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效果評估

諮詢效果的評估:諮詢效果的評估是指對諮詢過程實施方案的評估,不是一定要到諮詢結束時才進行,在諮詢過程中就應該不斷地總結、評估諮詢效果,及時對諮詢進行調整,可以在諮詢的任何時間內進行。

概念

諮詢效果的評估是指對諮詢過程實施方案的評估,不是一定要到諮詢結束時才進行,在諮詢過程中就應該不斷地總結、評估諮詢效果,及時對諮詢進行調整。但結束前的評估是對整個諮詢過程效果的評價,就顯得更全面、更重要。諮詢效果評估可以在諮詢的任何時間內進行。

評估維度

1、求助者對諮詢效果的自我評估(自評)。儘管這一指標是主觀的,但卻是評估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標之一。求助者因為存在具體或心理問題,前來尋求諮詢師的幫助,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諮詢,求助者自己可以感到心理問題或症狀是否有了緩解或改變。例如,求助者原來認為自己害怕的事物現在不再害怕了,原來無法接受的現實現在開始正視了,對自己的滿意程度上升了。

2、求助者社會功能恢復的情況。求助者原有心理問題影響到社會功能,經過諮詢,求助者的社會功能恢復了。例如,開始正常上班、上學,可以與人正常交往相處,工作、學習效率提高,等等。

3、求助者周圍人士特別是家人、朋友和同事對求助者的評定(他評)。例如,他人報告求助者不再亂發脾氣、摔東西,與父母或孩子的關係融洽了。

4、求助者諮詢前後心理測量結果的比較。例如通過諮詢,求助者某些心理症狀的量表分數得到改變,表明諮詢取得了哪些效果。

5、諮詢師的觀察與評定。根據諮詢師的觀察,求助者在情緒、認知和行為等方面的變化,如自我評價更積極、敢於面對困難,等等。

6、求助者某些症狀的改善程度。原來困擾求助者的心理、生理症狀的改善情況也可以是評價諮詢效果的指標之一。

諮詢效果的階段性、全程性分析

一個完整的心理諮詢過程是由若干次諮詢及一系列步驟所組成的。如何使每次諮詢既有獨立性又有連續性,達到循序漸進、步步提高的效果,是需要諮詢師好好把握的問題。

每次諮詢都應該有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有諮詢目標,有進入、有高潮、有收尾,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諮詢單元。每次諮詢都應體現出一定的效果,只有這樣,求助者才會有信心繼續諮詢。特別是在中國當前的情況下,諮詢次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求助者,如果沒有諮詢效果,有的求助者可能不再前來諮詢了。而如果有些求助者的問題只需一次就能解決,也沒必要再讓求助者浪費時間和精力。因此,每次諮詢都有一定的獨立性,有始有終,有一定的效果,那么最後實現諮詢目標或求助者症狀的改善都會變成水到渠成的事。

影響因素

在評價心理諮詢效果時,會遇到許多不同的條件和複雜的因素,因而造成對諮詢效果評價的困難以及一系列矛盾的結果。

諮詢效果的標準問題

如何確定一個求助者的心理狀況好轉或痊癒呢?通常是靠求助者自己的主觀報告和諮詢師的報告,但兩者都不一定可靠。與軀體疾病不同,求助者的(特別是心理異常者)的報告有時缺乏可信度。有許多原因可以使求助者聲稱自己有所好轉或已經痊癒了。臨床心理學中所謂“您好一再見”效應( Hello - Goodbye effect)在心理諮詢中確實存在。即求助者最先來諮詢時,常下意識地表示自己的問題很嚴重,希望得到幫助。隨著諮詢的進行,求助者得知諮詢師的方法已用得差不多,或者對諮詢師產生懷疑,或不願得到心理幫助時,這時求助者就敘述自己的感覺好多了,聲稱受益於諮詢,感謝諮詢師,再見道別了。這很難真實地反映諮詢效果,實際上求助者的報告無非是出於社會期望的動機。至於諮詢師方面的評價,有時也存在很多問題,因為療效標準取決於各諮詢學派的不同理論。精神分析學派將療效部分地定義為能夠在意識領域內體驗到原先是潛意識的感和思想,而行為主義學派則設法克服由特定境遇引起的症狀,他們感興趣的不是潛意識與意識體驗的關係,而是患有廣場恐懼症或社交恐懼症的求助者能不能走出家門與人交往,並感受到交往的快樂。進一步說,諮詢效果的評估並不是單一的,按不同的評價標準可以有不同的結果。

安慰劑作用

曾有研究報告表明(D.Frank),65個精神科患者在服用無任何作用的“藥物”之後,競有一半人的症狀顯著的好轉。研究者認為,這一現象是患者對治癒的期望產生的。這種安慰劑效應在心理諮詢中也存在。有人曾對安慰劑的作用做過分析,認為例如經典精神分析的效應源於求助者的選擇、消除對罪惡感的疑慮、結束了諮詢等因素。即選擇過程使人們產生最大的諮詢反應;消除疑慮強調了求助者沒有白費時間,成效是水到渠成的;諮詢即將結束,諮詢能夠告終就是證明求助者已經“治癒”了。

