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窺了你的網路隱私

誰偷窺了你的網路隱私

《誰偷窺了你的網路隱私》通過斯諾登引發的諸多黑客現象事件的思考,希望每個讀者看到其現象背後的黑客本質——黑客文化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對於積極方面,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對於消極方面我們應該重塑黑客精神,規範黑客行為,因勢利導,使黑客行為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促進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良性循環發展。

內容簡介

《誰偷窺了你的網路隱私》由成都時代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美狄亞,從事世界古代史研究工作,曾經發表過數部兼且科學性與靈性色彩的大眾文化書籍,其輕鬆的寫作風格使得許多不容易被普通人理解的高深知識變得十分有趣。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喜愛。代表作《神奇的瑪雅》《神秘的北緯30度》均榮登暢銷書榜首。

圖書目錄

第一章黑客“英雄榜”——21世紀的網際網路海盜
一、世界上最早的黑客——首批電腦高手居然是“奶奶”
二、美國公認的“頂尖黑客”榜
三、中國“黑客青年”——黑客界的“中國好聲音”
四、上天入地影無蹤——世界8大“老牌”黑客
五、不堪一擊的系統——歷史上10大黑客事件
六、天才和蠢材只差一步——最愚蠢的10大黑客
七、史上5大最光明的“白帽黑客”
八、著名黑客巴納拜·傑克為何死於“黑客大會”前夕?
第二章黑客全解析——全面認識神秘的黑客
一、天才少年黑客——艾倫與蓋茨
二、黑客的定義——只有公認的黑客,沒有自封的“黑客”
三、黑客的社交——年度“黑客大會”,揚名立萬的好機會
四、“盜亦有道”——探秘黑客的生財之道
五、揭秘傳說中的“黑客帝國”——美國國家安全局
六、打開黑客的“工具箱”
七、黑客犯罪——世界各地的黑客是如何“搶劫”銀行的
八、四代黑客和他們的“道德準則”
第三章以黑制黑——黑客訓練營的那些事
一、黑客遊戲之“潛規則”
二、“首席黑客”談“集團用人觀”
三、一名“鐵桿黑客”和他的“城堡”
四、黑客“訓練營”一瞥:正義還是邪惡?
五、一個黑客的“漂白”過程
六、被“黑”習慣了的歐巴馬
七、黑客商道——精英黑客是這樣“改變世界”的
八、年輕的“天才黑客”為何選擇自殺?
第四章光輝歲月,中國黑客之“X檔案”
一、中國最早的“黑客”誕生記
二、木馬冰河——黑客軟體的新紀元
三、中國“綠色兵團”——網路上的“黃埔軍校”
四、中國10大著名“黑客”英雄榜
五、中國黑客的“網路衛國戰爭”
六、解析中國黑客“產業生態鏈”
七、新黑客style——在這裡實現理想
八、一個黑客的自白——黑客圈也是“拼人脈”
第五章世界黑客大戰——網路的戰鬥力有多強?
一、中美黑客大戰——第六次網路衛國戰爭
二、俄格衝突:第一場與傳統軍事行動同步的網路攻擊
三、美國:從“網路戰士”到“網軍”的網路威懾
四、假如“黑客”來臨,網際網路是否有可能被摧毀?
五、俄羅斯億萬富翁:做黑客為了“拯救世界”?
六、當矽谷黑客來到華爾街
七、菲律賓民間黑客的對決——熱愛自殘的菲律賓黑客
八、美國黑客集團揭秘——“死亡軍團”
第六章黑客和他們的“敵人”——網警和黑客的阻擊戰
一、新型網路特工——美國“黑客獵人”
二、揭秘:中國網警每天都在做什麼?
三、黑客馬拉松:代碼與創意的PK
四、當“白帽黑客”PK“黑帽黑客”
五、修煉“電腦警察”——黑客的剋星
六、網路黑客,到政府當“臥底”
七、黑客羅賓漢——解密“維基解密”創始人朱利安·阿桑奇
八、美國“小網警”支招“防身術”——機靈可愛的網路“小天使”
第七章:像黑客一樣思考——防禦比攻擊更重要
一、學習像“黑帽子”黑客一樣思考,是每個公司安全戰略的基本部分
二、黑客會”黑“掉你的想法嗎?
三、徘徊在魔鬼和天使邊緣的黑客心理——成敗關乎一線,是非只在一念
四、用黑客思維打敗黑客
五、Hold住信息安全,莫被黑客“鉤”引
六、西雅圖阻擊黑客全攻略
七、義大利那不勒斯黑客襲擊戰
八、黑客的三頂思考帽——白帽子、黑帽子和灰帽子
代後記:辯證看待斯諾登引發的“黑客哲學”

