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概述
諾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以諾曼第公爵威廉(約1028~1087)為首的法國封建主對英國的征服。1066年初,英王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在位)死後無嗣,威塞克斯伯爵哈羅德二世被推選為國王。威廉以愛德華曾面許繼位為理由,要求獲得王位。
1066年9月末,威廉召集諾曼第、布列塔尼、皮卡迪等地封建主進行策劃,率兵入侵英國。英王哈羅德迎戰。10月14日,雙方會戰於黑斯廷斯。英軍戰敗,哈羅德陣亡,倫敦城不戰而降。12月25日,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為英國國王,即威廉一世(征服者)。諾曼王朝(1066~1154)開始對英國的統治。殘存的英國貴族頑強抵抗,均遭殘酷鎮壓。1071年,威廉一世鞏固了他的統治,獲得征服者的稱號。
諾曼征服加速英國封建化的進程。威廉一世建立起強大的王權統治,沒收反抗的盎格魯薩克遜貴族土地,分封給隨他而來的法國封建主。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積的大小,提供一定數目的騎兵,並親自率領他們為國王作戰。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給下級,也要求他們提供騎兵。通過這種土地分封建立起封建土地的等級所有制。威廉一世還極力擺脫教皇對英國教會的干涉,把英國教會控制在自己手中。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國貴族進行統治。在統治機構、法律上仍沿用英王舊制。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禮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國封建主都須以對國王效忠為首要義務的原則,同年還進行了全國範圍的土地調查。諾曼征服後,在英國出現了封建莊園,封建領主是莊園最高統治者,大部分農民喪失人身自由,淪為農奴。
戰爭起因
1066年,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逝世,由於膝下無子,引發王位繼承問題。諾曼第公爵威廉與哈羅德皆聲稱有王位繼承權。
戰爭過程
在11世紀肇始之際,也就是諾曼人在現在的法國北部定居大約100年之後,他們開始作為歐洲的軍事列強迅速崛起。此時,雖然這些北歐海盜的後裔已經變成了基督徒,並且說著法語,但他們骨子裡仍然是一群武士。諾曼人在義大利取得了第一場勝利,但他們最偉大的成功卻是在1066年征服英格蘭。
大約在1016年以後,諾曼的貴族開始到義大利尋求冒險。一開始,他們只是作為僱傭兵在其他民族的軍隊中作戰。後來,諾曼人慢慢地占領義大利的南部地區。在義大利,諾曼人勢力的日益強大導致了他們與盤踞在北方的教皇利奧九世之間的戰爭。1053年,教皇的軍隊與諾曼人在義大利南部的奇維特拉遭遇。人數雖不占優勢但全部都是騎兵的諾曼軍隊分左、中、右三個區域列成陣式。阿弗薩的里查德麾下的右翼主力攻擊並驅散了教皇的騎兵。然後,由里查德親自率領的騎士兵團從教皇步兵的身後實施包邦部諾曼人的騎兵主力則從正前方發動攻擊。諾曼人將敵隊騎兵之間,在經過艱苦的搏殺之後。最終贏得了戰鬥甚至連教皇也成了他們的俘虜。
然後諾曼人從他們在義大利的南部邊界向阿拉伯治下的西西里島發動了攻擊。1061年5月,羅傑攻擊並占領了西西里城。由於騎兵在諾曼人的作戰戰術中非常重要,羅傑只能冒險將騎士們所用的戰馬用船從義大利本土運送到西西里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一種行動似乎並無奇特之處,但是在中世紀,運送戰馬漂詳過海去打仗無疑是勇敢而新奇的發明。
