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齋餅

豆齋餅

豆齋餅--為常州特有的土特產,用白雀豇豆製作的一種食品,如硬幣大小,常州地區用來作祭祖的素菜,故稱豆齋餅。從常州人的土話中,可以反映出常州的飲食文化。豆齋餅是常州人叫了數百年的名稱,既響亮又順口。但是也有人把“豆齋餅”寫成“豆炙餅”,如今常州的豆齋餅已經“申遺”成為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常州豆齋餅
豆齋餅:用白雀豇豆製作的一種食品,如硬幣大小,常州地區用來作祭祖的素菜,故稱豆齋餅。為常州本地特有的名菜。金錢餅:形狀較大的的豆齋餅,中間可夾肉糜烹調,為常州特有的土特產。
常州人在吃的方面是很會動腦筋的,以前常州的傳統食品很多,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味要求的多樣化,有些傳統食品逐步失去了市場。但仍有些常州傳統食品還能頑強地占領著市場一角。豆齋餅和素火腿是常州的土特產,特別是豆齋餅更是常州一絕。豆齋餅是由白雀豇豆為原料製作的一種豆製品,其製作工藝僅流傳於常州地區,出了常州就難尋其影蹤了,豆齋餅一詞當然由常州人發明,是地地道道的常州土話。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前後六次駕巡常州,曾在常州籍狀元錢維城家品嘗過豆齋餅,覺得別有風味。後來皇帝回到京城皇宮,思念常州的豆齋餅,而宮中的御廚是怎么也做不出常州豆齋餅的。
從常州人的土話中,可以反映出常州的飲食文化。豆齋餅是常州人叫了數百年的名稱,既響亮又順口。但是也有人把“豆齋餅”寫成“豆炙餅”,(有此寫法的人也在不少數,特別是一些官方材料.)雖一字之差,可是細細想來寫成“豆炙餅”卻是錯的。一個事物名稱的由來,不外乎是從事物的外形上來取名、從製作的方法上來取名、從事物的用途上來取名等等。 “炙”,其義有二。一是“烤”,二是“烤熟的肉”。2008年9月19日的《常州晚報》有篇文章,介紹了“豆炙餅是怎么做出來的”,顯然此“餅”不是烤出來的,更不是“烤熟的肉”,僅僅是一種豆製品。而且“炙”的讀音是zhi,第四聲,和常州人平時習慣的名稱“豆齋餅”的“齋”讀音完全不同。常州的豆齋餅是在平底鍋上“篤”出來的,當然鍋下有火加溫,常州俗稱“篤豆齋餅”。豆齋餅自古以來就是常州人祭祖時必備的素食,也稱為“齋”。顧名思義豆齋餅就是:用豆為原料製作的、供奉祖先用的餅狀素齋。由此可見,“豆齋餅”的名稱中既包含了製作的原料——豆;又包含形狀——餅狀;還包含了用途——素齋。豆齋餅的名稱是常州人智慧的結晶,口口相傳了一代又一代。為什麼會出現“豆炙餅”的寫法?那是在以前的年代裡,認為方言太“土”,不登大雅之堂,就把常州人叫就數百年的“豆齋餅”規範成“豆炙餅”。這樣一來以訛傳訛,“豆齋餅”就成了“豆炙餅”,成了在火上烤出來的餅。可是常州老百姓不買賬,就認定是“篤豆齋餅”而不是“烤豆炙餅”。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滑稽的現象,常州老百姓口中說是“豆齋餅”,寫成書面語言卻是“豆炙餅”,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至於有人把“豆齋餅”寫成“豆渣餅”,更是認知上的錯誤!
如今常州的豆齋餅已經“申遺”成為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冠冕堂皇的載入歷史史冊,常州的地方報紙也進行了大張旗鼓的宣傳,常州的豆齋餅成了常州的地方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方言就承載了地方文化。現在該為常州的“豆齋餅”正名了,應該是“豆齋餅”而不是“豆炙餅。”
常州豆齋餅(金錢餅)
江蘇省名菜名點金牌
“豆齋餅”(金錢餅)是全國其它地方沒有的、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常州土特產。以大豆齋餅為主體,在其中夾入餡心。餡心採用蝦仁、冬筍末、馬蹄末、豬肉末等原料拌制,經油炸而成,色呈金黃、形似金錢、表皮香脆、內質鬆軟,餡心鮮美,再輔以蕃茄醬、芥末醬、咖喱醬、籽麻醬等調料,客人按自己的嗜好蘸以食用,味道更為人勝。
參考自《常州方言》2005年出版 《常州閒話》2006出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