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嫉妒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其實每一個埋頭深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 應當注意的是,那種驕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來嫉妒的。

基本信息

作者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
《論說文集》最能體現培根的寫作風格:文筆優美、語言凝練、寓意深刻。這本書中的文章從各種角度論述了他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許多獨到而精闢的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這本書中獲得薰陶指導。如:
“一個自身無德的人見別人有德必懷嫉妒”。
“沒有友誼,則世上不過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諫”。“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鳥中的蝙蝠一樣,永遠是在黃昏中飛的。疑心使君王傾向專制,丈夫傾向嫉妒,智者傾向寡斷和憂鬱。”
“狡猾就是一種陰險邪惡的聰明。一個狡猾人與一個聰明人之間,卻有一種很大的差異,這差異不但是在誠實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順境的美德是節制;逆境的美德是堅忍。這後一種是較為偉大的一種德性。”
培根一生在學問上成就很大,然而作為政客他飽嘗了仕途之艱辛。做女王掌璽大臣的父親去世後,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當政,他才逐漸得到升遷,先後擔任過法院院長、檢察長、掌璽大臣等,還被封男爵、子爵等貴族尊號。然而,後來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職。成為平民之後,培根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學問研究中,他最終成為中世紀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創始者。1626年4月培根離開了人世

內容

在人類的各種情慾中,有兩種最為惑人心智,這就是愛情與嫉妒。這兩種感情都能激發出強烈的欲望,創造出虛幻的意象,並且足以蠱惑人的心靈——如果真有巫蠱這種事的話。
所以,我們知道在《聖經》中把“嫉妒”叫做一種“凶眼”,而占星術士則把它稱做一顆“災星”。這就是說,嫉妒能把兇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僅如上,還有人認為,嫉妒之毒眼傷人最狠之時,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為春風得意之時。這一方面是由於這種情況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銳利;另一方面是由於在這種情況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擊。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哪些人容易嫉妒,哪些人容易招來嫉妒,以及哪種嫉妒必於公妒,公妒與私妒有何不同。
無德者必會嫉妒有道德的人。因為人的心靈如若不能從自身的優點中取得養料,就必定要找別人的缺點作為養料。而嫉妒者往往是自己既沒有優點,又看不到別人的優點的,因此他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一定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
嫉妒者必須是好打聽閒話的。他們之所以特別關心別人,並非因為事情與他們的切身利害有關,而是為了通過發現別人的不愉快,來使自己得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
其實每一個埋頭深入自己事業的人,是沒有功夫去嫉妒別人的。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慾,能享有他的只能是閒人。所以古話說:“多管別人閒事必定沒安好心。”
一個後起之秀是招人嫉妒的,尤其要受那些貴族元老的嫉妒,因為他們之間的距離改變了。別人的上升足以造成一種錯覺,使人覺得自己仿佛被降低了。
有某種難以克服的缺陷的人——如殘疾人、宦官、老年人或私生子,是容易嫉妒別人的。由於自己的缺陷無法補償,因此需要損傷別人來求得補償。只有當這種缺陷是落在一個具有偉大品格的人身上時才不會如此。那種品格能夠讓一種缺陷轉化為光榮。負著殘疾的恥辱,去完成一件大事業,使人們更加為之驚嘆。像歷史上的納西斯、阿蓋西勞斯和鐵木爾就曾如此①。
經歷過巨大的災禍和磨難的人,也容易產生嫉妒。因為這種人樂於把別人的失敗,看作對自己過去所歷痛苦的抵償。
虛榮心甚強的人,假如他看到別人在一件事業中總是強過於他,他也會為此產生嫉妒的。所以自己很喜愛藝術的阿提安皇帝②,就非常嫉妒詩人、畫家和藝術家,因為他們雖然在這些方面超過了他。