正當羅傑展開徵服西西里全島的漫長戰事之際,他的哥哥羅伯特·吉斯卡爾(Robert Gulscard)把拜占庭人清出了義大利南部。在諾曼人剛剛到達義大利南部時,那裡還是拜占庭帝國的一部分。而到1068年,就只剩下亞得里亞海(Adriatic)達的港城巴里(Bari)尚在拜占庭的控制之下。是年8月,吉斯卡德包圍了該城,並用船隻封鎖了海港的出口。在堅守長達三年之後,巴里城終於陷落了。
1081年,吉斯卡德包圍了拜占庭的沿海城市都拉佐(Durazzo,現在阿爾巴尼亞境內的都拉斯)。這一次他遇到了麻煩,因為有一支龐大的拜占庭軍隊前來救援。在隨後的戰鬥中,拜占庭的步兵精銳瓦蘭吉衛隊(Varangian,本身也是北歐海盜出身)一開始就把諾曼騎兵趕回了大海。面對士兵們由於潰敗而帶來滿臉恐懼,吉斯卡德把那些驚慌失措的騎士集合起來,以求孤注一擲。他率領部下發起最後的、猛烈的也是必勝的攻擊。拜占庭軍隊被擊潰了。
但是,這場勝利並不僅僅是騎兵的功勞。諾曼人在戰鬥中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於他們的騎兵和弓箭手已經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當騎士和弓箭手試圖各自獨立地戰勝敵人時,他們往往面臨巨大的困難。但當他們通力合作時,他們卻變得令人恐怖。在都拉佐,諾曼弓箭手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壓制住了瓦蘭吉刀斧手的進攻,用箭而驅散了敵軍密集的陣列、並為騎士們做好充分準備發起衝鋒創造了機會。
1083年,拜占庭人又奪回都拉佐。兩年之後,羅伯特‘吉斯卡德因病去世。在西西里島,他的弟弟羅傑的聲勢越來越強大。1093年,他攻占了全島,從而使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全部落入了諾曼人之手。
1066年1月,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將王位傳給具有盎格魯撒克遜血統的貴族哈羅德.高德文森(Harold Godwinson),諾曼第的威廉公爵自稱愛德華選中他為英格蘭的合法國王繼承人。事實上,當哈羅德於1064年在諾曼第沿海被擊沉成為威廉的階下囚之後,他本人迫於威廉承諾拱讓英格蘭的王位。然而,一旦回到英格蘭,哈羅德並無為威廉讓位之意。威廉不得不動用一支龐大的軍隊大舉入侵英格蘭,用武力硬是把皇冠從哈羅德頭上奪了過來。
哈羅德清楚威廉正在籌劃一次進攻。他把軍隊駐紮在英國南一線,對敵船的動向保持嚴密的警戒。然而直到1066年一直沒有發現諾曼人的入侵船隊,於是哈羅德便把軍隊撤退。在英吉利海峽的另一邊,諾曼人的船隊已經整裝。在向英格蘭發動進攻之前,威廉耐心地等待著發動進攻的時機,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3月18日,英格蘭遭到了攻擊——但卻不是來自諾曼第!同視艦哈羅德王位的挪威人哈拉爾德·哈德拉達(Hadrada)在英格蘭北部登入,並於9月20日在約克外的福爾福德(Fulford)一役中擊敗了哈羅德的將領。在倫敦的哈羅德迅速揮師北上。9月25日,他在約克城斯坦福橋(Stamford)經過慘烈的戰鬥一舉擊敗了哈軍隊。然而,哈羅德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戰場,就不得不地揮師南下,途經倫敦補充軍隊後,去面對南方新的威脅,諾曼人登入了。
威廉於同年9月28日在英格蘭南部海岸登入,並在黑斯廷斯(Hastings)建立了一個據點。他命令部隊洗劫當地的村莊,收集食物並同哈羅德開戰。10月13日,威廉得知哈羅德從倫敦率領部隊到達了這一地區。從倫敦到黑斯廷斯有55英里),而這些盎格魯—撒克遜人僅僅花了48小時就趕到,考慮到當時英國糟糕的路況,只不過是一條條泥濘的,部隊長途跋涉的疲憊,這是場何等艱苦的行軍!