後記

辯證看待斯諾登引發的“黑客哲學”
斯諾登就像一個謎,即使走訪了他曾生活過的城市與讀過的學校,也無法從他鄰居和校友的隻言片語中,拼湊一個完整的形象。沒人知道一個高中輟學的學生,為何會在奮鬥成為美國情治單位的高薪雇員後,卻能輕易拋棄在夏威夷的舒適生活和漂亮女友,一個人亡命天涯……
所幸,即使市儈而浮躁的普通人將要對他喪失興趣,中國的黑客們也會默默感謝這個異國同行的貢獻。而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中國黑客們,在本書中,或者閱讀本書時,也敞開心扉,從他們的視角,審視“稜鏡門”,審視自我身處的這個網際網路世界……
1
對於龐大的IT產業來說,斯諾登為撬動美國科技公司的統治地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理由。各國的本土科技企業都在借勢不斷重複信息安全問題的重要性,以期在未來的政府採購中獲得更多的訂單,畢竟對全球大多數政府來說,對安全可靠的需要高於技術本身,哪怕美國的歐洲盟友也不例外。
對於每一個接觸網際網路的人來說,黑客一會兒是網路安全衛士,一會兒又變成破壞分子。在這個高速發達的資訊時代里,他們運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對自己、他人、社會及整個世界做出亦好亦壞的事情……我們只有辯證地看待黑客現象。
黑客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當你防範網路安全漏洞時,你是網路安全人士;當你攻擊別人時,你就是攻擊者。和一切科學技術一樣,黑客技術的好壞取決於使用它的人。計算機系統和網路漏洞的不斷發現促使產品開發商修補產品的安全缺陷,同時也使他們在設計時更加注意安全。
只在計算機系統中馳騁已不能滿足現如今的黑客了,他們已把視野投向社會各個領域:微電子技術、遙控技術、生物技術等,且這些技術大多是處於前沿的高新技術。由於計算機網路的技術多樣性和軍民兼容性,決定了網路戰手段的多元性。其中,黑客的技術將在未來的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怎樣使用這柄雙刃劍是個難題,但也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未來的戰爭注定是電子戰、科技戰,黑客是中間一個不輕的砝碼。我們一方面要提高反黑客技術和手段,一方面又要提高自身的黑客技術,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就是這個道理。
技術在提高,社會在發展,給黑客提供的技術手段和實施能力越來越強,從而也發展和壯大了黑客力量;黑客能力越強,各個領域的管理者、監控者就越會提高自身的安全防範能力,從而又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創新,帶動了社會安全發展。
總之,黑客這把“雙刃劍”我們要控制好度,時刻警惕越界。
2
如今的黑客,很多時候已是“駭客”興風作浪,在惡作劇、無知、間諜、金錢、利益、報復等等的驅使下,過分依賴、崇拜技術,被技術理性異化而無視倫理道德的規範作用,誘發了道德危機。
對技術套用的過分越軌使用導致道德淪喪,而沒有在對人性、道德方面考慮自己的行為及其結果,最終導致了道德意識的淡漠和道德判斷的弱化,造成道德的困惑。
表面上看是技術和社會狀態對人的擠壓和異化,背後隱藏著的卻是一個有待重新審視的社會制度、道德規範。人類在發揮其積極作用,創造高度物質文明之時,也同樣給道德倫理帶來消極的副作用。所以,科學技術與倫理道德的關係應互相調適、相互規範,以達到共同進步、共同發展。
3
人們總認為,真實的世界單調而乏味、壓抑而拘束,虛擬的世界豐富而有趣、輕鬆而自由,於是把在現實世界中所受到的不認可、不優秀、不尊重等情緒投入或發泄在虛擬世界中,殊不知,虛擬的網路世界也會反作用於真實的社會。
本書通過對斯諾登引發的諸多黑客現象事件的思考,希望每個讀者看到其現象背後的黑客本質——黑客文化有積極一面,也有消極一面。對於積極方面,我們應該繼承並發揚;對於消極方面,我們應該重塑黑客精神,規範黑客行為,因勢利導,使黑客行為走到正確的道路上來,促進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序言

