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觀天下:史記解讀

讀史觀天下:史記解讀

《讀史觀天下:史記解讀(套裝上下冊)》內容簡介:中國的歷史記載從先秦時代萌芽、發展,此後歷代不絕,猶如一條長河,奔流不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國家,“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歷史記錄逐漸發展。西周共和(前841)開始,我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春秋以後,不僅周王朝有史官史書,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史官史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歷史著作相繼問世。《春秋》一字褒貶,寓意深刻,對後來的史書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的出現,無論從史學意識、史學目的、史學編纂,還是史學規模、史學語言等,都是對先秦史學的一次系統總結,同時又開闢了史學的新道路,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後來的史學,基本都是沿著司馬遷開創的史學道路繼續前進,所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形式的不斷發展。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閱讀史書,以史為鑑,可以鑑往知來。司馬遷曾指出歷史的“自鏡”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視歷史著作的認識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鏡”說法:“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生活在當代的人們,不可能割斷與歷史的聯繫。

內容簡介

《讀史觀天下:史記解讀(套裝上下冊)》是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傳說-西周時期
1.傳說中盤古是如何開天闢地的?
2.傳說中的“三皇”有哪些說法?
3.《史記》記事為什麼不從“三皇”開始?
4.伏羲畫八卦是怎么回事?
5.女媧補天是怎么回事7
6.神農嘗百苹是怎么回事?
7.燧人氏鑽木取火是怎么回事?
8.“五帝”有哪些說法?
9.軒轅帝為什麼稱“黃帝”?
10.黃帝是人還是神?
11.為什麼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12.黃帝、炎帝大戰是怎么回事?
13.黃帝為什麼要大戰蚩尤?
14.黃帝是葬在橋山還是升天?
15.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應該怎樣評價?
16.祝融氏的傳說有哪些?
17.顓項帝有哪些傳說?
18.帝嚳有什麼神奇之處?
19.堯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20.堯是怎樣考察舜為繼承人的?
21.堯為何不把帝位傳給兒子?
22.許由為什麼不願當君主?
23.舜在歷史上有哪些事跡?
24.舜的家人為什麼要殺害舜?
25.舜時的“八愷”、“八元”指誰?
26.輔佐舜治理天下的二十二位大臣指誰?
27.舜為什麼要伐“三苗”?
28.鯀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9.大禹治水是怎么回事?
30.傳說中的羿有幾位?
31.夏朝大約有多少年歷史?
32.禪讓制是怎樣變成世襲制的?
33.啟是如何登上帝位的?
34.皋陶有哪些事跡?
35.甘之戰是怎么回事?
36.桀為什麼被稱為暴君?
37.鳴條之戰是怎么回事?
38.商朝大約有多少年歷史?
39.商的祖先誕生有何傳說?
40.商湯是怎樣一位國君?
41.伊尹負鼎是怎么回事?
42.帝太甲為什麼被流放?
43.商代為什麼頻繁遷都?
44.為什麼武丁能使殷商興盛?
45.“舉傅說於版築之間”是怎么回事?
46.紂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君?
47.如何評價妲己助紂為虐的“女禍論”?
48.酒池肉林是怎么回事?
49.比干為什麼被剖心?
50.微子為什麼要出亡?
51.《箕子操》樂曲是由誰創作的?
52.箕子為什麼作《麥秀》詩?
53.為什麼說周朝有八百年天下?
54.后稷誕生有哪些神奇傳說?
55.契、后稷到底有無父親?
56.公劉為什麼率領周族遷徙到豳?
57.古公直父為什麼率領周族從豳遷徙到岐?
58.西伯為何被拘於羑里?
59.鳳鳴岐山有何意義?
60.磻溪垂釣是怎么回事?
61.姜尚為什麼被稱為“師尚父”?
62.姜尚是怎樣治理齊國的?
63.太伯為什麼要奔昊?
64.武王為什麼要伐紂?
65.武王伐紂後怎么處置商的後代?
66.周武王分封了哪些諸侯國?
67.伯夷、叔齊為什麼不食周粟?
68.周公為什麼要攝政?
69.管蔡之亂是怎么回事?
70.桐葉封弟是怎么回事?
71.周公是怎樣制禮作樂的?
72.成康之治是怎么回事?
73.周穆王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74.祭公為什麼要諫征犬戎?
75.厲王弭謗是怎么回事?
76.周厲王時國人為什麼要暴動?
77.西周時的“共和”是怎么回事?
78.中國歷史有明確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79.周宣王為什麼能“中興”?
80.宣王“不籍千畝”說明了什麼?
81.宣王“料民於太原”有何意義?
82.褒姒誕生有什麼傳說?
83.烽火戲諸侯是怎么回事?
84.周平王為什麼要東遷?
85.五帝時的國家機構是怎樣的?
86.五帝活動的地域主要在哪裡?
87.堯、舜以來的“五服”制度是怎么回事?
88.“五流有度,五度三居”是怎樣一種制度?
89.“九德”對君王提出了什麼要求?
90.“八政”、“十二牧”指什麼?
91.鴻範九等指什麼?
92.五官有司是怎樣一種制度?
93.“五刑”指什麼?
94.“三公”、“六卿”指什麼?
95.為什麼說《甫刑》是歷史上的第一部刑書?
96.“告朔”之禮是怎么回事?
97.西周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度?
98.井田制是什麼時候開始瓦解的?
99.西周以前的貨幣有哪些形式?
100.商、周時代有哪些重要的官職?
101.“九鼎”有什麼象徵意義?
102.“巫”、“祝”是什麼身份的人?
103.殷商時期為什麼特別敬畏天命?
104.西周時期為什麼產生“敬天保民”的思想?
105.“中國”有哪幾種含義?
106.“九州”、“十二州”分別指哪些地方?
107.“周召分陝”是怎么回事?
108.“三江”指的是哪幾條河?
109.大禹開鑿、疏通的“九山”、“九川”指哪些山河?
110.“五嶽”指哪幾座山?
111.夏、商、西周主要活動區域在哪裡?
112.北狄、南蠻、西戎、東夷分別指什麼地方的民族?
113.傳說上古主管天文、曆法的人是誰?
114.夏曆、殷歷、周曆有何不同?
115.天文上的“十二月節”、“二十八舍”分別指什麼?
116.古代統治者為什麼特別注重天文?
117.西周以前的樂舞有哪些?《大武》是什麼樣的?
118.“五音”、“六律”分別指什麼?
119.虞舜時代“股肱歌”的內容是什麼?
120.“詩言志”理論的提出有什麼意義?
121.什麼是《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122.《五帝德》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123.《尚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124.《詩經》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
春秋戰國時期
秦代
西漢(高祖-武帝)

