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物學獎

H.M.特明(美國人) A.V.沙里(美國人) G.D.斯內爾(美國人)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是根據19世紀末,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得·諾貝爾(1833~1896)生前的遺願,以其經營炸藥生產和油田所得的巨大財產作為基金而設定的,於1901年開始頒獎,每年一次。諾貝爾獎在最初設立時共分為5個獎項,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三個自然科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另設兩個獎項是文學獎、和平事業獎)。不論是一個國家還是個人,都把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視為在科技成就上的最高榮譽,而且還往往把一個國家獲得這三個獎的數量的多寡作為衡量這個國家科技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標誌。1968年又增設了一項經濟學獎,由瑞典國家銀行提供獎金,於1969年第一次頒獎。

生物學發展

追溯生物學的發展,可知它也經歷了萌芽期、古代生物學時期、近代生物學時期和現代生物學時期。

萌芽期

萌芽期是指人類產生(約300萬年前)到階級社會出現(4000年前),這時人類處於石器時代,原始人開始了栽培植物、飼養動物並有了原始的醫術,這些都為生物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古代生物學

但真正標誌生物學開始,則是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著有《動物志》、《動物發生論》等,集當時動物知識之成,為後人尊稱“動物學之父”。古希臘人提阿弗拉斯特(公元前371~287年),著有《植物史》等,後人尊稱為“植物學之父”。
古羅馬人蓋侖(公元129~199年)創立了醫學和生物學知識體系,在解剖、生理、胚胎、病理、醫療、藥物等領域均有新發現著作頗多,為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543年,比利時人維薩利出版《人體的構造》,創立了現代人體解剖學。1553年,西班牙人塞爾維特發現非循環途徑。1665年,英國人虎克首次提出細胞概念。
中國古代生物學
中國人華佗(約145~208年)創用麻沸散,創“五禽戲”療法。中國人賈思勰(約480~550年)著《齊民要術》,系統地總結農牧業生產經驗,提出相關變異規律;首次提到根瘤菌的作用。
中國人沈括(1031~1095年)著有《夢溪筆談》,該書中有關生物學的條目近百條,記載了生物的形態、分布等有關資料;書中第一次使用了石油這一名詞。1578年,中國明代醫生李時珍完成巨著《本草綱目》,該書記載藥物1892種,附圖1126幅。1688年,中國清代學者陳昊在《花鏡》一書中記載了植物嫁接法。

近代生物學

1838~1839年,德國人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指出植物和動物均由細胞組成,每個細胞能獨立起作用;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學說;奠定了現代進化論的基礎。在這段時期內,生物學的研究是以描述為主,因而又可稱為“描述性生物學階段”。
1866年,奧地利人孟德爾總結八年豌豆雜交試驗的結果,發表了著名的《植物雜交試驗》,提出遺傳因子學說和遺傳學的顯性律、分離率律和自由組合律。但沒有受到當時科學界的重視;直到1900年,孟德爾的這些遺傳定律才被重新提出,使生物學研究逐漸集中到分析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上來,生物學的發展進入“實驗生物學階段”。