斯諾登和他背後的“黑客行動”
在2013年度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新聞大事件當中,讓美國政府顏面掃地的“稜鏡門”事件無疑大出風頭,而挑起這場軒然大波的主角愛德華·斯諾登,顯然已經成為2013年度位居前列的新聞人物。
這一事件揭開了“黑客”面紗的一角,引發了公眾對“黑客”的滔天好奇。一直以來,無論媒體如何渴望挖掘黑客背後的故事,黑客始終神秘地存在著。但斯諾登此舉無疑是為“黑客”打開了一扇窗戶,我們將從中看到,並力求還原他們的真面目——他們作為社會信息安全的保鏢也好,作為社會的邊緣人也好,他們有技術、有能量,因此他們的一點失誤更可能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而他們那種內心深處的灰黑色閃念,更可能關乎網路世界,乃至現實世界的秩序……
對他們來說,成敗關乎一線,是非只在一念。
讓我們跟著本書,傾聽一下他們的聲音,給予他們一些理性和關懷。
1
現年29歲的愛德華·斯諾登是一個普通的美國人,但他在擔任美國情治單位雇員期間卻從事過極其特殊的工作。他說,由於工作關係,他有機會接觸到美國國家安全局一項代號為“稜鏡”的秘密項目,該項目要求美國電信巨頭威瑞森公司必須每天上交數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
斯諾登在接受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披露:在過去6年問。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通過進入微軟、谷歌、蘋果、雅虎等九大網路巨頭的伺服器,隨心所欲地監控著美國公民的電子郵件、聊天記錄、視頻及照片等隱私資料。斯諾登證實說,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搭建了一套基礎系統,幾乎能夠截獲任何通信數據。這些被盜竊的通信數據大部分都被無目標地自動保存,以備隨時調用。
2013年6月上旬,斯諾登開啟了“稜鏡門”,拉開了一場全球大戲的幕布。美國史上“最宏大的秘密情報監視計畫”引起了世人的公憤,牽動了整個世界的神經。美國政府秘密監視本國民眾和世界各個角落的“稜鏡計畫”讓世界為之震驚——自2009年以來,不僅美國民眾受到了美國情治單位“全方位的監控”,世界各國政府官員、企業家,甚至在校學生的電腦系統也隨時可以被美國情報人員“打入”。
斯諾登說,據他所知,中國的數百個個人及機構也是受侵犯者。美國一直在實施對歐洲和亞洲國家的竊密工作。美國國家安全局竊聽歐盟併入侵歐盟內部電腦。由於占據了網際網路及高新技術方面的優勢,美國的竊密手段“高不可攀”。任何從歐洲流向亞太地區或南美洲的網路資料都可以被美國的伺服器監控到,成為美國的囊中之物。
“稜鏡門”事件驚呆了美國公眾。不管歐巴馬政府對“稜鏡計畫”如何進行辯解,它都使美國國家、政府和總統個人的形象受損。美國最具影響力的民權組織——美國公民自由聯盟起訴聯邦政府,指控後者開展“稜鏡計畫”侵犯了言論自由和公民隱私權,違反憲法,請求聯邦法院下令終止這一監視項目。“稜鏡門”事件不僅讓美國政府蒙羞,也嚴重衝擊了美國民眾對歐巴馬總統的支持和信任。《紐約時報》說:“在美國民眾看來,歐巴馬已經‘不能信任’。”
“稜鏡門”事件更是惹惱了世界各國。美國對歐盟進行長時間的大規模監控,讓德國和法國深感震驚。德國政府稱美國的監聽計畫是“冷戰之舉”,法國總統奧朗德要求美國立即停止監控歐盟,歐盟官員則要求美方就監控事件立即進行澄清。美國“竊聽歐盟”、“竊聽亞洲”、“竊聽世界”的舉動無疑是國際政治舞台上的一大醜聞。國際輿論認為:“稜鏡門”事件表明,美國政府不是人權事業的捍衛者,不是“網際網路安全的守護神”,而是“黑客帝國”的締造者,“網路戰”的發動者,國際關係準則的破壞者,世界人權事業的敵人。
