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論語》是我國一部重要的經典著作,成書年代在春秋戰國之際。它是孔子的學生及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並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
今本《論語》共二十篇。其思想核心是“仁”“禮”“義”。漢朝時,流傳過三個版本,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東漢末年,鄭玄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並以《魯論語》為底本,重新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解詞。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失傳了。
以後各代版本主要有:魏國何晏的《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論語義疏》,宋朝邢晏的《論語註疏》,明朝朱熹的《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等。
作為儒家重要的經典,《論語》並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每一條就是一章,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而且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
《論語》首創了語錄體,該種體裁語言表達精練,形象生動,對後世影響極大。
以今天的眼光看,《論語》有著不可避免的時代性糟粕和消極之處,但它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則反映出了古人對人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與總結。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兩千多年,但它對今天的經濟、文化、社會等發展同樣有著借鑑作用。
限於篇幅本書只是對《論語》進行了節選。
編輯推薦
名家提煉,精髓透視,經典批註,閱讀快,記憶深。叢書亮點:新理念與名家一起品讀名著,由名家全程陪讀,對精彩情節、重點段落、經典對白、典型人物性格、寫作特色給予詳細批註,對要點篇章、關鍵語段、疑難字詞進行深度分析,讓學生在輕鬆愜意的氣氛下汲取名著營養,提高人文素質。獨創性原文旁添加批註,便於讀者理解與學習,真正達到讀得快、記得深,讀、思、用相結合的目的。有梯度的欄目設定,最大程度地開發潛能。權威性語文新課標指定必讀中外名著;由著名作家肖復興主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紀連海推薦。超值性每本定價均為超值價9.9元,9.9元不僅萃取了名著原文精華,還包含了著名專家全程品讀。真正實現讓所有學生都讀得起名著。
作者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父親早死,幼小的孔子很早就和母親一起過著貧困的生活。他年輕時做過“委吏”(管理倉庫)、“乘田”(掌管牛羊畜牧)等小官。魯定公時,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與司徒、司馬、司空三卿並列)。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史記·孔子世家》),在魯國成為名義上的行政首腦,在自身政治生涯中達到了頂峰。 因為政治觀點和當時主宰魯國政權的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不一致,被迫離開魯國前往列國週遊遊說,希望在別的國家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先後到過衛、宋、陳、蔡、楚等國,但最終都沒有獲得重用。 孔子晚年回到魯國一心一意講學和整理古代文獻資料,並曾經整理刪定《詩經》《尚書》等名著,而且根據魯國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刪修,使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 為了讓自己的政治主張得到貫徹,他對教育非常重視。據說,孔子的學生多達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被稱作“孔門七十二賢”。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集中地見諸於《論語》一書。此書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它的思想內容、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造就了我們民族的血液,沉澱在我們的生命中,鑄成了我們民族的個性。
目錄
序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文摘
學而第一
精彩導讀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可見《論語》在古人心中何等重要!孔子便是從日常生活、學習入手,循循善誘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告訴了我們一個人應該怎樣讀書、學習以及如何做人,為我們提高自身修養提供了可靠的行動指南。那么,從哪些現象可以認識和掌握真理呢?我們又該怎樣對待真理才是正確的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詞
子:男子尊稱,這裡指孔子。說:同“悅”。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地進行溫習,不也是很讓人高興的事情么?有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拜訪,不也是一件很讓人高興的事情么?別人不了解我們,而能夠不生氣,不也是一個君子的風度么?”
名家品讀
人非生而知之者,沒有學習的能力就不能獲得生存的本領,學習本領需要的是艱苦的努力和不斷的進取。而學習的過程,既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有趣,但是,也並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苦不堪言。人們的知識都是通過不斷重複而得到的,那種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境界,並不是我等一般人的能耐,近乎於傳說罷了。也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複,才能把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斷地消化吸收,最終掌握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