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其天

謝其天

謝其天,男,1938年3月生,廣東南海人,1955年8月參加工作,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衛生學校醫學檢驗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程師。曾任四川省公安廳副廳級偵查員。2008年8月24日凌晨5時,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法醫人,共和國的法醫楷模,傑出的法醫學家謝其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成都逝世,享年70歲。

人物履歷

1955年,廣州衛生學校醫學檢驗專業畢業(大專)

謝其天 謝其天

1955年8月,被分配到上海法醫研究所工作

1956年,調到四川省公安廳從事法醫工作

1959年,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研究生班學習(研究生)

1982年,被評為法醫工程師

1988年5月,入選四川省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編纂的《先鋒榜》

1988年12月,任副處級偵查員

1995年2月,任副廳級偵查員

1998年,離休

人物生平

謝其天同志一生十分熱愛法醫學事業,對待工作認真細緻,刻苦鑽研,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先後完成各類命案現場勘驗和屍體活體勘驗1000餘件,處理解決上訪法醫技術疑難問題600餘件,撰寫了總計50餘萬字的法醫專業技術論文,《一例非典型的皮膚電流斑的案例報告》還在《中國法醫學雜誌》1987年第03期發表,為全省法醫事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88年謝其天同志的先進事跡入選中共四川省委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編纂的《先鋒榜》。

謝其天(左二)和孫子、孫女們 謝其天(左二)和孫子、孫女們

謝其天同志的病逝,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好黨員,是全國法醫戰線和四川省公安廳的重大損失,我們一定會秉承謝其天同志的遺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法醫學報告

《一例非典型的皮膚電流斑的案例報告》

作者:謝其天

典型的電流斑,根據其大體形態和組織病理學的特徵,結合案情,確定並無困難。有時,由於案情不清,損傷形態不典型或受腐敗影響,要確立電擊傷的診斷,則有一定困難。但通過特殊的儀器檢查,綜合判定,亦能作出正確診斷。現將作者所遇一例不典型的電流損傷,採用掃描電鏡和能譜測定,報告於後。現場屍檢1986年6月26日下午,某地從河中撈上一具無名男屍,屍體上身罩著麻袋,麻袋內裝有17.5kg重的石頭和死者的書包。屍體已高度腐敗,呈“巨人觀”。雙上下肢有白色的“手套、襪套”形成,表皮脫落。屍體右上臂前外側有一略呈橫行的創口,創深達皮下,大小為5 x 1cm,創周皮膚較硬、呈黃褐色。與該創相對應的滌綸襯衣上有一大小為5 x 1cm的破口,破口邊緣呈黑色燒焦狀。實驗室檢查肉眼觀察,送檢的右上臂皮膚中央有一裂創,大小為4 x0.4~0.5cm。創壁呈斜坡狀。皮下組織暴露,創表面不規則,兩側創緣皮膚表面有約0.2~0.5cm寬的發黑區帶,質地較硬。創周一側皮膚上有粉塵狀黑色顆粒附著(照片1)。光鏡檢查:兩創壁及創角組織的HE染色切片。表皮與真皮分離,表皮部分脫落,殘存的基底層細胞界限不清,胞漿呈均質狀。細胞核變長......

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法醫人

他們是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第一代法醫人,他們是共和國的法醫楷模, 他們大都出生於20世紀20~30年代。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之時,他們胸懷一腔熱血,回響國家號召,投身於法醫學事業,幾十年辛勤奮鬥,為我國法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今他們都已退居二線,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為了不使他們的業績為歷史風塵所湮滅,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為法醫學所作出的豐功偉績,為了將他們的經驗和成果留諸後人,我們追尋第一代法醫工作者的足印,以期對新中國法醫學史有一個更好的交代。

時代召喚

建國之初,正值百廢待興。鑒於法醫學事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先後舉辦了多期法醫師資班、學習班。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兩期師資班和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的三期訓練班。這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代法醫人,他們畢業後主要分配在教育系統和公、檢、法、司系統,分別在法醫學教育和法醫實踐工作中開啟了我國法醫事業的新氣象。