於是,斯諾登被美國政府視為“國家的敵人”,一些政府高官、國會議員咬牙切齒地送給他“叛國罪、刑事泄密罪”等罪名。一些美國媒體也從白宮的立場出發,指責斯諾登的“叛國行徑”。
但國際輿論卻對斯諾登充滿讚譽和同情。英國《衛報》認定他是美國“新一代愛國者”,在他面前,美國政府應當感到羞恥,應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深刻反省。斯諾登不畏強暴,揭露真相,並相信可以用這一方式來維護世界和平。他代表的是能夠深刻反省冷戰思維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他們反對戰爭,渴望和平,反對政府侵犯公民隱私的惡行。斯諾登用“不惜個人巨大代價的英勇努力”揭露了美國的“稜鏡”監聽項目,這一行為讓世界“變得更好、更安全了一些”——正是基於這一判斷,一位瑞典教授提名斯諾登為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
2
儘管斯諾登摧毀不了美國政府監控全球的“稜鏡計畫”,但他卻將美國監聽世界的真相告訴了世人——斯諾登的“揭發和批判之舉”或許真的是剛剛開始,世人根本無法想像美國政府指揮的世界頂級黑客行動規模到底大到何種程度!
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公眾對“黑客”的關注。
之前,提起黑客,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有著或多或少相同的印象——神秘莫測。毋庸置疑,他們對電腦興趣濃厚,一般情況下,他們的房間光線不佳,顯示器和鍵盤雜亂堆放。此外,黑客大多戴著鏡片極厚的眼鏡,留著油乎乎的長髮,手上夾著一支香菸,從事著看似非法的工作……
確實,很多黑客們的生活同電影中的常見畫面如出一轍。他們定會出現在煙霧瀰漫的黑暗房間裡,登錄一些敏感網路,或者控制殭屍網路。
然而,如果對黑客的描述僅限於此,就難以得出完整和正確的概念。
那么,黑客到底是什麼?
黑客,源於英語動詞hack,意為“劈,砍”,引申為“幹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園俚語中,“黑客”則有“惡作劇”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術高明的惡作劇。
在日本《新黑客詞典》中,對黑客的定義是:“喜歡探索軟體程式奧秘,並從中增長了其個人才幹的人。他們不像絕大多數電腦使用者那樣,只規規矩矩地了解別人指定的狹小部分知識。”
從這些定義中,我們還看不出太貶義的意味——他們通常具有硬體和軟體的高級知識,並有能力通過創新的方法剖析系統。“黑客”能使更多的網路趨於完善和安全,他們以保護網路為目的,而以不正當侵入為手段,找出網路漏洞。
今天人們常說的帶有負面意義的“黑客”應被叫做“駭客”。駭客是專門從事破譯密碼活動的人。駭客是一個很神秘的群體,並不固定是些什麼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駭客,只要你知道一些相關網路與計算機知識就可以。所以有人把“黑客”看做是大師級的電腦高手,而把“駭客”看做是初級的“黑客”——只具備一定的攻擊能力。
這些駭客組織很多都抱著一些非法的目的,他們秘密聯絡,經常破壞一些合法網站,給網路帶來非常多的安全問題。甚至有的駭客組織居然敢公然利用本身的技術來和政府對抗——這恐怕是黑客和駭客最大、最根本的區別。
