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卡爾波

讓·巴蒂斯特·卡爾波

讓·巴蒂斯特·卡爾波出生在一個石匠的家庭,母親是編織花邊的女工。 卡爾波在這組群雕中繼承和發展了老師呂德的浪漫主義特點,充分發揮了奔放不羈的構思,衝破一切束縛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群裸女圍在中央人物周圍跳舞,動作的豪放,充分顯示出狂歡的氣氛。

卡爾波 (1827-1875年)
《舞蹈》讓·巴蒂斯特·卡爾波《舞蹈》讓·巴蒂斯特·卡爾波
讓·巴蒂斯特·卡爾波出生在一個石匠的家庭,母親是編織花邊的女工。7歲時全家遷居巴黎。17歲時他考入巴黎美術學院,雕塑指導老師便是呂德。由於卡爾波在美術學院一直未能獲得羅馬獎,一心嚮往到羅馬留學的他只得轉到迪雷工作室學習。27歲時他開始從事藝術教育,擔任繪畫雕刻學校的教師。法國大雕刻家羅丹和達魯都曾在這所學校學習,師從卡爾波。不久,卡爾波終於獲得羅馬獎而赴羅馬留學。在羅馬最使他激動的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刻。留學期間,他創作了《聽貝殼聲的那不勒斯漁童》,從造型和精神刻畫看無疑屬於現實主義之作。凡是到巴黎大歌劇院欣賞精彩演出的人們,首先欣賞到的是坐落在大歌劇院門前的群雕《舞蹈》。群雕的中心突出地塑造了一位姿勢張揚的擊鼓青年,在他的周圍猶如花環一般地圍著他跳舞的,是如花似玉的少女們。這是青春、歡樂和生命的詩,是美好人生的讚歌。文藝批評家戈蒂埃說,這組塑像“比生命本身還要活”。據說群雕落成揭幕時受到一群婦女的反對,她們從世俗的觀念出發,不能接受這群熱情奔放的裸體男女。但是時間終於使她們轉變,她們自己也經常留連於雕像下,反覆感受這生命群體的勃勃生機。卡爾波在這組群雕中繼承和發展了老師呂德的浪漫主義特點,充分發揮了奔放不羈的構思,衝破一切束縛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卡爾波42歲時接受巴黎盧森堡公園的訂件,製作一座具有紀念碑意義的《天文台噴泉》。這座雕塑群成了他浪漫主義同現實主義結合的代表作。雕刻家採用四個不同種族的女性裸體形象代表歐、亞、美、非四大洲人民,她們共同托舉一隻地球儀,球體高聳入雲,在藍天映襯下雄偉壯觀。座基周圍以八匹駿馬向著四方騰躍,整個雕塑群充滿向四方伸展的躍動。卡爾波不僅是位富有創造性的雕塑家,而且是位畫家,可惜的是正當創作高峰時不幸去世,年僅48歲。
《伊莎貝拉·德·波塞爾
畫中人是西班牙一位翻譯家的妻子、畫家的朋友。戈雅以豪爽的筆觸和單純的色彩塑造了一個西班牙年輕婦女的美的典型。畫中人側身轉首看著畫外,這使半身肖像產生動態的變化美,畫家用心刻畫人物的面部,那雙明亮透露出自尊自信而堅定神情的大眼睛,閃爍著誘人的光芒。少婦充滿青春生命力的健美身體和袒露的胸頸,隱含著誘人的魅力,她沒有宮廷貴婦的嬌媚和矜持,更沒有珠光寶氣,在樸實無華中表現出畫家的審美理想和畫中人的精神氣質,是西方肖像畫中的精品。柯爾賓斯基曾評論這幅肖像時就說過:“波塞爾的自然美和飽滿的生命力,使我們心神迷戀。”
《舞蹈》
《舞蹈》讓·巴蒂斯特·卡爾波《舞蹈》讓·巴蒂斯特·卡爾波
這座浮雕是他為巴黎新歌劇院正面牆壁而作的。作者的表現方法很大膽,把人物的自由動作和強烈的運動感凝結在浮雕中,突破了學院派的只求穩定但卻死板的形式,以致有人曾非難指責說:“這遠遠超出了雕塑的範圍。”這塊浮雕的構圖在外輪廓處理上,不是照搬死板的四框形式,而是借用運動的形體邊緣連線,這就首先從整體上給人以強烈的動勢感,把舞蹈的跳躍特徵表達出來。形體沒有被壓縮,而是近乎圓雕,給人以實體強烈奪框而出的感覺。中央人物直立,雙臂高舉,右手搖著手鼓,造成向外放射的動向線。包括面部表情所構成的形體也是向外開放的,因而產生了奔放、歡快的感覺。一群裸女圍在中央人物周圍跳舞,動作的豪放,充分顯示出狂歡的氣氛。在形式上,一圈舞蹈著的人物拉起的手臂組成一個圓弧形,把向外放射的形式收攏起來,使形體的自由跳動統一於浮雕的整體範圍內,因而,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間裡展示著無限的生機勃勃的運動。作者繼承了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呂德的特點,充分發揮了奔放不羈的構思,不拘一格地表現了自己的感受,使作品別具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