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書名:《誰說日本沒有戰國》
書號:9787113118563
定價:36.80元
作者:蕭西之水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
話說五百多年前,中國還是大明朝中葉,跟咱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出了點亂子,兩撥人互相掐了起來。這一掐不要緊,整個日本都跟著亂,這一亂,就亂了將近150年。在日本,這段亂世就叫戰國。
亂世多英雄,各地豪強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紛紛割據一方,北條早雲、武田信玄、上杉謙信、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將星輩出不窮,為戰國這個傳奇時代布下了華麗的鋪墊。
亂世多征伐,為了一統天下,各大豪強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血戰,川中島、桶狹間、長筱、小田原、關原、大坂成了豪強們揮灑才華的空間,這些戰役將戰國之“戰”體現的淋漓盡致。
亂世多詭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諸侯為了自身利益,有的結成同盟,有的襲殺主君,有的兄弟反目,有的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不是一個用禮法說話的時代,而是一個用實力拚搏的時代,利益才是這個時代的主鏇律。
或許你已知道了一些相關知識,那么請你翻開書,我將為你揭示很多隱藏在歷史背後、鮮為人知的真相。或許你並不了解這段歷史,那么也請你翻開書,我將用最通俗的語言為你展現那個絢爛而又悲情的日本戰國時代。
作者簡介
蕭西之水 目前就讀於北京某著名高校。少年即喜愛文史,精於古文創作、明史、日本戰國史等,創作功底紮實。支持歷史寫作的幽默和小說筆法,但反對以小說化、臉譜化視角看待歷史人物;在通俗易懂的同時,著力於還歷史人物以真實,還歷史事件以原貌,力求以真正的歷史打動人心。
圖書目錄
必亂,應仁 /9
內亂,細川 /18
動亂,關東 /29
亂中有變,我是北條早雲 /37
戡亂,三鱗旗飛揚 /45
第二篇 決 斗 野心勃勃的武田信玄走出了軍陣,這是他第四次來到川中島這個地方,“風林火山”的旗幟在風中飄揚。對面的妻女山上,駐紮著夙敵―――上杉謙信的軍隊,“?”字軍旗彰顯了他勇武挺立的特質。深夜,雙方仍然在謀劃著名來日的戰役,以及對方可能出的招數。
今夜無眠。猛虎出山 /55
袖珍版三國 /63
飛龍下凡 /71
夙敵,川中島見 /80
敵?友? /90
第三篇 新 主 遠遠望去,土坡上正有幾個農民裝束的孩子在一起玩耍,似乎沒有什麼不平常。然而誰又能想到,其中領頭的那個孩子王,就是織田信長。又有多少人能想到,十幾年後,他能夠擊敗今川義元、齋藤龍興等豪強,最終進入京都,開啟自己的新時代。新主來臨。傻瓜?木瓜! /99
我怕你? /108
美濃,看我的 /116
進京“趣”事 /125
第四篇 必由之路 爺秀於林,孫必摧之。這不,看著織田信長強大起來了的人們坐不住了,紛紛集合起來成立了反對他的包圍網,要把他扼殺在搖籃之中。信長不畏艱難,一次又一次地驅走了敵人。然而,明刀易躲,暗箭難防。信長最終沒有料到,他的生命將會在本能寺的那個夜晚草草結束。本能寺之變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樣的秘密?讓我們一起來找出幕後真兇。有本事上來! /134
破網而出 /143
圈踢 /152
一個人單挑一群 /162
驚變!驚變! /172
第五篇 合一,非統一 信長走了,秀吉來了。一聲令下,大軍出行。越前、尾張、四國、九州、關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賤岳之戰、小牧長久手之戰、小田原之戰……一場場著名的戰役開始將戰國推向高潮,羽柴秀吉也正式成為了豐臣秀吉,將天下合一。但是,合一,終究不是統一。
天下,輪到我了! /183
原來是關白啊 /193
最後的北條 /202
第六篇 朝鮮悲歌 /215
大哥就是大哥 /220
談判鬧劇 /229
怎么又來了? /237
第七篇 戰國末班車 秀吉去世後,德川家康開始反撲,關原和大坂的三場戰役,終結了豐臣家族的輝煌,也成為了戰國的絕唱。隨著大坂城的燃燒,轟轟烈烈的戰國史也在高潮中走向了終點。在戰國末班車上,有什麼值得大家關注的東西呢?德川家康這個老油條又在想什麼呢? 前方到站,戰國終點站。
別了,豐臣秀吉 /246
