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聲類》
正文
利用諧聲研究古韻的專書。清代嚴可均(1762~1843)著。本書把古韻分為16部,即:一之、二支、三脂、四歌、五魚、六侯、七幽、八霄、九蒸、十耕、十一真、十二元、十三陽、十四東、十五侵、十六談,把《說文》所收正篆和重文全部分列在16部之中。編排體例是先標出古韻,在古韻下標出相應的《廣韻》韻目,並指出與本部對轉的古韻部。以之部為例。“之類第一:《廣韻》平聲之咍,上聲止海,去聲志代,入聲職德,古音合為一類。與蒸類對轉。”然後以諧聲偏旁為子目,把同一諧聲偏旁的字排列在一起,列出這一部所屬的字。如從“之”得聲,列有“芝”、“寺”等字,從“司”得聲,列有“祠”、“嗣”、“笥”等字。今本《說文》缺漏的字,字外加“□”號做標記,並說明增補根據。例如:“,今《說文》無此字。《文選》阮籍《詠懷詩》注,《古詩十九首》注引有之”。作者認為古音應當在這一部而今音轉入另一部的,字外加“○”號做標記。例如:“,讀若糾。入霄類”。各韻部末尾標出該部的字數。
在嚴氏此書之前,戴震在《答段若膺論韻》中曾經提出過編寫這一類書的構想,但未能實現。後來有好幾個人編寫這一類書,《說文聲類》是比較好的一部。嚴可均在自序中說:“夫而後,群經有韻之文皆可讀,古人假借之法無不包矣。”雖然有些誇大,但此書對查檢或觀察諧聲與古韻的關係確實提供了很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