目前,更多的黑客已逐漸歸入主流,不再是亞文化的一部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擁有兩張名片,一張寫明“黑客”,在某些場合使用,在非正式渠道開展工作:另外一張註明“IT安全顧問”,與新的客戶聯繫。
黑客(包括駭客,為行文方便,統一書寫成黑客——編者注)的相同之處在於:他們能夠發現軟體和網路服務中的薄弱環節。一旦發現漏洞,黑客們便會各行其道——有些黑客會與廠商聯絡,分享他們的重大“發現”;有些則從漏洞中賺錢牟利;也有少數成員會將漏洞信息賣給類似合法機構或組織,這些信息也會再次被反饋給相應的廠商。更有些黑客會在論壇上發表他們的知識和技術,以期獲得廣泛認可。而那些真正心存邪念的黑客會與犯罪分子聯繫,並將安全漏洞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多數情況下,這類黑客往往能出現在媒體的頭條新聞上。
每年七八月,“黑帽”(Black Hat)黑客大會和“戒備狀態”(DEF CON)黑客大會,會在美國拉斯韋加斯先後舉行。這兩個黑客世界的頂級盛會還是有所不同的。“黑帽”較有書卷氣,參與者多是公司,被稱作“電腦世界中保全陣線的首腦峰會”。“戒備狀態”較有草根氣,參加者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開鎖、破解衛星系統等等,更像是一場黑客的武林大會。
而黑客文化也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較高的知名度,這不僅是因為他們開發出的作業系統和程式語言,更在於他們行為所體現出的價值觀:求知、探索,以及追求極致。這些是黑客精神的精髓——雖然黑客們貫徹這些精神時的方式並不總是合理合法的。比如說,當一個黑客僅僅是因為好奇而想搞清楚某個國家機密時,他的行為顯然會觸犯法律;而黑客自己往往不太在意這種行為,只會把它當做又一個智力挑戰而已。
3
“稜鏡門”事件掀開了網路監控的冰山一角。不僅讓公眾再次關注到黑客這個群體。而且讓網路安全再次成為熱議話題——事實上,相比之下一個黑客真正要做的技術工作比一個安全人員要輕鬆許多。
業內專家表示,安全問題實際上就是黑客與安全人員之間的“不對稱”戰爭,多年攻擊他人網路的經歷已經給黑客們的思維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像黑客一樣思考防禦要比攻擊更加困難和複雜……
於是乎,本書中的“黑客精神祭”的直接敘述對象也就指向了更為人們所熟知的“黑客”——
他們的謀生手段是什麼?
他們的收入是多少?
他們使用的工具是什麼?
他們和法律之間有著怎樣的較量?
網際網路是否有可能會被黑客摧毀呢?一旦網際網路癱瘓,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模樣?
……
有專家聲稱,隨著年輕人在網際網路叛逆文化中長大成人,隨著像斯諾登這樣有原則的“黑客殉道者”激發民眾的無限遐想,發生更多泄密事件的可能會增加。
本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可謂國內首本“黑客”文學。書中全面而系統地解析了神秘的黑客,包括他們的故事、家庭、朋友、婚姻、收入,也包括他們開發出的作業系統和程式語言,他們和網警的“阻擊戰”,他們“漂白”的心路歷程……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想阻止網際網路“叛逆的一代”進人危險的黑客文化,我們必須先理解黑客文化是什麼,知道黑客是如何工作,以及黑客為什麼如此吸引人,等等。
所以。網際網路時代,每一個讀者都應該極其認真地對待這本書——學習像黑客一樣思考,是每一個接觸網路的個體和企業安全戰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