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壽煥

譚壽煥

其作品《栗中之魁》入選中國農村攝影賽,《童年往事》、《向上》、《泱泱綠洲》等作品1989年先後發表於香港《大公報》。

人物介紹

譚壽煥 譚壽煥

作品《逢春》1996年刊登在《中國農民》雜誌封面。作品《斷流與斷情》2002年獲全國環保攝影大獎賽老年組二等獎。作品《古鎮喜事多》(組照)2003年獲第二屆紹興汽車博覽會“PICC中國人保杯”汽車攝影大賽一等獎。另有200餘幅作品在全國、省、市級報刊及攝影比賽中發表或獲獎 。

編印《上虞風貌》、《一代名導謝晉故鄉行》大型攝影畫冊,其業績已收錄《中國攝影家大辭典》。

譚壽煥是一個忙碌的人,儘管已經退了休,仍很少有停下來的時候。等到終於相見時,卻見他拖著一條並不健康的腿,似乎很難承受他高大身體的重量,一瘸一瘸,很吃力地走動。

1992年7月12日,因為一次意外事故,譚壽煥的右腿留下終生的遺憾。當時,已經退休的他承擔著撤縣設市大型畫冊《上虞風貌》的攝影任務。在拍攝的大量照片中,因為獨差一幅《梯田》,便去我市最高峰覆卮山尋找最佳拍攝點。去覆卮的路崎嶇坎坷,他在那裡拍完照回來時,腳踏車遭遇石頭相絆,眼看就要連車帶人摔在水溝里,老譚的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攝影器材進水。他緊緊地把相機抱在胸前,趕緊用腳一蹬,便重重地跌在了稻田裡,造成右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聞訊而來的人們把他抬到同行的縣稅務局小蘇家裡,鄉親們見來了客人,紛紛擁到小蘇家,圍著圓桌,隔著窗戶來看他,還與小蘇熱熱絡絡地話起了家常。“這是個難得的鏡頭,稅務員和老百姓如此融洽!”老譚突然靈感涌動,他不管醫生正在為他拔火罐,強忍疼痛,斜躺在藤椅上用24廣角近距離攝下這個情趣盎然的瞬間。後來他的這張題為《取民於心》的作品,獲得全國“稅收帶來祖國美”攝影賽浙江省三等獎,紹興市二等獎。

採訪

老譚是紹興華舍人,1954年從紹興調到上虞,從此紮根於斯,任過縣文化館副館長,文化局副局長等職,還是上虞第一屆攝影家協會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1972年,為了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紹興市組織攝影比賽,時任文化幹部的老譚帶著海鷗4A型相機到處尋找鏡頭。當時的上虞搞攝影的人極少,無論是拍攝過程中的構圖、用光、取景,還是沖洗時的水溫、定影和顯影時間,他都得自己對照書本琢磨,再不,就是找照相館老師傅求教。第一次參加比賽,老譚的《農家寶》和《豐收在望》兩幅黑白作品就入選展出,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從此便愛上了這一行。

退休後的10年,是老譚創作上的高峰期,退休前的行政事務繁忙常常使他無暇顧及於攝影,退休後,時間的寬餘讓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0年中,他拖著這條腿,用三腳架作支撐,跋山涉水,走村串巷,跑遍虞山舜水的許多村落,只為捕捉生活中一個個瞬間的“閃光”。他還背著10餘公斤的照相器材,到過麗水、金華、台州、安徽、南京等數十個地方,記錄那裡的風土人情。可以想像他在創作時要克服怎樣的艱難。但他說,只要能拍到好作品,我就會忘了勞累,忘了身體的痛楚。他還說,雖然我的腿不便,但三腳架就是我的腿。

濕地見證我們永恆 濕地見證我們永恆

生活是我創作的源泉

從事攝影創作30多年,老譚有自己的體悟: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一幅好的作品是“長期積累,偶爾得之”。他說,拍攝好的作品要有機遇,只有經常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注重平時積累的人,機遇才有可能垂青於他。這些年他拍攝的作品有萬餘幅之多,《過把癮》等百餘幅作品在全國、省級以上獲獎入選。《泱泱綠洲》、《向上》等300餘幅作品在《香港大公報》、《老人》等省級以上報刊雜誌上發表,期間他還出版了大型畫冊《上虞風貌》和《謝晉故鄉行》。他的業績也因此入選《中國攝影家大辭典》。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環保攝影大獎賽上,譚壽煥的《斷流與斷情》從2500餘幅攝影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二等獎,《新民晚報》、《新聞記者》都刊登了此作,並給予高度評價。

