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莖枯病

豇豆莖枯病

豇豆莖枯病由真菌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phaseoli)侵染所致,屬半知菌亞門,球殼孢目。田間識別本病主要為莖部,發生局部褐色乾枯,斑面密生黑色小粒點(病菌分生孢子器),病莖上端枝葉凋萎枯死。發病原因病菌主要隨病殘體遺留在地上越冬,第二年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反濺或風雨傳播,侵染莖部,病菌多從傷口侵入。高溫高濕發病較多。

基本信息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柄、莖蔓和近地面的莖基部,苗期染病,幼苗莖基部變褐、萎蔫或枯死;成株染病先生黑褐色梭形小斑點,後逐漸擴大,病斑中央灰色,病健部分界不明顯,病斑長約1厘米,寬0.3厘米,後期病部變為黑色不規則形斑,病株生長緩慢,葉片變黃,病部繞莖1周后,致莖部以上枝葉枯死,豆角乾癟,後期病部密生黑色小粒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時可見黑色菌核。

病原形態特徵

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徑89~275微米;產孢細胞葫蘆形,無色,大小5~13×4~6微米;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柱形或紡錘形,大小16~32×5~10微米;菌核黑色,堅硬,直徑5~100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或菌核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濺射傳播,孢子萌發進行初侵染,引起幼苗或成株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田間高溫多濕、地勢低洼及土壤濕度大利於該病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特嫩1號、1409、極早生豆角等蔓生菜豆,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菌源。
(2)有條件的可與稻、麥、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輪作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注意增施鉀肥,以增強寄主抗病力。
(4)木素木霉對此菌抑制作用強,可將其與餅肥混合製成抗生菌肥料施用,無公害。
(5)必要時噴灑30%鹼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DT殺菌劑)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新萬生可濕性粉劑6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