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稱帝,改國號為清。將原來的旗主貝勒全部封王,並令除八旗固山額真繼續兼議政大臣外,每旗另設議政大臣三員,在清代歷史上正式出現了“議政大臣”的職名。此後,清王朝宗室貴族中的王與八旗固山額真、議政大臣共同議政的形式,即稱為“議政王大臣會議”。因參與議政的宗室貴族除親王、郡王以外,還有貝勒等人,故又稱“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會議的成員雖由上層貴族及八旗大臣所組成,但不是所有上層貴族、大臣都可以出席。“議政”是一種正式的職銜,代表著一定的權力和地位,必須經過皇帝的任命。同樣,在必要時,皇帝也可以撤銷某一貴族及大臣的“議政”資格。
清王朝統一全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成員有較多的增加,貴族中除親王、郡王、貝勒參加者政外,貝子及公一級也有參加議政的。議政大臣除滿洲八旗的固山額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見八旗制度)的固山額真及六部滿、蒙尚書也列為議政大臣。其他如皇帝的侍從官員——內大臣、侍衛,以及王、貝勒府中的長史、旗下閒散等,也有被列為議政者。漢軍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寧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參預議政。當時在內廷還專設“議政處”,作為議政王大臣的辦公處所。凡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擬者,皆交議政王大臣會議。其議政形式有二:一為廷議,一為交議。在清王朝統一全國過程中,用兵頻繁,軍情險急,議政王大臣會議對重大決策曾起過重要的作用。
隨著國家的逐漸統一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象徵著貴族政治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必然與皇權產生矛盾。議政王大臣會議人數的增加,較低級別的貴族和大臣的參加議政,實際上降低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與地位。順康時期,由內閣處理政務,而雍正時又設立軍機處,作為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使權力日益集中於皇帝。議政王大臣會議雖然繼續存在,但所議之政,已只限于軍務、皇帝出巡、旗務、少數民族事務及重大刑審案件等具體事務,無關乎軍國大事。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乾隆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職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相關詞條
-
顧命八大臣
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鹹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十六日,鹹豐在煙波致爽殿寢宮,召見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
簡介 三股勢力 辛酉政變 -
赫舍里·索尼[清朝初期重要大臣]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開國功臣之一、一等公爵,順治帝指定輔助康熙帝的四位輔政大臣之首。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因索尼...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歷史評價 家庭成員 人物墓葬 -
清初開國五大臣
清初開國五大臣指的是瓜爾佳信男公費英東、鈕祜祿宏毅公額亦都、董鄂溫順公何和理、佟忠烈公扈爾漢、覺羅公安費揚古五人。
人物介紹 相關影視 -
索尼[清朝初期重要大臣]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滿洲正黃旗人。清朝開國功臣之一、一等公爵,順治帝指定輔助康熙帝的四位輔政大臣之首。清太祖努爾哈赤在位時期,因索尼...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歷史評價 家庭成員 人物墓葬 -
王顓
王顓(1330年—1374年),高麗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顓 ,號怡齋、益堂,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父為高麗...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相關爭議 個人作品 -
君主與大臣:清中期的軍機處(1723-1820)
雍正皇帝允許乃父的議政王大臣和南書房繼續存在,但很少使用它們,它們也就漸漸式微...雍正內廷機構的統一總理事務王大臣的人事安排總理事務王大臣的職責總理事務王大臣時期的變化反對內廷壯大從總理事務王大臣到軍機處...
內容簡介 章節目錄 精彩片斷 -
王璋[高麗忠宣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麗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初名謜,字仲昂,號海印居士 ,蒙古名益智禮普化(意為小公...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相關爭議 -
伯顏帖木兒[高麗武宗恭愍王]
王顓(1330年—1374年),高麗王朝第31任君主(1352年—1374年在位)。初名祺,1366年改名顓 ,號怡齋、益堂,蒙古名伯顏帖木兒。父為高麗...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軼事典故 相關爭議 個人作品 -
李裕元[朝鮮王朝大臣]
李裕元(朝鮮語:이유원,1814年—1888年),朝鮮王朝後期大臣。字景春,號橘山、墨農,本貫慶州李氏。他在歷任要職,並在朝鮮高宗親政後擔任領議政。他曾...
仕途經歷 擔任領相 與李鴻章的交往 晚年 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