1951年衛生部委託南京大學醫學院(後改第五軍醫大學)開辦第一期法醫高級師資班,由林幾教授負責籌辦,陳康頤、丁濤、陳謙祿協助,其後還聘請了孔祿卿、黃鳴駒、汪繼祖、彭司勛、陶國泰等授課。學生共19人,班長是胡炳蔚,團支書張其英,其餘學生有景民、祝家鎮、郭景元、吳家馼、吳梅筠、徐英含、劉明俊、趙經隆、楊增言、周雪良、王恩壽、胡三多、沈寶鎔、黃其善、葉挺光、高慧珍、王建清。其中最後4人後來轉到了別的專業崗位。1955年衛生部委託中國醫科大學開辦第二期法醫高級師資班, 由陳東啟教授負責籌辦(該校1951和1952年已經自己培訓助教賈靜濤和李德祥),該班學生22人。後來大多都轉到別的專業,僅黃光照、司壽春、趙以誠、肖柏坤、石秋念、張文科6人一直從事法醫工作。此外,第三軍醫大學和第二軍醫大學還招收了幾位法醫學研究生, 其中麻永昌、劉世滄始終從事法醫工作。南京大學醫學院還開辦了法醫專修班,其中朱小曼、張介克、王炳森、陸振芳等始終從事法醫工作。

1952-1956年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先後開了三期訓練班,由張頤昌等負責籌辦,被譽為司鑒所“黃埔三期”,先後共培養了近400名法醫(第一期和第二期均近100名學員,第三期198名學員),其中女性19人。1959年開辦的研究生班有20餘名學員,他們大部分畢業後在公、檢、法、司等部門工作,戰鬥在法醫實踐工作第一線,猶如星星火種,遍布全國,以後成為全國各地頗有建樹的法醫學專家,他們掘井栽樹,為後人開路,是新中國法醫學實踐的推動者。其中包括陳世賢、李伯齡、黃環英、賈玉文、王克峰、烏國慶、劉少聰、呂登中、徐榴園、馮學文、高隨捷、董恩寶、時承發、李延吉、袁可方、黎純學、朱郁文、和中年、季少岩、陳惜秋、魏禎祥、潘乃華、葉炯華、趙海波、莊明潔、史天恩、李謙宜、何志美、何接昌、徐功偉、賈明春、黃傳開、謝其天、劉培善、吳亞標、高富願、張興滿、黃本歡、孔令義、李道泉、張繼森、沈大路、沈永禎、張泰運、張友芝、張純錄、張新志、黃循銳、趙鴻舉、郭福、崔家貴、吳寶琛等。

此外,尚有先後在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工作的部分同志,包括鄭鍾璇、翟建安、肖遠渤、肖均、佘貽授、馮蘭松、康成、吳維蓉、曹秀彭、張國峰、劉祖伯等。還有一部分法醫在其他各地工作,包括趙憲章、林錫署、文劍成、張武揚、劉協和、江濤、蔣培祖、梁紹尤、張國義、黃文衡、王益人、鄧毅明、印國梁等。由於資料收集存在一定難度,尚有許多為新中國法醫學事業默默奉獻的法醫人,在此難以一一列舉,但他們為法醫學事業所作的貢獻同樣不可磨滅。

風雨歷程

曾是一張張雄姿英發的臉龐,曾是一雙雙青春無悔的眼睛,他們是新中國法醫事業的種子,春風化雨,遍布大江南北。無論是愛好使然,還是組織安排,注定終身與法醫事業長相廝守。“牆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他們以篳路藍縷之精神,栽樹掘井之心境,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法醫”這一神聖的職業,用自己的汗水與才智為時代築起了一道豐碑。

懷揣一腔熱血、萬丈豪情,但個人的命運又往往為環境所左右,政治運動此起彼伏,敲打著年輕的法醫人。1958年“大躍進”,教育革命要求“大學的課程砍掉三分之一”,法醫學課被無情地取消,大多數法醫學教師改行。到1963年有些恢復,但不久,文革開始,白手起家的教研室被撤銷,珍藏的標本被砸壞,彼時彼景之心情,唯有歷事者方能體味。“砸爛公檢法,造反有理”,那是一個瘋狂而混亂的年代,很多人被迫離開了法醫崗位,扼腕長嘆,壯志未酬。十年浩劫讓法醫事業幾近夭折。“從宿舍到教研室,只有800米,而郭景元教授卻用了十多年才走到”,這就是當時法醫工作者的縮影。

法醫事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有過挫折,有過低潮。但許多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堅持了下來,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繼續開展法醫學相關工作,幾十年如一日,其執著之精神浩然長存。對一個人而言,堅持十年已很漫長,堅持二十年實屬不易,堅持五十年更是彌足珍貴。這尤其值得我們年輕法醫工作者學習,學習他們淡泊名利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克服困難的勇氣。

