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經濟

“諸侯經濟”的基本內涵主要是指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所嚴重存在的各個地方一味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視國家全局利益和社會整體效益的一些錯誤做法,說白了就是占山為王,搞地方割據,互相封鎖,各自為政。政績是官員的護官符。催生"諸侯經濟"的根本原因是地方官員的所謂政績觀念,要升官,要有政績,就要乾出點驚天動地的大業,新官上任三把火,其中之一就是把當地變成一個巨大的建築工地,或大拆大建,或招商引資,或違規搶上項目,或對外封鎖,目的就是一個,政績是個硬道理,有了政績就有底氣,就有官帽。

說法由來

“諸侯經濟”這一說法據說最早是由胡鞍鋼博士在1990年提出的,他當時的大意是說,改革中權力下放使中央的整合能力下降,使地方割據勢力興起,使得“諸侯經濟”盛行。

對於諸侯經濟的提法,不少學者持有不同看法。于光遠就說過“我自己不用也希望別人不用或者少用諸侯經濟這樣的語言。這個名詞明顯地有指責地方搞封建主義的含義。”魏傑也認為,說在我國形成諸侯經濟、出現政治分裂不過是危言聳聽。我並不想介入這些無謂的爭論之中,我只是覺得在我們的生活現實中客觀存在著的一些現象,除了用諸侯經濟現象來概括以外,似乎再很難找到比這更合適的字眼了。

中國市場被分割成了許多塊。儘管各地各具特色是理由之一,但地區間人為設定的壁壘卻是主要原因。這些異想天開的荒誕劇,就是從地方局部利益出發,以鄰為壑,劃疆而治,搞諸侯割據式的土圍子,全然不顧國家的整體利益,嚴重地干擾了國家的巨觀大計。

說法發展

我們必須承認,“諸侯經濟”現象的滋生和蔓延是有著其一定的制度基礎的,在過去高度集中的計畫經濟體制條件下,是絕對不可能出現“諸侯經濟”現象的。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我國經濟改革其特色之一是層層放權,由此構成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內容。這種以地方政府作為經濟行為主體的改革,對於釋放舊的中央集權體制下受到壓抑的經濟能量,無疑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很快它就顯示出了與巨觀調控機制的對立,尤其是與市場經濟本質的差異。進入90年代後,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模式的新一輪改革,再次遇到了中央和地方以及不同地區之間利益的衝突。在這新的一輪改革中,放權已不再成為改革的主要動因,以利益結合、要素跨省區流動和資源最佳化配置為主要內容的區域市場,成了全國統一的市場經濟賴以建立的基礎。可以說,放權式的改革不僅在體制上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背離,而且在釋放經濟能量方面也走到了它的盡頭,因而應了一句古話,“物極必反”,於是“諸侯經濟”便蔓延開來。

危害

諸如此類的經濟方式,在經濟基礎上分裂了各地區間的聯繫,區域的經濟交流必然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且造成地方保護主義,更不利於全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會嚴重的影響我國的經濟戰略規劃和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