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2004 年以來,中央先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檔案,上海也由此開啟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課程改革的探索之路。上海課程改革經歷了三個階段,改革重心由中國小德育課程建設轉變為注重大中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在此進程中,構建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的理念也越來越清晰。
第一階段:2005 年起,啟動實施“兩綱教育”,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為貫徹落實中央檔案精神,上海於 2005 年先後出台了《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兩綱教育”),整體構建大中國小德育體系。“兩綱教育”十年來有一個核心理念,即“學科德育”理念,就是把德育的核心內容有機分解到每一門課程,充分體現每一門課程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師的育人責任。根據各門學科的知識特點及其所蘊涵的德育資源,上海編制了學科德育“實施意見”,逐步修訂中國小各學科“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促進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統一,為國小國中高中各個學段的所有課程實施學科德育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操作建議。在總結過去 10 餘年上海德育課程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最重要的經驗是要提升德育實效性,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核心內容整體、科學、有序地融合進各學段、各學科。
第二階段:2010 年起,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整體規劃大中國小德育課程”,聚焦大中國小德育課程一體化建設。2010 年,上海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項目“整體規劃大中國小德育課程”。以此為契機,在“兩綱教育”基礎上,探索形成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教育指向,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為重點的頂層內容體系構架,並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開展德育課程一體化設計。一體化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著眼縱向銜接。緊密結合中國小課程改革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依託各學段德育工作基礎,堅持把有效銜接、分層實施、循序漸進、整體推進作為根本要求,重點在學段的縱向銜接上下功夫。二是“橫向貫通”。就是要把第一課堂、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網路空間)之間打通。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主渠道作用,不斷加強第二課堂的文化育人、實踐育人作用,著力提升第三課堂的網路教育內涵。三個課堂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補充。第三是“三位一體”。就是要使學校、家庭和社會形成育人合力,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主導優勢,加強親職教育的基礎作用,挖掘社會教育的育人功能,發揮育人的綜合效應。這個階段的探索,大中小德育課程銜接主要聚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中學階段政治課程的銜接,重點解決大中國小德育課程知識簡單重複、層次遞進不明、與學生身心發展匹配度不夠等問題,切實提升大中國小德育實施的有機整體性。
第三階段:2014 年起,將德育納入教育綜合改革重要項目,逐步探索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2014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上海教育綜合改革的基本目標,就是構建三個制度體系:一是以遵循教育規律,回歸育人為本為重點,形成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諸育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育人制度;二是以加強頂層設計,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形成科學分離而又有機統一的“管辦評”制度體系;三是以加強資源共享,促進融合互補為重點,形成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合作共贏的協同聯動制度體系。在三個目標體系中,從教育系統內部來說,核心就是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就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入整個教育體系,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體現在學校日常管理之中,在落小、落細、落實上下功夫。
這個階段探索,我們逐步形成“課程思政”理念,推出了《大國方略》等一批“中國系列”課程,選取部分高校進行試點,發掘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我們認識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不能就“思政課”談“思政課”建設,而應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落實於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落實所有教師育人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