教書育人

創業維艱,為當時的真實寫照。師資班的學生畢業後服從分配,奔赴不同的城市,白手起家。那是一片空白的處女地,沒有講義、沒有教科書、沒有期刊資料、沒有實驗室、沒有解剖室。然而正是在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地上,他們開始默默耕耘。正如王鐳所描述的“祝家鎮、吳家馼、吳梅筠、郭景元、賈靜濤、李德祥、張其英、胡丙蔚、劉明俊、景民、黃光照、王克峰、楊增言、朱小曼等我國建國後第一代法醫學教授中的代表,共同組成了我國當代高等法醫學專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力量,為我國法醫學科及法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們培養了大量法醫學專門人才,包括本科生、碩士生及博士生,祝家鎮和賈靜濤便是首批博導。活躍在法醫界的領軍人物,幾乎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

由於十年文革, 嚴重阻礙了我國法醫學的發展。據調查,1982年底全國公、檢、法系統的各級各類法醫學工作者不足4000人,受過正規高等專業教育的僅有320餘人,加速造就大批高質量的法醫學專門人才,就成了當務之急。寂沉已久的法醫學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希望,以祝家鎮、吳家馼為代表的法醫學教育家活躍起來,進行了廣泛聯絡。教育部聯合衛生部、公安部、法務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商定召開全國高等教育法醫學專業教育座談會。時任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的王鐳同志積極提倡在全國若干醫學院開辦法醫學系以儘快培養法醫學專業人才。“難老泉汩汩清流亘古不老,聖母殿巍峨壯美,周柏蒼翠綠意盎然”。1983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會議擇址山西太原晉祠。“晉祠會議”是一個里程碑,它以紀要形式引領全局,為法醫學專業設定鋪平了道路,為法醫學招生就業提供了直接保障。1986年根據《晉祠會議紀要》,又促使法醫學通過教育部專業目錄論證,使這門學科有了法定地位。

在晉祠會議召開25周年之際,曾經的參與者、推動者都紛紛撰文,共憶往昔崢嶸歲月,積極陳說法醫事業當前存在的問題、可能的對策,也有學者疾呼“要始終保持對法醫事業的敬畏之情”,以期法醫事業有一個更燦爛的明天。

勇於實踐

法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是運用醫學、生物學及其他自然科學的理論與技術,研究解決法律實踐中有關醫學問題的一門醫學科學。一步步腳印,一個個故事,宛如一幅長卷,書寫著法醫人的心路歷程,書寫著法醫人的智慧結晶。無論是案件的定性,死亡時間的準確推斷,犯罪物證的同一認定,還是損傷疾病的是非辨明,無不是理論與實踐反覆交融的升華:三處射擊創口為一次形成的準確判斷,自傷誣陷誤判死刑的糾正,他殺偽裝電擊意外的偵破,少量多次投毒的確認。一個個生動的案例,又成為寶貴的教學素材,啟迪著一批批法醫學人,也激勵著他們投身法醫學事業的勇氣與信念。

“事莫大於人命,罪莫大於死刑”,明辨是非曲直,唯證據說話。任憑罪犯何其狡猾,進行種種掩蓋,終究

在解剖刀下原形畢露,屈死的冤魂在筆流中得以安眠於九泉之下。“每一份鑑定書,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都要有極高的精度,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經得起反覆推敲與質證,因為它關係到生殺之間”。只有敬畏歷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才能真正做到客觀公正地行使國家和人民所賦予的鑑定權。哲人陸贄曾說:“多難興邦者,涉庶事之艱而知敇慎”,就是要體察民情、重視民生,以人為本,為老百姓排憂解難,懲惡揚善。“情為民所系、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老一輩法醫人真正用自己的行動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也給後來者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國法醫事業60年-國慶寄語

在舉國上下喜迎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之際,在全國各族人民滿懷激情頌揚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帶領我們取得舉世矚目輝煌成就同時,我們自然對中國法醫事業60年的發展無比振奮,對60年法醫事業取得的成就倍感欣慰和自豪,同時對為我國法醫事業奮鬥終身的先行者們深切緬懷,對已過古稀或花甲之年但仍在為我國法醫事業貢獻的老一輩法醫學專家表示由衷的崇敬,同時也向志力於我國法醫事業的科研、教學和為法醫現場勘驗、司法鑑定等辦案實戰積極奉獻的全國廣大法醫工作者們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

縱觀我國法醫事業60年的發展歷程,放眼我國法醫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使我們欣然記起一代又一代的法醫志士們為法醫事業,為祖國和人民建立的豐功偉績。