最後,在同事之間當有人被提升的時候,也容易引起嫉妒。因為如果別人由於某種優越表現而得到提升,就等於映襯出了其他人在這些方面的無能,從而刺傷了他們。同時,彼此越了解,這種嫉妒心將越強。人可以允許一個陌生人的發跡,卻不能原諒一個身邊人的上升。所以該隱只是由於嫉妒就殺死了他的親兄弟亞伯③。
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哪些人能夠避免嫉妒。
我們已懂得,嫉妒總是來自以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對方也是皇帝。一個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別人對他的嫉妒將愈少。因為他們的幸福來自他們的苦功。它是應得的。
所以出身於微賤的人一旦升騰必會受人嫉妒。直到人們習慣了他的這種新地位為止。而富家的一個公子也將招人嫉妒。因為他並沒有付出血汗,卻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襲貴胄的稱號卻不容易被嫉妒。因為他們優越的譜系已被世人所承認。同樣,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做是自然的。
那種在飽經艱難之後才獲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為人們看到這種幸福是如此地來之不易,以至甚至產生了同情——而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所以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當他們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時,總是在向人訴苦,吟唱著一首“正在活受罪”的詠嘆調。其實他們未必真的如此受苦,這只是鈍化別人嫉妒鋒芒的一種策略。
但是,只有當這種人的負擔不是自己招攬上身時,這種訴苦才會真被人同情。否則,沒有比一個出於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外招攬事做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對於一個大人物來說,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來保護他的下屬們的利益,那么這也等於是築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應當注意的是,那種驕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來嫉妒的。這種人總想在一切方面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或者大肆鋪張地炫耀,或者力圖壓倒一切競爭者。其實真正的聰明人倒寧可給人類的嫉妒心留下點餘地,有意讓別人在無關緊要的事情占占自己的上風。
然而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對於享有某種優越地位的人來說,與其狡詐地掩飾,莫如坦率誠懇地放開(只是千萬不要表現出驕矜與浮誇),這樣招來的嫉妒會小一些;因為對於前一種人,似乎更顯示出他是沒有價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種幸福的,他們的作假簡直就是在教唆別人來嫉妒自己了。
讓我們歸納一下已經說過的吧。我們在開始時說過,嫉妒有點接近於巫術,是蠱惑人心的。那么要防止嫉妒,也就不妨採用點巫術,就是把那容易招來嫉妒的妖氣轉嫁到別人身上。正是由於懂得這一點,所以有許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拋頭露面出風頭的事情,都推出別人作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則寧願躲在幕後。這樣一來,民眾的嫉妒就落在別人身上了。事實上,願意分演這種替人出風頭角色的傻瓜天生是不會少的。
我們再來談談什麼是公妒。
公眾的嫉妒比個人的嫉妒多少有點價值。公妒對於大人物,正如古典希臘時代的流放懲罰一樣,是強迫他們收斂與節制一種辦法。
所謂“公妒”,其實也是一種公憤。對於一個國家是具有嚴重危險性的一種疾病。人民一旦對他們的執政者產生了這種公憤,那么就連最好的政策也將被視為惡臭,受到唾棄。所以喪失了民心的統治者即使在辦好事,也不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因為人民將把這更看作是一種怯懦,一種對公憤的畏懼——其結果是,你越怕它,它就越要找上門來。
這種公妒或公憤,有時只是針對某位執政才個人,而不是針對一種政治體制的。但是請記住這樣一條定律:如果這種民眾的公憤已擴展到幾乎所有的大臣身上,那么這個國家體制就必定將面臨傾覆了。
最後再做一點總結吧。在人類的一切情慾中,嫉妒之情恐怕要算作最頑強,最持久的人。所以古人曾說過:“嫉妒是不懂休息的。”同時還有人觀察過,與其他感情相比,只有愛情與嫉妒是最能令人消瘦的。這是因為沒有什麼能比愛與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但嫉妒畢竟是一種卑劣下賤的情慾,因此它乃是一種屬於惡魔的素質。《聖經》曾告訴我們,魔鬼所以要趁著黑夜到麥地里去種上稗子,就是類為他嫉妒別伯豐收呵!的確,猶如毀掉麥子一樣,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去毀掉人間的好東西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