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崢嶸

譚崢嶸

譚崢嶸,男,毛南族,1943年10月生於廣西環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66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美術系,師承著名藝術家陽太陽、黃獨峰、李駱公等教授。歷任職於群文戰線、副研究員,高級美術師;歷任桂林地區美術家協會主席,桂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西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副會長,桂林當代山水畫研究院院士,副院長。從藝四十餘年,先後從事期刊美術編輯,在大專院校任教及長期從事群文工作。在數十年的美術創作工作中,作品在國內外參加多次美展,獲獎、發表及收藏。在國內外舉辦過多次個展及家庭畫均得好評。青年時期即從事兒童早期美術教育工作,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廣獲國內外新聞媒體宣傳和報導。傳略輯入《中國現代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當代美術家人名錄》、《世界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當代中國美術家》等辭書及光碟。出版有《譚崢嶸中國畫作品集》。

獲獎情況

代表作及獲獎情況:

1997年作品《灕江雲壑》入選中國美協、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舉辦的《民族百花》獎第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銀獎。

1999年作品《灕江秋》入選中日美術作品展獲金獎。

1999年全國群文書畫攝影大展獲金獎(作品:《秋泉》)。

2000年作品《家園》入選中國文聯、文化部、人民畫報社聯合舉辦的世界華人藝術大展獲銅獎,並授予世界華人藝術家稱號。

2001年作品《春山無盡》入選中國群文學會舉辦的“愛我中華”全國美術作品展獲優秀獎。

2002年由廣西文化廳主辦“八桂群星獎”美術作品比賽中作品《林茂泉清》獲銅獎。

2001年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聯合授予“中國民族傑出美術家”稱號。

2004年創作近十件巨幅中國山水畫參加由桂林博物館舉辦的“灕江繪畫論壇”(走進灕江)組織十位桂林畫家參加的中國山水畫聯展,在南寧、桂林展出獲得成功及好評。

社會評說

屈指一算,我與譚崢嶸老師的交往已有二十三年,他也從中年步入古稀。出版這本畫冊,可以說是對其漫長藝術生涯的一次歸納,為長輩寫序,很是不易。

這一代人的生活經歷可謂豐富而滄桑,譚崢嶸老師從家鄉進入大學時,恰遇中國由於自然災害經濟最為困難的時期,為了抵禦飢餓,當時的師生在校園裡種上最快生長的包菜當糧食,課堂上冷不丁會倒下一兩個餓暈的學生。他畢業時又逢十年“文革”的開始,家庭成分不好的畢業生被下放到農村進行改造,譚崢嶸老師就是其中之一。“文革”結束,再經過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三十年的經濟騰飛,他們的藝術生命在這一階段終於得到釋放之後,便到了告老居家的年紀。

因此,他們的藝術與中國這幾十年起伏跌宕的步履一樣坎坷而行至今日。評價譚崢嶸老師的繪畫,自然離不開他的人生經歷,對於藝術的看法和體會,也就和他自己的生活緊密關聯。在大學裡,黃獨峰老師對他的教導無疑導致了其後來藝術風格的形成,而他在被下放到靈川度過苦難日子的過程中,遇到了同樣被下放到那裡的鄰居李駱公先生,也許同病相憐,李駱公與他忘年深交,每日朝夕共處,大師深邃的思想和境界,把年輕的譚崢嶸里里外外作了一層渲染。即使今天,譚崢嶸老師的筆墨線條、字裡行間或者一個小小的印章,多少還留有李駱公先生的影響痕跡。“文革”之後,譚崢嶸老師從靈川調到桂林,據說也是李駱公從中施加了力量才成功的,事物往往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和中國當時眾多知識分子一樣,苦難之後的譚崢嶸老師,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文化春天,他奮發創作,博覽群書,鑽研傳統,追隨時代,其饑渴之狀,一點不亞於當年每天吃清水煮包菜的學生看到了一桌豐盛的大餐。隨之而來的,中國畫畫壇風雲變化,年輕一代關於中國畫前途與發展的爭論硝煙四起,然而,從“文革”的折騰中過來的這些中年藝術家,表現得卻是平平穩穩、安安詳詳,依舊沉溺於傳統的磨鍊,體驗著生活的精髓,十年磨一劍,沒有絲毫的急功近利。

看似閒庭信步,其實他們關注著世界,他們視中國優秀的文化遺產為驕傲,但是並不排斥優秀的外來藝術,他們的作品走出國門,與西方藝術不斷地廣泛交流,潛移默化,自然地吸收不同文化的營養。那些吵吵嚷嚷的藝術革新討論,也從另一方面引起了他們的警覺,藝術不能畫地為牢。然而,藝術創新不是靠幾句激動的口號就能實現,藝術修養也不是靠讀了一兩本雜誌就能形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筆墨當隨時代”始終是藝術創作的真諦。

青年藝術家的浮躁是情有可原的,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成名心切。當我們也經歷了一段生活之後,就不難明白譚崢嶸老師這一代人的穩重,明白藝術離不開生活,離不開自己的生活歷程,倘若離開了生活,必然成就不了中國畫的筆墨。

正是經過這么多年的潛心修煉。譚崢嶸老師可以通曉古今,他涉足名山大川,深入桂北山鄉村寨,交朋結友,啟發後進,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同時也獲得了一系列藝術成果帶來的榮譽。

看譚崢嶸老師的作品,很容易就感到其中包含的一種家鄉意味,層層勾皴點染的筆墨中,透出了他對繪畫的理解,更多的是對家鄉的熱愛,他的畫有的用墨用彩濃重,有的雲煙縹緲,有的層層疊嶂。綠水青山,瀑飛燕舞,山上村寨,田間耕牛,曲折山徑,江里行舟,旋轉的水車,蒼翠的古榕,儘管有的施彩華麗,卻蘊含樸實雋永,不失清秀,更有著磅礴的氣概,讓人感到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桂林山水。

我去了幾次河池,看到那些石漠化的大山,深深的紅水河,似乎發現了一些譚崢嶸老師畫中山水元素的路徑,原來他是從幾十年前的家鄉一路走來,幾十年的生活,幾十年的修養,才可能構成了他至今的藝術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