文摘

347,戰國四公子指誰?
“戰國四公子”指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魏國信陵君、楚國春串君。這四人都長期擔任著本國的宰輔重職,都有善養賓客之名,在七國爭雄的舞台上,他們是四顆熠熠的明星。
孟嘗君姓田名文,是齊國靖郭君田嬰的庶子。當初田嬰有四十多個兒子,田文是賤妾所生,生於五月初五,田嬰以為不祥,讓其母丟掉他,其母卻偷偷將他養大。不料田文才能出眾,見識高遠,善於養士,後來接了田嬰之位。太史公評論此人說:“我曾經經過孟嘗君封地薛邑,那兒無論城鄉都有很多暴劣子弟,風俗與鄒、魯不同。我向當地人詢問緣由,他們說:‘孟嘗君招引天下力士俠客,來到薛邑的壞人竟有六萬餘家。’世傳孟嘗君以喜好賓客而自鳴得意,看來名不虛傳呀!”
平原君名趙勝,是趙國公子,他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之弟。趙國諸公子中趙勝最為賢能,喜好賓客,養士數乾人。平原君曾任趙惠文王及趙孝成王的國相,三次離開相位,又三次復位,被封於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太史公評論他說:“平原君是翩翩濁世中之佳公子,然而不明大體。俗話說‘利令智昏’,平原君偏聽馮亭邪說,結果導致長平之戰中趙國四十餘萬士兵被活埋,國家幾乎滅亡。”
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信陵君為人仁厚,尊重士人,士無論賢與不肖,他都願謙恭地以禮相交,而不因其富貴對人驕傲。因此周邊數千里的士人爭相投奔他門下,以致食客三千。當此之時,其他諸侯國就因為信陵君賢能而多有賓客,十多年間沒有敢加兵犯魏的。太史公說:“當時天下幾位公子也算得上喜好賓客了,然而信陵君親近民間隱士,不以結交平民為恥,是有其道理的。他的聲譽蓋過各國君主,確實如此。”
春申君姓黃名歇,是楚國人。他曾週遊天下,學識淵博,服侍楚頃襄王。他長於辯論,曾致書秦昭王,使他取消了出兵滅楚的計畫。又曾與太子完一起到秦國做人質,楚幽王實際上是他的兒子。太史公評論他說:“我到楚國,參觀了春申君的故城,宮室十分華麗啊!當初,春申君勸說秦昭王,豁出生命遣送楚太子回國,是多么明智啊!可後來被李園控制,便糊塗了。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策不聽朱英的話豈不正是這樣?”。