關原,宿命之地 /255
老油條家康 /265
燃燒,大坂城!燃燒,戰國! /274
結語 德川家康= ? + ? /283
後 記 /286
參考文獻 /287
精彩段落
宿敵,川中島見l 本章出場人物簡介:
主角:武田信玄(甲斐武田家族第19代家督)
上杉政(輝)虎(長尾上杉初代家督、關東管領,曾用名還有長尾景虎,後稱上杉謙信)
配角:山本勘助(武田軍軍師)
武田信繁(武田信玄之弟)
武田義信(武田信玄長子)
長野業正(上野箕輪城主)
龍套:諸角虎定(武田家臣,武田信繁的老師)
終於寫到這一章了。
第4次川中島之戰在日本歷史上可謂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成為很多小說、電影、電視劇的刻畫對象,比如小說《上杉謙信》、電影《天與地》、電視劇《風林火山》等等。
此戰並非是戰國時代參戰人數最多的戰役,也沒有太重要的歷史意義,更沒有象徵著新舊勢力的交替,但這卻是日本戰國歷史上頗為傳奇的一場戰役。
交戰雙方一邊是被譽為戰國第一大名、甲斐之虎武田信玄、另一方則是傳說中的軍神、越後之龍上杉政虎。為了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雙方都帶上了手下最得力的將領和謀士前來迎戰。
在此之前,我一般只介紹主線人物及相關的支線人物,對於那些上陣打仗的將領、或者幕後籌劃的謀士則儘量省略。如果一下子出場太多人物,大家就會疲於記憶這些人是誰,這些人跟其他人是什麼關係,很有可能看到後面忘了前面(比如《紅樓夢》),所以作為一本歷史普及性讀物,而不是專業書籍,我有義務幫大家減少此類難題。
但是在此戰中,由於牽涉人員很多,我不得不打破這一慣例,不過不要擔心,我會儘可能減少出場人物的。
現在,武田軍的四菱旗幟,與上杉軍的竹雀旗幟匯聚到了川中島,而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旗幟,與上杉謙信的“�”字旗幟,凝結著兩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即將發生最為猛烈的碰撞。
l 布局和中盤
我前面說過,川中島是由兩條河互相交匯、沖積而成的,這兩條河一條叫做犀川、另外一條叫做千曲川;我還說過,川中島旁邊有兩座山,西北邊的一座叫做茶臼山、東南邊的一座叫做妻女山,妻女山東北方向不遠處有一座武田家族的城池,叫做海津城(今長野縣長野市松代町)。至於最終的決戰地點,正是在海津城西北方向不遠處的八幡原地區。
永祿四年(1561)8月16日,上杉政虎率軍1.3萬人來到了妻女山駐紮,同時在犀川北部的善光寺(今長野縣長野市善光寺)配備了3千兵馬,以備返回和補給所用。
這個舉動可謂是驚世駭俗。按照地形來說,妻女山靠南,西北是茶臼山、東北是武田軍的海津城,這就好比是圍棋的布局,如果這個時候武田軍在茶臼山落子,那么海津城和茶臼山就會連成類似圍棋中的“小飛”招式,從而完全封鎖住上杉軍的退路。
作為深謀遠慮的軍事家,武田信玄先生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果不其然,8月24日,武田軍駐紮在茶臼山,雙方的戰略布局完成。
從這次的布局我們可以看出,上杉政虎故意使自己深陷重圍,由此引蛇出洞,希望將對手的主力一舉殲滅,就如同中國解放戰爭時期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的張靈甫一樣。不過這一招的破綻也是極為明顯,若是對方圍山不動,封鎖水源和糧道,那么局勢就會向著馬謖失街亭的方向轉變。
布局分析完畢,現在進入中盤。
前3次川中島之戰,武田軍基本都是以固守的方式進行,而這次,情況卻出了一個180度大轉彎。
前3次戰役兩軍都是屬於列陣對壘,但這次上杉政虎卻是深入敵後,換句通俗點的話說,以前的戰場那叫正面戰場,現在這個叫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武田軍從策劃到籌兵,從開打到收攤都已經很熟悉了,然而開展對敵後根據地的掃蕩,信玄卻未曾經歷過。
另外,讀的書越多,怕的事就越多,熟讀兵法的信玄生怕生猛的上杉軍來一個決地反擊把自己幹掉,那臉可就丟大了。
出於對各方面的考慮,信玄這次顯得格外心急,便於幾天后撤除了茶臼山的駐軍,全軍入駐海津城。他這一舉動就類似於三國夷陵之戰劉備的“移營之計”,希望是將上杉軍主力引到海津城與之決戰,但是政虎卻根本不理他,還是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
這下子武田信玄算是徹底崩潰了,無論他怎么引,上杉政虎就是站在山上吹風,就是不搭理你這茬兒,好像圍棋中盤裡你一再下套,但對方一直就是走保守路線,你能怎么辦?
