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陳村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趙莊鎮,有著久遠的歷史和很高的知名度。白居易的筆下風景秀麗的朱陳村,曾有“朱陳八大景”之說,分別為“龜探河源”、“三松合壁”、“一樓風寒”、“珍珠寶泉”、“臥虎石岩”、“蟠龍山區”、“叮鐺響石”、“玉帶涑水”。時光境遷,因種種原因如今“朱陳八大景”也多剩“斷壁殘垣”的身影,如今能看到的風景區,也只有於2006年6月26日被臨沂市旅遊局評為AA級旅遊區以“珍珠寶泉”著稱的寶泉寺公園。
歷史記載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朱陳村》,使豐縣的朱陳村美名遠揚。再加宋代詩人蘇軾作:“題陳季常蓄《朱陳村嫁娶圖》”,更使朱陳村進一步遠播。據清《豐縣誌》載:朱陳村在趙莊,離縣二十里,於開河得古碑於此。清代豐縣人劉培豐曾在“擬朱陳村詩”中寫道:“峨峨豐縣西,殘碑猶可捫。藤纏蒼蘚蝕,上書朱陳村。”這都與白香山詩中的“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餘里,桑麻青氤氳”有違。自豐縣有縣誌以來,志中均記述過朱陳村,但明清版本有別,清以出土殘碑為據,不同於明代志書記載。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筆下的《朱陳村》
古詩《朱陳村》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餘里,桑麻青氛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紜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生為村之民,死為村之塵。田中老與幼,相見何欣欣。一村唯兩姓,世世為婚姻。親疏居有族,少長游有群。黃雞與白酒,歡會不隔旬。生者不遠別,嫁娶先近鄰。死者不遠葬,墳墓多繞村。既安生與死,不苦形與神。所以多壽考,往往見玄孫。我生禮義鄉,少小孤且貧。徒學辨是非,只自取辛勤。世法貴名教,士人重冠婚。以此自桎梏,信為大謬人。十歲解讀書,十五能屬文。二十舉秀才,三十為諫臣。下有妻子累,上有君親恩。承家與事國,望此不肖身。憶昨旅遊初,迨今十五春。孤舟三適楚,羸馬四經秦。晝行有飢色,夜寢無安魂。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雲。離亂失故鄉,骨肉多散分。江南與江北,各有平生親。平生終日別,逝者隔年聞。朝憂臥至暮,夕哭坐達晨。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鬢根。一生苦如此,長羨村中民。”
含義
《朱陳村》一詩,一般認為是白居易感懷而作,成詩時間大概在唐德宗貞元十六、十七年(公元800—801年)間。雖然無白居易到豐縣的記載,但寫的是豐縣朱陳村。可能因豐縣為漢高故里,民豐物阜,風景很美的緣故;同時因自感身世淒涼,故假借豐縣朱陳村來折射其自身的遭遇,如“我生禮義鄉,少小孤且貧……東西不暫住,來往若浮雲”。由此可見,此詩篇的用意,內容並非全部寫實。按清《豐縣誌》載的朱陳村,現位於趙莊鎮,為連綿不斷的七八個小村落,附近村民稱之為八大莊,其中有朱莊、陳莊兩個自然村。一般認為是當年的朱陳村。另外,在安徽省蕭縣東鎮,曾出土一塊豐縣界碑,此處距豐縣城60公里,屬丘陵地,因此有人認為朱陳村應在這一帶才能與詩內容更符合。
後續
自白居易朱陳村詩出,後人多以“朱陳”為聯婚之代稱,與“秦晉”義同,使朱陳村進一步印入人們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