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比如, 當學生 A 相信學生 B 喜歡他的新室友, A 就會用比較積極的方式和 B 談論新室友, 而且隨後學生 A 對新室友的記憶和評價也會出現積極的偏差(與聽眾態度一致)。
“說出即相信”效應最早由 Higgins 和 Rholes(1978)發現。在他們的實驗中, 首先讓被試閱讀一篇關於一個目標人物的文章, 其中包含有關目標人物行為的中性描述句。然後讓被試向另一個人(聽眾)描述這位目標人物, 但不能說出目標人物的姓名。被試的任務是讓聽眾猜出這位目標人物是誰。在這個實驗中, 研究者讓被試相信聽眾目標人物在同一個團隊中共事並相識, 而且告訴被試聽眾對目標人物的態度是積極或是消極的。實驗結果發現, 被試會將傳遞給聽眾的信息加以微調以適應聽眾的態度, 即信息微調(messagetuning), 比如當聽眾對目標人物的態度是積極時,則產生的溝通信息也會相對積極; 而且, 被試隨後對目標人物的回憶和評價也會發生相應的偏差,
即記憶微調(memory tuning), 即使是幾個星期之後讓被試回憶, 仍然會出現這種記憶偏差。研究者 將 這 種 記 憶 偏 差 稱 為 聽 眾 微 調 記 憶 偏 差(audience-tuning memory bias)或聽眾一致性記憶偏差(audience-congruent recall bias)。另外, 在這個實驗中, 研究者讓一半被試與聽眾產生實際的溝通信息, 另一半被試想像與聽眾的溝通場景,結果發現只有在實際產生溝通的情況下, 被試才會出現“說出即相信”效應。
影響因素
情境性因素
1.聽眾態度告知方式
聽眾態度告知方式是影響 SIB 效應的因素之一。在 Higgins 和 Rholes (1978)的實驗中主試是在不經意間將聽眾的態度告訴被試。後來的研究也表明, 只有這種非正式的告知方式才能產生 SIB效應。
2.溝通目的
相對於分享現實目標, 在非分享現實目標驅動下, 被試依然會出現信息微調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變得更大, 但記憶偏差則變小或消失了, 而且沒有出現 SIB 效應。
3.反饋
Echterhoff, Higgins 和 Groll (2005)的研究改進了早期 SIB 實驗範式。在被試向聽眾描述完目標人物後, 研究者給予被試聽眾的反饋:一半被試被告知聽眾成功的猜出了目標人物(成功反饋),另一半被試被告知聽眾沒有猜出目標人物(失敗反饋)。結果發現在成功反饋條件下, 被試關於目標人物的回憶會出現記憶偏差和 SIB 效應; 而在失敗反饋條件下, 被試沒有出現記憶偏差。
4.溝通者與聽眾的關係
相對於群體外成員, 人們更喜歡與群體內成員溝通。
5.求知需求
有高求知需求者才會向聽眾態度方向調整他們的信息, 以此來獲得對目標人物的自信觀點,而且出現聽眾一致性記憶偏差和 SIB 效應。
人格因素
1.權威人格
擁有高權威人格的個體會對高地位的同伴更加尊重和負責, 而低權威人格的個體對高地位同伴會表現出更多消極的反應。因此,當溝通者面對一個高地位的聽眾時, 高權威者會出現超微調(supper-tuning)以達到與高地位聽眾的聯結, 而低權威者會出現反微調(anti-tuning)以拉開與高地位聽眾的距離。
2.自我監控水平
SIB 效應只在高自我監控者出現, 而在低自我監控者沒有出現。
3.認知閉合需求
研究者認為, 在接受曖昧不清的原始信息後, 高認知閉合需求的被試會表現出明顯的聽眾微調來產生一種有關目標人物的自信而明確的記憶表征。