那就打吧,也就剩這一條道了。
得益於多年的紅色教育,我對敵後革命根據地的特點算是比較了解。我記得,當年歷史老師一再告訴我,敵後根據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多依靠山脈來同敵人對壘。雖說上杉政虎不是紅色軍事家,但敵後作戰的模式基本還是相同的。
l 本章出場人物簡介:
主角:織田信長(尾張織田家族第代家督)
羽柴秀吉(織田家臣,中國軍團總司令,曾用名還有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後稱豐臣秀吉,尊稱“太閤”)
明智光秀(織田家臣,近畿軍團總司令,織田信長的刺殺者)
配角:德川家康(三河德川家族領導人,曾用名松平元信、松平元康、松平家康,後為江戶幕府初代將軍)
足利義昭(室町幕府第15代將軍)
龍套:織田信忠(織田信長長子,時任織田家督)
毛利輝元(毛利家督)
惠瓊、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毛利家臣)
l 歷史書上的本能寺之變
本能寺之變是日本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大懸案。在此,我會單獨抽出這一章來敘述整個本能寺之變的全過程以及史學界對於其原因的推斷。
現在,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正史中對於本能寺之變的記述。
故事開始於天正十年(1582)的夏天,也就是甲斐武田家族剛剛滅亡之後的那個夏天。
為慶賀成功滅掉武田家族,我們的主角織田信長先生派人邀請德川家康來安土城(今滋賀縣安土町)逛一逛。5月15日,家康來到了安土城,信長讓明智光秀負責接待事宜。
到了與家康共同進餐的時候,信長突然發現盤中的魚已經變質腐爛了,當即爆豆,把明智光秀叫過來大罵了一頓,解除了他的接待職務,明智光秀憤憤離去。
就在當日,羽柴秀吉來信。信中說他正在備中國高松城(岡山縣岡山市)和毛利軍對峙,現在他已掘開水流,將城池重重圍困,但是毛利家督――毛利輝元親率5萬大軍,並帶著足智多謀的兩個叔叔――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前來支援,他一人恐怕應付不了,希望信長能夠發援兵。
信長看後,命令明智光秀回到自己領地準備支援,並派人送家康去�港轉轉,自己則準備前往京都拜見天皇,然後再率兵支援秀吉。
5月26日,明智光秀返回到了領地,據說在此時(也有說是未離開安土城的時候),他接到了信長另一道的命令,讓他放棄原有領地,並轉封至出雲國和石見國(均在今島根縣),同時要他率領軍隊前往備中國,聽從羽柴秀吉指揮。
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失去了一個國,反而得到了兩個國,應該算是賺了。但實際上,當時的出雲、石見兩國並非織田家族、而是毛利家族的領地。所以,信長的命令也可以這么理解,就是剝奪明智光秀的領地,並讓他對敵人發起進攻。
典型的又教馬兒跑得好,又教馬兒不吃草啊。
明智光秀大概沒有聽說過這句中國古話,但他也明白這個道理,再加上得知要屈尊於羽柴秀吉的麾下,頓時火起,進而決定率領自己的1萬餘部隊反叛,殺死那個第六天魔王。
5月29日,信長率領不到200名隨從(一說不到100名)到達京都附近的本能寺,準備休息休息。
他在本能寺一呆就是好幾天,根本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6月2日凌晨時分,明智光秀的軍隊到達了本能寺附近。由於明智光秀深知信長自己士兵中的威懾力,所以他並沒有告訴士兵們我們去做的事情是殺死信長,他只是讓所有部隊向本能寺方向前進。然而他的部將看到這條行軍路線與支援秀吉的路線完全不同,於是就問明智光秀咱們到底要乾什麼。
明智光秀的回答很簡短,但也充滿了深意,這句話後來成為了整個戰國時代知名度最高的一句話:敵在本能寺(敵に本能寺あり)!
這句話其實說的很模糊,敵人是誰,不說,反正就是敵人,就算是在京都附近也是敵人。既然是敵人,打就對了,這種簡單化的思維迅速蔓延到明智軍的每一個人身上,織田信長的末日來臨了。
接下來的事情就沒有什麼值得說道的了,明智光秀殺入了本能寺,信長為了不讓明智光秀得到自己的屍體,故意放火自焚,也有人說是他本人在放火後切腹,讓火焰吞噬他的軀體,無論那種說法是正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