建國初期,中國現代法醫學先行者和奠基人林幾、陳康頣、孔祿卿、丁濤、陳謙祿、汪繼祖、張樹槐、黃鳴駒、陳東啟、仲許、張頣昌、陳安良、呂瑞鑫等為代表的先輩們視新中國成立為如獲新生、如遇甘霖、如魚得水之淵,全身心地投入培訓法醫人才和法醫檢案實踐中,創辦了法醫師資進修班、法醫專修班、3期法醫訓練班。他們著書立說,編寫法醫學教材與著作,他們身先士卒投入到現場勘驗,法醫檢案艱苦工作中,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定和公平正義做出了巨大貢獻,為振興中國的法醫事業嘔心瀝血,彈精竭慮。他們培養的學生們從林幾教授等先輩手裡接過接力棒,成為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法醫事業發展的脊樑,他們繼往開來,勇敢挑起了法醫現場勘驗、檢案、教學培訓和科學研究的繁重任務。需要提及的是在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近30年間,瀋陽中央民警幹校承擔起了全國培訓法醫的重任。他們培養了全國數以萬計的法醫工作者,為全國法醫檢案的實戰工作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年自然災害和“文革”期間,法醫事業遭到了很大破壞。到了70年代後期,中國法醫事業發展步入了快車道,大部分地市和部分縣級市都配備了法醫,而多數是受到專業教育培訓的醫學院校畢業生,現都成為法醫界的棟樑。特別是《刑法》和《刑訴法》的頒布,加快了我國法醫工作發展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從1979年開始衛生部相繼選定中國醫科大學、中山醫學院和四川醫學院招收法醫專業本科生,這在中國乃至世界法醫學史上開創了先河;1983年由公安、法院、檢察院、司法和教育、衛生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門在山西晉祠共商法醫人才培養大計,為後來的法醫學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根基;公安部126研究所(後改為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和法務部司法鑑定科學技術研究所(法醫研究所恢復後的名稱)相繼成立;在公安系統大力加強法醫隊伍建設的同時,檢察、法院系統至上而下配備了一定數量與工作相適應的法醫;1985年中國法醫學會成立和《中國法醫學雜誌》、《法醫學雜誌》創刊,使中國的法醫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高速發展的時期。進入新世紀後,法醫學在公安、司法鑑定領域迅速發展;認證認可工作進入了公安、司法鑑定領域;在政府主管部門和中國法醫學會以及全國廣大法醫工作者的積極努力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法醫界科學技術交流與合作的領域日益廣泛和深入,我國法醫科學技術能力和水平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提升,許多法醫科學技術和學術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