諾曼征服對英國封建制度的影響
諾曼征服前的英國封建制度
諾曼征服前,英國社會的政治制度是 貴族民主制,國王和賢人會議共同實行統治。國王雖然把一些政治權利下放給了教俗貴族,但不普遍。當時也曾出現過國王的賜地,但這種賜地是無條件的或者僅以服軍役為條件,沒有建立起國王與受地者之間的君臣關係。只有在諾曼征服後,國王成為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土地分封,建立了完備的封建君臣制度,從而使英國最終建立了具有上述兩大特點的封建政治制度。
英國社會的封建化過程開始於公元七世紀時的盎格魯· 撒克遜時代。這時, 按地域構成的農村公社取代了 氏族公社。此時的土地制度是國王地產和貴族的土地。七世紀末, 這種土地制度已有變化:一是份地的占有不均了,二是出現領主與依附者。從統治階級內部來看, 七世紀中葉以後, 盎格魯撒克遜國王開始封贈土地。如公元679年, 肯特國王赫洛塞爾給布列烏德修道院院長的賜地文書說“ 為了我的靈魂得救, 今把… …土地賜予你布列烏德和你的修道院。照我和我的官員所標明的眾所周知的疆界, 你可持有和占有這些, 並且你的後任繼續擁有這些, 任何人都不能反駁。”在7—9 世紀的593件賜地文書中, 除29件之外都是授予教會的。由此可見, 通過國王賜地, 大量農村公社的公有地轉到了教會手中。這時的賜地是一種不帶任何附加條件的贈予, 恩格斯稱之為“ 真正的饋贈” , 這種賜地成為白由的、世襲的、完全私有可以買賣、讓渡的財產。受地者不受到國工或農村公社對工分土地的最高統治權的約束所以這種賜地與其說是賜地, 無寧說是賜給一種統治權。教會因此成為賜地上的最高統治者, 他們構成 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仆退是教會與國王之問井沒有因士地的收授形成臣服關係。
上面, 我們分析了諾曼征服前英國封建化的過程。可以看出, 從整個社會來看, 一個擁有大地產的封建統治階級已經形成, 在封建領地內, 領主與依附者之間形成了剝削與被剝削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但是從社會上層看, 國王還未轉化成封建專制君主, 國王與賢人會議共同治理國家, 其政治制度還具有某些民主色彩。其次, 統治階級內部還未產生封建等級, 國王與貴族還未構成封建君臣關係。
諾曼征服後的英國封建制度
諾曼征服導致的最直接可見的變化就是王權的興起和 封建制度的完備。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封建 制度在盎格魯- 撒克遜時期的英格蘭已經萌生。在盎格魯- 撒克遜人入侵 不列顛的過程中,國王常常把掠奪來的土地封賜給自己的親兵哥塞特。 土地私有的形式稱作“特許保有地”或冊地。此種封地在基督教傳入後,採用了 羅馬的文書冊封方式,所以被稱作“文書地”。受封人對文書地享有完整且充分的所有權,可以將文書地轉讓、出賣或者贈與他人,或者再進行二次分封。現存最早的麥西亞王國在672 /674年的一份賜地文書上寫道:“從今天起,我把我的賜予權、承認權、轉交權和指派權給予你們。”英國 史學家梅特蘭認為,文書地的冊封“與其說是賜地,毋寧說是一種政治權力,賜的不是一種所有權,而是一種特權”。 可見,在11世紀諾曼征服以前,封建土地制度已經在英格蘭萌生。
諾曼征服是英國史上的一個大事件,它為600年來盎格魯 薩克森封建制度的發展做了一個總結,又開創了英國封建制度全盛時期的新時代、新局面,從諾曼征服到 亨利二世統治結束近一個半世紀,英國封建制度從基礎到上層建築全面建立,到13世紀達到極盛。
諾曼征服為英格蘭帶了了強大的王權,在強大王權的作用下,威廉一世沒收了所有公開反叛者的土地,除了將一部分土地留作己用外,將其他土地作為“戰利品”分封給追隨他的諾曼貴族及軍事隨從。沒有參與反抗的 英吉利人仍保留原有的土地,但必須承認自己的土地是從 征服者威廉那裡得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尊奉威廉為最高領主。由此,威廉實際上成為了英格蘭最高土地的所有者。比較法學家K·茨威格特曾這樣評價道:“威廉一世及其後繼者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一種等級森嚴、整齊劃一和組織結構比較簡單的封建制度,國王是最高的封建領主。”據統計,直接領受國王封地者稱作國王的直屬封臣,共1400餘人。領地較大、年收入100磅以上者約180人,稱作男爵。其中有12人是威廉一世的親屬或最受威廉寵愛的諾曼大貴族,他們共占全國1 /4的土地。男爵們分別向國王提供一定數量的騎士義務,大男爵提供40 - 60名,中小男爵提供10 - 40名,其餘的1200人是騎士,只領有一塊采邑,只承擔一名騎士義務。 教會同樣承擔騎士義務,高級教士全都成為威廉的直屬封臣。占地教多的坎特伯雷主教、 林肯主教、溫切斯特主教、 伍斯特修道院院長分別承擔60名騎士,領地較少的 拉姆齊修道院院長只承擔4名騎士。