相互作用的複雜性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雙方的互動作用是不停頓的,他們之間的關係對心理諮詢產生的後果也是連續的。求助者在接受心理諮詢的同時,也可能接受其他人的幫助,這就給評定諮詢效果帶來了另一個難題。諮詢進程中的進步,或許是受益於其他人的幫助,或者是因為生活處境的改善,而這種改善,也可能是心理諮詢轉變了求助者的態度和行為的結果。於是,確定諮詢效果產生的原因就變得很複雜了。

在評定心理諮詢效果時,除了上面講到的困難外,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因素,如求助者預先經過選擇的問題;診斷和諮詢不夠確切或錯誤的問題;用以說明諮詢效果的被試樣本問題;評定諮詢效果所用的方法以及前述自然緩解問題等。

如何做好心理評估

1、設對照組。除了諮詢組作為研究對象外,還需要設立未做諮詢的組進行對照研究。而且,對照組在動機、年齡、性別、問題類型及嚴重程度和病程長短等方面,都應儘量與諮詢組相似。

2、隨機安排。然後,應隨機分配求助者到諮詢組及非諮詢組,最好是兩組人都不知道誰正在接受諮詢。但問題是在採用藥物治療時,這樣做並不難,只要讓一組人真的服藥,另一組人則給安慰劑就可以了。可是這種雙盲法用在心理諮詢中時,比如運用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時,幾乎無法仿效。在這種情況下,最好跟那些尚未諮詢的求助者說,他們被安排在下一批,還要等幾個月。

3、客觀評分。一對料想到可能發生變化的行為應事先講清楚。諮詢前、諮詢中及諮詢後,對那些關鍵性的變化(如焦慮、性慾、社會能力等)必須由客觀的觀察者採用可靠的技術進行評價。求助者和諮詢師的報告都不一定可靠。考慮諮詢師的勝任能力,應由最有能力的諮詢專家選用最適合的諮詢方法。這樣一旦諮詢失敗,既不可能埋怨諮詢師缺乏經驗,也不會責備諮詢方法不合適。

4、進行隨訪。諮詢開始3—6個月後、諮詢結束時、數年之後,都要對療效進行評價,這樣才能說明心理諮詢的近期療效和遠期療效。

注意事項

1、在評估諮詢效果時要注意以下可能出現的情況。通常來說,有些求助者在諮詢剛開始時就明顯地表現出一時的明顯改善,猶如“蜜月”反應似的,顯著地減輕不安、煩惱、憂鬱等情緒上的症狀。這樣的情形可能有幾種原因,首先是由於跟諮詢師接觸,覺得可以依靠諮詢師解決問題,因而感到放心和輕鬆。有的是想討好諮詢師,馬上描述症狀的改善或問題的解除,讓諮詢師覺得諮詢有效而高興,以換取諮詢師對自己進一步的關注。無論如何,這種初期的改善是一時性的,只表現在症狀方面的減輕,但不是長久性的變化。蜜月反應過後,就又恢復到原有問題狀態。然後隨著諮詢的進行而重新開始緩慢地出現效果。首先呈現的是症狀的減輕,接著可以觀察到行為方面的改進,同時也可以逐漸發覺求助者對事情的看法與價值觀的修正,等等。這樣的改善,可以呈現起伏的過程,一時好,一時壞,然後逐步地往復愈的方向進行。到了末期,經過長久的時間,才能開始發覺性格上的輕度改變,表現出明顯的諮詢效果。這種性格上的改變,只有年輕人才能容易發覺,而且有時是諮詢過程停止後,在數年後的追蹤調查時才可以發覺。總之,在諮詢過程中,可以觀察到求助者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的不同性質的改變。

2、求助者症狀改善與問題的解決,也可能經由諮詢以外的諸因素而發生。最顯然的就是所謂自然復愈。大凡個體都有自己恢復原狀的能力,只要時間足夠,自己就利用本身的能力而恢復健康的狀態。有許多人沒有經歷諮詢的過程而仍可復愈,有些就是實際生活環境裡所產生的外來因素影響了人們的心理狀態。例如,跟鬧翻了的戀人又和好了,老師或領導的態度更改了,所欠的債償還了,或者原來所患的軀體疾病復愈了,等等,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幫助求助者改善狀態。相反,所經營的生意倒閉,發現配偶的婚外情,夫妻決定分居,和戀人分手,家人去世,考試失敗,等等,這些生活上的打擊,都可以嚴重地影響求助者的心理,即使諮詢進行得適宜,仍會使心理症狀與問題惡化。因此,在評估諮詢療效時,需要動態地、全面地分析各種有關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