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劍橋大學,聲望最高、首屈一指的就是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的這個系列年度主題講座。這些講座邀請全世界一流的專家和學者,從多學科、多視角來闡述某一個熱門主題。這些主題本身並不屬於任何學科,卻能激發各學科之間的碰撞和交流。這裡,我們能看到對世界不斷的新的解釋。這裡,我們能看到人文關懷和科學精神的有機結合。
目錄
序言
帕翠夏·法拉
彼得·加瑟柯爾
羅納爾德·臘斯基
1
南非的變化
戴斯蒙·圖圖
2
人權
海倫娜·甘迺迪
3
當代政治中的宗教原教旨主義
弗雷得·哈里戴
4
遺傳學革命
凱·戴維斯
5
愛滋大流行
羅伊·安德森
6
環境安全
薩拉·帕爾金
7
聯合國的作用
克里斯賓·提克爾
8
歐洲
雪莉·成廉姆斯
精彩書摘
夠一舉消除由細菌引起的致命疾病的威脅了。然而,一種影響到美國年輕人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人類免疫系統缺陷漸露端倪,打破了人們的美夢。現在誰都知道,從那之後愛滋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造成的死亡以驚人速度成倍增長,儘管科學家們堅持不懈地開發具有足夠預防作用或治療作用的醫學手段,它們對兩種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LV)卻收效甚微。
科學、技術、醫學研究項目不可避免地會牽扯更廣大的文化問題。相對來說較容易做出的決定包括如何向彼此競爭的團體分配資金,或者誰有權控制——從而受益於——某個產品。但是,科學發展還要求社會對更為複雜的問題進行辯論。例如,核能的發展迫使人們面對當代發現所帶來的毀滅性懲罰,並在決定研究方向和結果的套用時更為慎重地考慮責任何在。正如安德森和戴維斯所討論的,愛滋病和現代遺傳學研究產生了更多的難題,需要我們立即予以密切關注。
科學研究和道德信念以新的方式深深地交織在一起。比如,早期對愛滋病例的報告似乎顯示此種疾病與同性戀和海地人有關,而且很可能源於非洲;對於那些譬喻滿天飛的歧視運動,這樣的報告不啻為大眾的惡意反應火上澆油。大量流行病學研究隨後澄清了HIV的傳播模式,但道德問題基本上依然未解決。雖然一個好的方面是讓更多人認識到有必要接受多樣化的個人性取向,但其他的偏見卻妨礙著迄今我們預防HIV的最主要手段——不做會便利HIV病毒傳輸的事。國際社會仍然未做出足夠努力——特別是在財政水平上——來完善教育項目,以幫助控制愛滋病毒的傳播,減輕愛滋病對開發中國家造成的經濟打擊。篩查計畫執行起來也並非一帆風順,因為個人擁有拒絕測試和對結果保守秘密的權利,而為了社會利益則需要追蹤愛滋病毒的傳播;這兩者之間,必須權衡利弊,有所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