這是一幅內容和形式都極美的作品,畫面中老人歷盡滄桑卻又

獲獎記錄

攝影
  • ▪ 2002 全國環保攝影大獎賽老年組二等獎 《斷流與斷情》 (獲獎)
攝影
  • ▪ 2003 第二屆 紹興汽車博覽會“PICC中國人保杯”汽車攝影大賽一等獎 《古鎮喜事多》 (獲獎)

無可奈何的臉,凝聚沉重失落感的眼,小鴨們四處彷徨無家可歸的窘況,以及畫面上一片狼藉又乾枯的土地,給人一種深深的惆悵和悲情。這裡原是一條河流,因為環境污染而斷了流,失去了源源不斷的水資源,人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作者通過作品表現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呼籲全社會應對環保引起足夠的重視。《新民晚報》總編在授獎大會上激動地說:“這是一幅喚醒人們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好作品,一幅具有強烈震撼力的傑作。”

譚壽煥此次有3幅作品入圍。《斷流與斷情》是他一次去外地採風時抓拍到的。那是一個早晨,老譚在一塊荒灘邊尋找創作素材,剛好碰到一位趕集回家的老人正蹲在那裡歇腳,剛買的四隻小鴨在她腳旁溜達,周圍一片荒蕪,十分的安靜。再看老人時,一雙憂鬱的眼睛深深地打動了老譚,激發了他心裡的創作欲望,馬上用側逆光拍下了這個畫面。再次在高手雲集的全國比賽中獲得了大獎。

翻開老譚的攝影作品,你分明可以感覺到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的厚重,19世紀60年代的圍塗造田,70年代的上浦閘建造,80年代的分田到戶,90年代的撤縣設市,新世紀的城市新貌等等,都濃縮在他的相冊里。

在他的作品裡,你還會發現,他用相機記錄的更多的是農村和農民。也許是他自己也出生於農村生長於農村的緣故,譚壽煥對這塊土地和這裡的人們有著特殊的情愫,他三天兩頭往農村跑,與農民朋友頻繁地接觸,融洽地交往。每一次走進農村的廣闊天地,他的心志都得到滌盪,他陶醉其中,用眼睛去感受,用心靈去拍攝,一幅幅好作品也就接二連三地誕生了。他以反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變化的作品《逢春》上了《中國農民》雜誌封面,作品中那遍地金黃的油菜花,和花叢中老太太滿臉舒心的笑,不正是農村改革帶來的新變化?他的《栗中之魁》色澤明亮,富有質感,板栗豐收的喜人景象躍然紙上,理所當然入選全國農村攝影大賽……。

與謝晉的友誼老而彌堅

譚壽煥為謝晉拍攝了千餘幅照片,選擇精粹彙編成大型畫冊《謝晉故鄉行》,謝晉在回贈老譚的此書扉頁上寫著:“真紹興,壽煥兄。”

其實,謝晉大老譚8歲,他們相識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謝晉來春暉拍作品,在縣委宣傳部工作的老譚去幫他做後勤,謝晉拍了一個月,他足足陪了一個月,其為人的實在和工作的勤奮給謝晉留下很深的印象。19世紀80年代,上虞成立文聯,老譚去上海邀請謝晉,謝導千方百計從百忙中擠出時間,應邀前來,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縣裡組織的活動。

謝晉喜歡老譚替他拍照,一架相機讓他倆的友誼老而彌堅。每年回上虞,他必定第一個打電話給老譚,或者直接來看望老譚夫婦。而老譚呢?總是背起相機陪伴謝導左右,拍下他回到故鄉的點點滴滴。1992年撤縣設市大會時,謝晉坐在台上,望遍台下,就是不見老譚的身影,便問身邊的人,“老譚怎么沒有來。”得知他的腿受傷了,謝導甚是緊張,儀式一完,便急匆匆來看望老譚。才到樓下,就心急地大喊“老譚,老譚”,上樓後見他精神還好,才吁了口氣。