回首過去60年,我們深感驕傲和自豪。展望未來,我們倍感振奮和自信。薪火相傳,把中國的法醫事業推向國際尖端,任重而道遠。我們要繼承和發揚法醫前輩們的光榮傳統和精神,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在60年發展的基礎上,全身心致力於法醫技術實踐,繼續推進法醫教育和科學研究,培訓人才,多出成果。努力提高為執法、司法實踐服務的水平,為打擊犯罪,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為加速我國法醫事業的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國慶前夕,中國法醫學會向為中國法醫事業貢獻50年(即1959年前參加法醫工作)法醫專家頒發獎牌,以資褒獎。(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樹屏 刁任昌 於九五 於玉錄 馬學勝 馬寶慶 馬明友 烏國慶 方愛民 王天良 王玉山 王克峰 王志賢 王學文 王若葵 王振剛 王雄文 王麟士 車錫秀 鄧浩 鄧文才 鄧運瞳 蘭忠賢 馮漢輝 馮岐達 馮學文 馮滿年 盧新泉 史天恩 史景泉 葉國耀 葉炯華 葉煥錦 葉惠玲 葉謙正 司壽春 白階瑞 石秋念 艾英文 關玉華 關信 劉大榮 劉文啟 劉文秀 劉月錦 劉世滄 劉玉山 劉玉芬 劉協和 劉良聲 劉奇馨 劉承海 劉明俊 劉祖伯 劉振森 劉桂雲 劉培善 劉碩藝 呂世惠 呂登中 孫豐鑠 孫再生 孫貴文 孫桐潤 安文獻 師振英 莊明潔 朱小曼 朱紹榮 朱郁文 江東林 江蔭澤 江燾 米良多 許長啟 何啟芬 何志美 何郁之 何金龍 何接昌 何蔚雲 何德普 吳亞標 吳寶琛 吳炳織 吳家馼 吳梅筠 宋一璇 宋觀晃 宋嗣榮 張仁興 張介克 張友之 張興滿 張百鵬 張純錄 張其英 張國峰 張傑 張武揚 張泰運 張繼森 張煥雲 張維賢 張鴻翥 張新志 張源來 張瑞武 時承發 李士義 李元平 李丙南 李永千李延吉 李伯齡 李英文 李賢俊 李貫中 李素全 李謙宜 李道泉 李德祥 杜功茂 楊宣德 沈寶鎔 沈松賢 肖光夏 肖早生 肖寶華 肖柏坤 邱金才 邵洪起 鄒玉林 陸澤勤 陸振芳 陳大光 陳之清 陳文斌 陳世賢 陳東才 陳主傑 陳斥 陳仲芝 陳光然 陳佛雲 陳應勛 陳金才 陳篤體 陳惜秋 陳槐林 陳源世 周天玉 周世才 周榮宗 周殿松 和中年 季少岩 龐土鳳 易劍秋 林靜平 武國棟 武振華 羅佛來 羅炎 范星儒 范維均 鄭國才 鄭金福 鄭鍾璇 鄭德滋 侯甘雲 祝家鎮 胡三多 胡文明 胡炳蔚 趙廣成 趙以誠 趙海波 趙鴻舉 鍾木興 鍾志強 饒鐵卿 駱世林 駱慶盤 黨正清 黨禮讓 黨志忠 徐婉 徐功偉 徐明 徐英含 徐榴園 殷培端 殷富根 真允武 袁方 袁紹清 諸葛瑞延 賈仲道 賈明春 賈靜濤 郭修文 郭潤根 郭景元 郭福 高志江 高威 高繼勝 高隨捷 高富願 寇連緒 崔紹湘 崔家貴 曹秀彭 梁宗萬 梁鴻儀 梁惠文 麻永昌 黃文衡 黃木泉 黃東森 黃本歡 黃立煌 黃光照 黃汝 黃灶林 黃學政 黃環英 黃繼泉 黃培 黃躍才 傅松華 景民 曾元成 曾令和 曾甘露 曾金文 曾炳才 溫定源 董仲齡 董恩寶 蔣玉民 蔣興文 蔣瑞華 謝仁福 謝其天 雷純章 廖勝昌 翟建安 翟貴禮 蔡光延 蔡榕 蒲芝谷 譚光寅 潘文 黎純學 薛正貴 戴志清 魏如凡 魏禎祥

遺體火化

2008年8月26日上午,謝其天同志遺體在成都東郊殯儀館火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法醫人,共和國的法醫楷模,傑出的法醫學家謝其天同志的遺體,26日在成都東郊殯儀館火化。

謝其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8月2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0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發來唁電。

謝其天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王懷臣、曾省權、吳健、湯留生、岳得松、趙健、王光輝、張穎、張光華、簡勝彬等同志,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形式對謝其天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受王懷臣書記、曾省權廳長委託,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吳健,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四川警察學院黨委書記湯留生,省公安廳黨委委員、副廳長張光華26日專程前往成都東郊殯儀館為謝其天同志送別,並慰問其親屬。

成都東郊殯儀館禮堂莊嚴肅穆,哀樂低回。正廳上方懸掛著黑底白字的橫幅“沉痛悼念謝其天同志”,橫幅下方是謝其天同志的遺像。謝其天同志的遺體安臥在鮮花翠柏叢中,身上覆蓋著鮮紅的中國共產黨黨旗。

追悼會 追悼會

中國法醫學會、 四川省公安廳政治部、四川省公安廳辦公室、四川省公安廳刑偵局、四川省公安廳離退休人員工作處和省廳機關有關部門、刑偵局辦公室、刑事技術處、基礎工作處、偵查一處、偵查二處、偵查三處的負責同志,以及謝其天同志的生前友好和家鄉的代表也前往送別。

入土為安

謝其天同志的遺體火化後,骨灰盒安葬在成都東郊的金沙陵園。

金沙陵園是生者擁抱自然、返樸歸真的世外桃源,又是往者回歸自然的仙鄉福址。陵園位於成都東隅錦江區三聖鄉龍燈山,背靠龍泉山脈、跳跳河、白馬河如玉帶環繞。遠眺金沙遺址,近倚兩漢陵群,翠屏山、金寶山、萬佛山三山顧盼相向,形成前有江流,後有來龍,左有流泉,右有通衢,群山環抱,明堂開闊的絕佳堪輿格局,陵園地處淺丘形勢,占地460畝,和千秋佛國清涼古寺相鄰,與新建的東郊火葬場及成都市烈士陵園接隼,是關愛逝者、撫慰生者的生命家園;是生者與故人、養生與往生輕鬆對話的雙維空間。

謝其天之墓 謝其天之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