生物學的發展與諾貝爾獎

自從1901年諾貝爾獎開始頒獎,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歲月中,生物學的發展便與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諾貝爾化學獎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諾貝爾化學獎頒獎的94次中,最多的是有關生物化學(即生物大分子)的研究。而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每次頒獎更是作為當時生物學發展的標誌。1953年,美國華特生和英國克里克提出DNA分子的雙螺鏇結構模型;1962年,英國人維爾金斯、克里克及美國人沃森,探明DNA的三維分子結構,這一成就被譽為“分子生物學的誕生”,以此獲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使生物學(生物遺傳學)的研究進入“分子生物學階段”。
在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的研究成果中,主要集中在生化、免疫、揭開生命的奧秘、遺傳基因、疑難疾病與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而這些恰恰又代表了生物學發展的方向和熱點。
當然,如今的生物學發展,他已分為微觀和巨觀兩個方向。微觀方面主要以生物工程(包含了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和發酵工程)為代表,從分子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巨觀方面主要以生態學為代表,解決全球性的資源和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不管生物學如何發展,他都是在研究全人類(包含所有生物)的生存與發展,研究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研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些研究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諾貝爾獎設立的宗旨正是要授予那些為全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生物學獎的歷屆得主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獲獎名單
時間 獲獎人及國籍 獲獎原因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
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
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9年 J.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
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華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藥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
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
W.P.墨菲 發現貧血病的肝髒療
G.H.惠普爾(美國人)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髮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
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衝動的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中頸動脈竇和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藥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
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
E.B.錢恩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H.W.弗洛里(英國人)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
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併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的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
P.S.亨奇(美國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國人) 發現鏈黴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國人) 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
H.A.克雷布斯(英國人) 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 J.F.恩德斯
T.H.韋勒 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套用
F.C.羅賓斯(美國人)
1955年 A.H.西奧雷爾(瑞典人) 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庫南德
D.W.理查茲(美國人) 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W.福斯曼(德國人)
1957年 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 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樂
E.L.塔特姆(美國人) 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萊德伯格(美國人) 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奧喬亞
A.科恩伯格(美國人) 從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
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
1961年 G.V.貝凱西(美國人) 確立“行波學說”,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 J.D.沃森(美國人)
F.H.C.克里克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1963年 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
A.L.霍金奇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A.F.赫克斯利(英國人)
1964年 K.E.布洛赫(美國人)
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
J.L.莫諾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A.M.雷沃夫(法國人)
1966年 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
H.K.哈特蘭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G.沃爾德(美國人)
1968年 R.W.霍利
H.G.霍拉納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M.W.尼倫伯格(美國人)
1969年 M.德爾布呂克
A.D.赫爾 發現病毒的複製機制和遺傳結構
S.E.盧里亞(美國人)
1970年 B.卡茨(英國人)
U.S.V.奧伊勒(瑞典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1971年 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G.M.埃德爾曼(美國人)
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的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
K.洛倫滋(奧地利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N.廷伯根(英國人)
1974年 A.克勞德
C.R.德·迪夫(比利時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G.E.帕拉德(美國人)
1975年 D.巴爾摩
H.M.特明(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R.杜爾貝科(美國人)
1976年 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爾曼
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爾伯(瑞士人)
H.O.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套用
D.內森斯(美國人)
1979年 A.M.科馬克 (美國人)
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瞄器(簡稱掃瞄器)
1980年 B.貝納塞拉夫
G.D.斯內爾(美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J.多塞(法國人)
1981年 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
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貝里斯德倫
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 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 N.K.傑尼(丹麥人)
G.J.F.克勒(德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C.米爾斯坦(英國人)
1985年 M.S.布朗
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
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 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 J.W.布萊克(英國人)
G.B.埃利昂 對藥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G.H.希欽斯(美國人)
1989年 J.M.畢曉普
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年 J.E.默里
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 E.內爾
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 E.H.費希爾
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
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 A.G.吉爾曼
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
1995年 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
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髮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等增有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 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
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 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
1998年 芬奇戈特 (Dr. Robert Furchgott)
伊格納羅教授(Professor Louis Ignarro) 發現氧化氮可以傳遞信息
穆拉博士(D r. Ferid Murad)(美國人)
1999年 君特-布洛伯爾(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有內部信號決定蛋白質在細胞內的轉移和定位
2000瑞典人阿爾維德-卡爾森、美國人保羅-格林加德和美國人埃里克-坎德爾:人類“神經系統信號傳輸”領域做出的突出貢獻
2001美國弗里德-哈特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勒蘭德-哈特韋爾(Leland Hartwell)、英國皇家癌症研究基金會的保羅-諾斯(Paul Nurse)與他的同事蒂莫希-亨特(Timothy Hunt):在有關控制細胞循環的研究中做出重要發現,他們確認了控制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真核細胞在內的主要分子。
2002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和約翰-蘇爾斯頓:發現了器官發育和細胞死亡的基因規則
2003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表示,來自美國的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重大發現
2004美國科學家理察-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05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細菌———幽門螺桿菌
2006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發現了RNA(核糖核酸)干擾機制
2007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在幹細胞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2008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及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發現了人乳頭狀瘤病毒和愛滋病病毒
2009 貝爾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舊金山大學的伊莉莎白·布萊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以及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以表彰他們發現了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
2010年,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