這些年,老譚曾陪著謝導去尋覓他童年的足跡,同他到餘姚外婆家尋祖,帶他走遍虞舜的山水探尋歷史,為他尋找拍攝景點……他定格下謝晉工作時的嚴謹與投入,記錄了他生活中的恬淡和隨和,還有享不盡的天倫之樂……在他的照片中,謝晉既是一代名導,又是慈父良夫,還是個熱愛家鄉的遊子。謝晉曾不止一次對老譚說,你的作品總是平視的多,這是你的不足之處,拍照也如同拍電影,要拍出情,拍出神,才算是完美。那次,譚壽煥幫謝導去東山尋找拍攝場景,謝導走累了,就在東山腳下的大石頭上坐下休息,老譚趕快按下快門替他照了一張。照片中的謝晉氣定神閒。謝導高興得不得了,他告訴老譚,這是他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它構圖好,含義深,拍得又自然,能在自己老祖宗謝安東山再起的地方留影,實是一件幸事。待到謝導謝塘老家的新居落成,老譚把照片放大相送,他更是喜不自勝,把它掛在新居的最顯眼處。

在謝導的眼裡,老譚是一個典型的紹興人,一個誠實可靠值得託付的人,就連他的夫人和孩子們也把老譚視作自己的親人,大兒子謝衍來上虞拍《女兒紅》也是他四處張羅。謝導家找保姆,在老家建房等,都請他協調打理,他也不負所托,每次都認認真真地辦妥。於是,謝晉又替他第四個兒子寫了“感謝你多年的勞動與友誼,阿四爸爸。”贈與老譚,千語萬語都濃縮在這句話里。

老譚說,他還要把謝晉的照片再整理整理,打算到時再出一本有關他的攝影畫冊。

攝影技術薪火相傳

農家小院 農家小院

作為上虞第一個用相機記錄生活的人,譚壽煥一直想讓上虞的攝影事業紅火起來。1985年,他牽頭籌建市攝影家協會(當時叫攝影工作者協會),把分散在名個工作崗位上的攝影愛好者組織起來。讓他們參加攝影培訓班,經常給以專業理論培訓,把自己積累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帶他們去野外採風,白馬湖、康家湖、皂李湖、洪山湖等地,都留下攝影愛好者的足跡。他還經常組織攝影比賽,讓他們在相互學習摧摩中互相提高。初略一算,他已為社會培養了近100名攝影人才。在他任攝影家協會主席的5年間,我市的攝影創作得到了繁榮和發展,共有15人加入省攝影家協會,3人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120餘件作品在地市級以上獲獎,一青年會員的《東山奇石》還入選國際影賽。

現任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的劉育平說起老譚滿臉敬重,“老譚是我的老師”。劉育平原來從事文學創作,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他學起了攝影,並拜老譚為師,在他那裡,他學會了黑白照片的沖洗,懂得了用最佳的角度和構思去創作一幅幅作品……

戚首賢是老譚在半年前一次偶然中認識的,他見小伙子的攝影積極性高,人又聰明,鼓勵他加入市攝影家協會。他帶小戚去長塘找感覺,帶他參加全國攝影賽……全然忘了自己是個行動不便的人。短短半年,戚首賢就獲得3個省級以上大獎。小戚說,這是譚老師的功勞,是他的行動感動了我,使我成了攝影創作的發燒友。

如今,年已七十有一的老譚還在市老年攝影協會中,輔導著80多名學員,在他的悉心傳授下,學員的進步很快,這些原本對攝影一竅不通的老人們,從此便愛上了攝影,忙於攝影,老年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如今,他們中有9位老人已在市內各類攝影賽中獲得一等獎。

老譚沒有其他愛好,始終與相機為伴,他的退休金一半以上化在了攝影創作中,而今,他依然活躍在攝影領域。他說,等到自己不能繼續拍了,再整理出版個人攝影精品集,搞一個攝影展覽,也為後人留下一些歷史鏡頭。這就是一位從事攝影工作30多年的老攝影家的執著追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