市勞模,一批又一批先進集體和個人、優秀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十佳工人”和技術能手,還有為豫紡建功立業的歷任領導和長期奮戰在一線的員工,他們是豫紡的脊樑和主流。他們是豫紡的典型和旗幟。他們那種不懈追求、無私奉獻的自覺行為,積澱出一種執著赤誠、愛崗敬業的精神,是企業的寶貴財富。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豫紡才“關山度若飛”跨過一個個生命的周期,“壽星” 般地屹立在中原大地。他們將世世代代銘記在豫紡人的心中。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豫紡人自力更生,頑強拼搏,在百年歷史中闖出了一條又一條自己的路子,開拓了一片又一片自己的領域。企業規模由建廠初期的12台破舊細紗機,發展到現有紗錠10萬枚、氣流紡1560頭、織機1316台。年生產紗線1.7萬噸,坯布3600萬米。 建國54年來,工業總產值累計達55億元,上繳利稅8個億,相當於1951年固定資產原值的432倍,平均每個職工為國家創造財富15萬元。職工年平均收入由1951年的535.8元提高到2002年的6802元。

百年艱辛記載豫紡的滄桑巨變,世紀機遇激勵豫紡奔向小康。艱難而輝煌的過去,必將成為開闢未來的寶鑑。我們堅信,在董事會的正確領導下,百年豫紡將繼續發揚“團結務實,拼搏創新”的企業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穩定發展;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辦企業,依靠科學的方法管理企業,依靠各級領導班子帶頭創業;履行“誠信經營,依法納稅,回報股東,造福員工”的辦企宗旨(簡稱:一個精神,兩個堅持,三個依靠,四項宗旨),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沿著黨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以全新的姿態踏上新的征程,用勤勞和汗水,用智慧和膽略,創造更美好的明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廣益紗廠(舊址) 廣益紗廠是安陽市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發現的一組具有較高歷史、藝術價值的近代建築群。目前,為安陽市豫北棉紡織廠所有並使用。

辦公樓 辦公樓

紗廠是由曾任清政府尚書的孫家鼐發起,廣東巡撫馬丕瑤之子馬吉森、知府鄭子圓、上海會興機器廠廠主徐福壽等集資200萬銀元,於1901年開工興建,1903年竣工投產。原占地350畝,建築磚木結構房屋2800餘間,安裝細紗機73台,計29200錠,以及清花機、棉條機等全套設備,是當時國內建廠較早、規模較大、設備較新的大型紡織工業企業之一。1928年,廣益紗廠更名為豫新紗廠。1934年,廠名又恢復為廣益紗廠。1937年秋,日軍侵占安陽,機器設備遭到嚴重破壞。1949年安陽解放時,僅存部分建築物。1950年,人民政府在廣益紗廠舊址恢復生產,易名為安陽豫北棉紡織廠。

會議室 會議室

該建築群位於廣益紗廠原辦公區域內,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現存建築有辦公樓、會議室、東西廂房等。辦公室為2層西式磚木混筑西式建築樓房,帶前廊。牆體為青磚砌牆,門窗均為拱券形式,內置木地板、木樓梯。二層樓頂有雙坡瓦屋頂式屋頂有拔氣孔;會議室為四周帶廊建築,攢尖頂,頂端有尖塔,造型新穎;東西廂房主要為硬山灰瓦頂建築,拱形門窗。該建築群中西合璧,具有典型的時代風格。

該建築群作為我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的一種新的類型,工業遺產,對於研究我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也為研究安陽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