當土地分封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時,由此產生了國王是全部土地所有者的觀念,這進而成為不久之後英格蘭“末日審判”的起點和成果。自1085 年聖誕節後兩年時間裡,威廉開始了所謂“末日審判”的調查,調查的內容涉及到每戶有多少耕地、多少人口,人口是農奴抑或 自由人,耕地是農奴份地還是自由土地;調查財產項目繁多,從不動產土地、房屋到動產耕牛、豬羊,甚至鵝鴨、餐碗都在調查之列,以上均需一一登記在冊,使人有如 末世來臨之感,最後將調查結果稱之為《末日審判書》。緊接著,威廉於1086年8月1日在 索爾茲伯里召開誓忠會,要求所有等級的領主參加。大多數封建主到會,向威廉王宣誓效忠, 達成了“索爾茲伯里誓約”。英國學者布勒德在《英國憲政史譚》描述說:“無論如何,自1086年以後,所有佃戶,不問其所領之土地系直接得之於王者,或間接得之於貴族地主者,其對於王均屬直接之人民。姑無論其間接屬之於貴族地主也,所謂率土之濱,莫非 王臣是也。”即國王的直屬封臣再分封土地時,次一級封臣除宣誓:“因為須有您的土地,我將效忠於您”外,還必須附加一句:“除效忠國王之外”。因此,在英格蘭國王是名符其實的最高統治者,所有封建土地持有者都是國王的封臣。
意義
英國 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結束, 諾曼第王朝建立。 古英語的發展進入低谷。由於 諾曼第人在建國之初,就對 法國國王承諾臣服 法國、說 法語,因而諾曼征服後的政府用語為法語。
政治制度
保留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習慣法,將原有的地方行政區劃分為三十六個郡(shires)。以諾曼人的政治機構王廷(curia regis),取代盎格魯-撒克遜人原有的賢人會( witenagemot or witena gemot)。王廷由主教、修道院院長、大地主組成,每年召開三次會議,但國王能隨時召開。除此之外,國王另有由親信組成的內圈組織,稱為小會議(small council)。王廷則擴大成為後來的國會,小會議演變為政府。
英法關係
英國再次融入 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 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 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 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 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 法國, 英國才與 法國一起參與了 十字軍東征。而兼任 英國國王的 諾曼第公爵一直覬覦法國王位,這也成為 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英格蘭文化的發展
英語中開始夾雜大量 法語辭彙,多為 政治、 法律、 宗教、 食品方面的詞語。以下是一些例子:
法文 | 英文 | 中文翻譯 |
---|---|---|
cité | city | 城市 |
duc | duke | 大公 |
baron | baron | 男爵 |
juge | judge | 法官 |
armée | army | 軍隊 |
ennemi | enemy | 敵人 |
garde | guard | 門衛 |
prison | prison | 監獄 |
libertée | liberty | 自由 |
limon | lemon | 檸檬 |
beuf | beef | 牛肉 |
saumon | salmon | 鮭魚 ( 三文魚 ) |
herbe | herb | 草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