序言

中國的歷史記載從先秦時代萌芽、發展,此後歷代不絕,猶如一條長河,奔流不息。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文字記載歷史的國家,“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史官,以司典籍”。從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歷史記錄逐漸發展。西周共和(前841)開始,我國歷史有了明確的紀年。春秋以後,不僅周王朝有史官史書,各諸侯國也有自己的史官史書。《春秋》、《左傳》、《國語》等歷史著作相繼問世。《春秋》一字褒貶,寓意深刻,對後來的史書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的出現,無論從史學意識、史學目的、史學編纂,還是史學規模、史學語言等,都是對先秦史學的一次系統總結,同時又開闢了史學的新道路,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而後來的史學,基本都是沿著司馬遷開創的史學道路繼續前進,所謂“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就是以《史記》為代表的紀傳體形式的不斷發展。正如黑格爾所說:“中國歷史作家的層出不窮,繼續不斷,實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閱讀史書,以史為鑑,可以鑑往知來。司馬遷曾指出歷史的“自鏡”作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唐太宗李世民更是重視歷史著作的認識作用,曾提出著名的“三鏡”說法:“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生活在當代的人們,不可能割斷與歷史的聯繫。在認識歷史的同時,提高自己認識社會的能力。從自己民族的早期經典中尋找可依靠的東西,不斷校正前進的方向,故而史籍中記載的先民的生活智慧、精神信仰、價值原則就是中華民族走向未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憑藉。
歷史具有勸善懲惡的榜樣作用,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唐代史學理論家劉知幾在《史通·史官建置篇》論述歷史的作用時說:“史官不絕,竹帛長存。則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漢。用使後之學者,坐披囊篋,而神交萬古,不出戶庭,而窮覽千載,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史書中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他們所體現出的人性的善惡、美醜,無疑成為後人的警示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們民族人性的精華所在。這是一種根植於現實人生社會卻又超越一般生命意義的道義精神。
歷史具有重要的人生教育價值。李大釗說:“吾人瀏覽史乘,讀到英雄豪傑為國家為民族捨身效命以為犧牲的地方,亦能認識出來這一班所謂英雄所謂豪傑的人物,並非有與常人有何殊異,只是他們感覺到這社會的要求敏銳些,想要滿足這社會的要求的情緒熱烈些,所以挺身而起為社會獻身,在歷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劇、壯劇。我們後世讀史者不覺對之感奮興起,自然而然地發生一種敬仰心,引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情緒,願為社會先驅的決心亦於是乎油然而起了。”歷史如同一部百科全書,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一個具有豐厚歷史知識的人,才有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智者。
閱讀史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途徑。特別是我國當前正處於大變革、大轉型時期,同時又受到全球化浪潮的衝擊,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意義更顯深遠而重大。我們要從史籍中汲取精華,建設和諧社會。“修己以敬”,實現個人身心和諧;“親親”,實現家庭和諧;“仁者愛人”,實現群體和諧;“天下為公”,實現社會和諧;“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閱讀史書,我們還可以清楚地看到,社會歷史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儘管有時出現曲折乃至於暫時的分裂,但它的總趨勢是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儘管有時有外敵入侵,但志士仁人不屈不撓,保家衛國。經歷了許多磨難的中華民族始終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中國的史書浩如煙海,有正史、雜史、野史等,有編年體、國別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如何去讀史書?我們認為首先讀正史,從紀傳體入手。它們是中國歷史記載的主體和主流,可以從整體上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脈絡,認識古今之變的基本規律。第二,讀史要善於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思想的覺醒和提高、精神的陶冶和升華。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第三,讀史要有史學意識。我們應把它們放到中國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去認識,以歷史的眼光去挖掘歷史典籍的思想意義,去認識歷史典籍的作用和價值。第四,讀史要有現代意識。歷史已經過去,成為一種傳統,但它並沒有凝固,而是一個繼續流淌著的跨時間的文化流程,對今天和未來發生重要作用。讀史就是要立足現實,審視歷史,繼承優秀的傳統,以史為鑑,為今天的現實服務,把握好歷史傳統與現實社會的關聯。開卷有益,我們都能從豐富的歷史典籍中得到教益,得到啟迪。
本叢書首先從“二十五史”入手,因為它們是中國歷史著作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程的直接記錄。本書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採用答問的形式,從典籍中提煉出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並用原典中所載內容進行了簡明扼要的回答,以期達到“原湯化原食”的目的,賦予死的冷冰凍的資料以活的熱乎乎的生命。其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語言上,採用明了易讀的白話文,既避免了一般史書的枯燥,又無隨意發揮“戲說”之嫌。真實的故事、精彩的解讀將把你帶進中華歷史的悠悠長河,讓你感受朝代交替的殘酷無情,領略帝王將相的雄才大略,驚嘆古代文化的燦爛不息,使你了解中國歷史的大略,深刻體會讀史的樂趣。
坐觀千年風雲之變幻,笑談古今世事之沉浮!
編者
2010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