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金門·秋夜

《謁金門·秋夜》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創作的一首詞。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下片寫秋夜思的回聲。全詞使用了通感的手法,寫出了一貴人的秋夜思和餘思。

作品原文

謁金門 ·秋夜

秋帷里 。長漏伴人無寐 。低玉枕涼輕繡被 。一番秋氣味。

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 。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⑴謁金門: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調。又名《不怕醉》、《出塞》。

⑵帷:帳子。

⑶漏:古代計時的工具,用壺滴水的方法計算。這裡代指時間。

⑷玉枕:陶瓷枕,以示華貴之用物。繡被:指綢緞一類的被子,富貴人家的征示。

⑸已:前“已”,已經。末“已”,停止。

白話譯文

在秋夜的帳帷里,那計時的滿滴長久地陪伴著貴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漸漸涼了,輕薄的繡被已用上了,床上瀰漫了一片秋天的氣氛。

晨光浸透窗紙,窗外報曉的雄雞發出第一陣鳴聲,雞聲斷斷續續,又從耳邊傳來,天已亮了,但雞聲還未停息。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秋。是時,蘇軾在杭州通守任上。常與朋友游西湖、孤山,登柏山、竹閣,常遇少婦慕名求詞,蘇軾作詞以贈之,此詞就是其一。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秋夜思的涼色。“秋帷里,長漏伴人無寐。”不說貴人心不平靜,而說長漏與貴人為伴不能人眠,躺臥“秋帷”,煎熬“無寐”。“低玉枕涼輕繡被,一番秋氣味。”不說貴人秋思心涼,而說“玉枕”低枕而“涼”,“繡被”頓時而“輕”薄。這涼玉枕,這輕繡被,滲透著“一番秋氣味”,瀰漫在貴人的“秋帷里”。或許就是這“玉枕”、“繡被”、“秋氣味”,正是引起貴人“無寐”心涼的媒介。而這一幕就發生在夜色無聲的“秋帷里”。

下片,寫秋夜思的回聲。“曉色又侵窗紙,窗外雞聲初起。聲斷幾聲還到耳,已明聲未已。”長夜剛過,貴人本已心涼,全身心地浸透“秋氣味”,應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構建。詞人竟運用詞的有限文字,寫了“秋夜思”的續片,在光和聲上繼續做文章,因為光和聲最易撩動人的思想情感。“曉色”“侵窗紙”,點明早晨來臨;“雞聲初起”,表示劃破長夜的秋思,給“秋帷”人展示一線希望。晨光伴隨不停的雞聲,從“到耳”中給“秋帷”人帶來美好回聲。或許這“曉色”、“雞聲”的來臨,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綿綿夜思。而這一幕就發生在曉色有聲的“窗外”,令人長長回味。

全詞,寫一貴人的秋夜思和餘思,可詞中找不到一個“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麼”。詞人運用通感的手法,從色與聲的溝通、挪移中構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圖。上片,“秋帷”人一言不發,無聲勝有聲;下片,“雞聲”聲聲不斷,則是有聲襯無聲。

名家點評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石聲淮、唐玲玲《東坡樂府編年箋注》:此詞詠秋夜的人“不寐”。下闋四句,有三句寫雞鳴,用四個“聲”字,從曉色侵窗到天明,聽得很真切。這種客觀描寫,實在表現了無寐的人一腔心事,對雞鳴有特殊的感受。

作者簡介

謁金門·秋夜 謁金門·秋夜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蘇軾自幼奮厲有天下志,入仕之後,主張改革弊政。因不贊成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先後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後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舊黨執政,升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因不同意完全廢除新法,與執政者發生分歧,自請出知杭州、潁州等地。新黨再度執政,被遠貶惠州、儋州。後遇赦北還,卒於常州,諡文忠。蘇軾一生,政治上極不得意,然而在文學藝術上,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全才作家”。在詩、詞和散文方面,都代表著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著作有詩、文、詞集與《仇池筆記》、《志林》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